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高中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猛鸷(zhì) 箴(zhēn)言 酝酿(niànɡ) 田塍(chéng)
B.傀儡(lěi) 睥睨(nì) 缄(jiān)默 痊(quán)愈
C.饿殍(piǎo) 废圮(pǐ) 轻佻(tiāo) 酗(xù)酒
D.宁谧(mì) 抹煞(shā) 贵胄(zhòu) 诙谑(xié)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
A.酒酣 臃肿 震摄 肆无忌惮 B.炫耀 裨益 唔面 狷介之士
C.抽搐 漩涡 踌躇 嗷嗷待哺 D.滑稽 粗犷 嫉狠 彬彬有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为刺激消费,各大商场纷纷举行大幅降价促销活动。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B.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 注。
C.尽管易中天接受了余秋雨的教训,处事低调,出言谨慎,但批评的棍棒还是不期而遇。
D.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的故事展开、细节设计、冲突设置丝丝入扣,有条不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3分)( )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________。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⑤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境况
⑥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⑦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⑧雪月梅是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A.④⑦③⑧②⑤①⑥ B.④⑧③⑦①⑤②⑥
C.③⑦④⑧②⑤①⑥ D.③⑦④⑧①⑤②⑥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也就是传主)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同小说一样,传记一般可以虚构。
B.传记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等等。自传是由作者自述生平的一种传记形式,多采用第一人称形式。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代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
D.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认为“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7.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传记人物的名句,请写出与下列名句相关的人物(6分)
(1)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要做就做,与其说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
(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4)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5)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6)创新比诺贝尔奖更重要。
二.人物传记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2分)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做出更好的武器”。
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 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证明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发现了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表示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中国青年报》)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9.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分析。(5分)
10.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1.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锺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王世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的,但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他对于这些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深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①、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商饕餮纹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件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注释】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价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锺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锺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13.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14.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做简要分析。(5分)
15.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了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了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新宇陪爸爸妈妈回到农村爷爷家过年。他发现快七十岁的爷爷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点点刷刷,忙着组织他们的中学同学聚会。听爸爸说爷爷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没想到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在这偏僻的乡村组织同学会,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动员同学参加聚会,利用支付宝收付活动经费,上淘宝买纪念品,上“携程”订酒店,上“大众点评”订餐厅......新宇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了真切的感受。
你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怎样的生活体验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每题2分,共12分)
1.D (“谑”读xuè )
2.C ( A慑 B晤 D恨 )
3. D( A项,“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语境不存在帮助别人的意思。B项,“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而语境所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的作用,可以改为“推波助澜”。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4. A(B项主语残缺,可去掉句首的“由于”;C项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D搭配不当,删去“的寿命”。
5.D(依据时间的先后,和雪的大小分组排序)
6.A(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7.按序依次为:杜甫 鲁迅 毛泽东 贝多芬 沈从文 杨振宁
二.人物传记阅读(42分)
8.DE(A项,错误。被誉为“中国的骄傲”的是“侯氏理论”,而非侯伯宇。B项,错误。“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过于绝对。C项,表述不完整。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原因除了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外,还有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
9.①重视教学研究,钻研行之有效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②强调课程内容与研究课题的密切结合。③强调学生应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⑤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第一,理论物理研究方面:①研究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证明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发现了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表示公式;②创立了“侯氏理论”。第二,物理教育方面:①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并促成了该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②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11.侯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纯粹学者的榜样。①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的精神:从小立下爱国志愿,国难当头,投笔从戎,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科学,扎根西部;始终没有动摇入党的信念,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5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不断创新,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如“侯氏理论”。还誓以创新对抗顽疾之苦痛。③精心培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注重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深造创造条件,培养出了一大批物理人才。④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答出三点即可)
12. CE(A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B项,“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理解不准确。D项,“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
13.从题干看,这篇文章的答案涉及全文内容,关键是要善于梳理概括。从第四到第六段概括出他是杂家也是通家,从第七和第八段概括出他在抢救文物方面的贡献,文章的最后两段偏重写其为人处世。
①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②在抢救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竭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
14.从文章中启功先生对王世襄先生的评价——“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深的学问。从文中写王世襄先生的研究成果看,后一句话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同时说明他的玩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玩。
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15.答题时可从“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中任选一组进行探讨分析,既可结合文章知识进行分析探讨,也可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1)学问与乐趣。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发现、探究、创新的乐趣;②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益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大小成正比。
(2)藏与散。①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的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
三、作文(40分)
例文
村庄的繁花似锦,需群体意识共勉
随着中国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中国农村在迅速的发展。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农村还存在着问题,农村群体的愚昧和村庄逐渐消失,成为农村的关键词。
中国的农村一般是群聚生活。街坊邻居都是熟人,正如费孝通所提及的“熟人社会” 。也许你会想既在熟人社会,愚昧指文化程度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的发展,愚昧仍在,中国的村庄逐步消失,这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愚昧在这里讲的是群体的愚昧,一个农村里群体的形象思维与固定式意识。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谈到群体是靠形象思维的,群体的智力是泯灭的。群体的思维是单一的,不多元化的。一旦有某个人的思想生成,它便暗示性的侵入群体中的个人。正因如此的群氓,导致在中国面对村庄发展时,会有集体的统一性,使村庄快速转型,即消失。村庄变成了时利性的城镇,城市、村民变成了时利的市民。村庄的文化底蕴便被群氓的时利意识狠狠地埋葬在脚下。
但我们从未放弃过拯救这些现象,中国的力量始终都在。古斯塔夫.勒庞说过:一个最好的方法去改变民族是在保持其完整美好时,采用不动声色的方法一点一点的使这个民族改革。我想村庄也是如此,不能一味的去对这个村庄转型发展。而不顾及它的文化价值、底蕴。我们该做的是唤醒群体的形象思维,打破群体意识模式。去更好地促进中国村庄的进步。在尼采看来,人生的智慧之路有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化时期,创造时期。中国村庄通向智慧之路,也许也符合这三个时期。中国村庄在合群时期应去保留他的相似点去磨合;而在沙漠时期应该去发现,挖掘其不同点。多样性与文化价值去传承发扬;最后在创造时期去结合其村庄本身的特色文化价值去与改革发展的道路充分有机的链接,去创造与时代气息相符,又与文化底蕴相传承的村庄。
我们应全力以赴去打破群体的愚昧,去创造每一个应不一样的村庄。莫让中国村庄成为一盏盏规格相同的路灯在大地上闪光,而让其成为一颗颗散发各异光芒的繁星,闪耀在璀璨的夜空中。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卷1 下一篇: 2020年人教部编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语文期末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