资讯

一个孩子10年后有没有出息,就看他身上有没有这9个特征……

教育家爱尔维斯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确实如此,任何一个不平凡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一个孩子未来是否优秀,有出息,就看他身上有没有这几种品质。

有主见

知乎上就有个问题:“有主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能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学习上的问题,让父母特别放心。”这样的孩子,在更多的时候会选择顺从本心。要知道,“人云亦云”其实是个很可怕的现象。学者陈丹青就说过:“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所以一个人,始终要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勇气。孩子能听见自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强大的内驱力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河南一位高三学生全杰通,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安宽带,又舍不得用流量上网课,于是他向邻居借WIFI。他每天坚持早晨五点半晨读,为了按时上课,八点一到,他就搬着小凳子去屋顶,寒风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即便是再低的气温,他也从未懈怠。有人问他想考哪个大学,他很干脆地回答:“我想考浙大。”他的目标明确,内驱力也足。即便条件不好,他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再学习。最终考出了666的高分,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  内驱力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显而易见。只有当孩子发自内心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才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就算家长对他没要求,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更重要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走向卓越。

持之以恒

《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心理学家本杰·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结果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他们的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看似在慢速生长的竹子,在前面4年的时间里,仅仅能生长3cm。可是,从第五年破土而出开始,它就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高度就能突破15米。原来竹子在前4年早就扎根土壤延伸了数百平米。 这就是著名的“竹子定律”。成功也从来不是靠偶然,需要孩子戒掉三分钟热度,要有稳扎稳打的担当、坚持不懈的决心。人生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当下的日积月累,必将成为日后别人的望尘莫及。

心理韧性

性格教育的追随者,美国KIPP学校的创始人David Levin,将坚毅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他发现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在于我们灌输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是否帮助孩子培养了坚毅的性格。我们应教孩子的,不是一定要跑得有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能够站起来继续跑下去,哪怕是最后一名。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提到一个词:心理韧性,就是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马拉松,有时候你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你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向前跑。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一路上可能没有人给你喝彩助威,也没有人和你并肩前行。唯一能够让自己走得更远,走得更久,并且走到最后的,是你的心力,也就是所谓的“心理韧性”。想一想曾经的校园生活,同学之间在智力上相差并不大。真正的差距其实是每个人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的坚毅程度。那些真正愿意花时间去理解课本,做好练习,及时总结反思,更坚韧的人,才更容易成为人生赢家。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一旦你从心里接纳了自己的弱点,就再也没有人可以用这个事情伤害你。电视剧《想见你》中,高中生陈韵如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一直视这为自己的缺点,她觉得自己就像天空中最暗淡的一颗星。在性格开朗的黄雨萱穿越到她身上之后,她发现所有人都喜欢大方的黄雨萱,从而更难接受自己的内向,她试着模仿别人大方、开朗,却把原本的自己也丢失,最后逐渐失去对世界的眷恋。和陈韵如一样,有很多孩子对自己有很多的否定和不满,幻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样的幻想背后,是对自己深深的不接纳。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那么孩子会很容易在别人的评价中逐渐迷失,自我设限。懂得自我接纳的孩子,才能够自我帮助,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缓解与自己的冲突,从而感到被自己支持关爱,向内生长自身力量。

自省

亲戚家有个孩子,人很聪明也很努力,但一到考试总是发挥不理想。后来班主任要求她每次月考过后都认真客观地分析考试时的各种状况,这个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在不盲目责备自己的同时,她还能找出自己下次考试应该如何做更充足的准备和复习的方案。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养成自省和总结的习惯,才能及时修正误区。没有深刻地自省,就没有惊人的自我超越。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变强大的捷径,因为每改正一个问题,每补上一个漏洞,人生的台阶就会往上升一层。

自信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说:心理健康=自信+热情。 即活力能够在自体(我)和客体(你)之间流动。 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坚信“我能行”;并将信念转化成活力,不断滋养自己,将梦想转化成现实。 这,就是自信。 在这样的自信的驱使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突破自我极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敢于挑战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位日本小男孩不断挑战跳箱,他勇往直前,一次又一次尝试。每次挑战失败,他都没有灰心气馁,而是总结经验,调整助跑速度、步伐、起跳点、跳跃姿势。

,时长


跌倒了,他选择再次站起来,迎难而上。终于,在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注视下,男孩跃过了跳箱,挑战成功。深有感触,人生如浪潮,考试失利、失业、疾病等低谷和困难,无论是12岁还是82岁都可能会遇到。一个人会不会成功,不看他遇到多少挑战,而是看他对待挑战的态度。敢于挑战的孩子,遇到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向上攀登升级,即便是泥泞的小路,也能走成康庄大道。

持续学习

知乎上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一个高赞评论是这样说的:“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看电视、睡懒觉、玩手机、玩游戏这种短期的快乐让人沉溺,而持续的学习显得比较痛苦,所以拒绝学习的反面是自律,是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但是如果孩子拒绝了学习,未来等着他的将是得过且过的生活。命运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和成长对人生的改变是幂次曲线,一开始是积累的过程。成人如是,孩子也如此。只有不停地学习与成长,不断提升自我,当机会来临时,才能牢牢抓住,将人生的方向盘攥在自己手里。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能把普娃带成功的家庭,看来看去,都有这一个共性 下一篇: 只有高中生的父母最清楚,你有多力不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