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四中高一(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人们的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对高档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加。下图中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特点的是( )
A. B.
C. D.
月欠族”指没到月底就把钱全花光并透支消费的一个族群。前半月拿着票子过着“飞一般的日子”,后半月数着日子犹如“死一般的感觉”,成为不少刚出校园的“80后”“90后”职场新人的真实写照。对于“月欠族”的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②年轻人,不要盲目超前消费,要理性消费
③应该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④应学会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不消费。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商品房需求曲线出现图中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
①房贷首付比例提高
②实施购房契税减免政策
③商品房价格降低
④实行购房补贴政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米面粮油,外卖帮你能搬又能扛:感冒发烧,外卖代买常用药:上门烧菜、上门洗车,人与服务的距离被大大拉近。”如今,这类服务随处可见,被趣称为“懒人经济”。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①社会分工细化,满足多样化需求
②扩大相关服务交易规模,促进就业
③增如享受资料支出,助长非理性消费
④增加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价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如图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选项与图中反映的变动关系相符的是( )
A. X为汽车的价格,Y为汽油的需求量 B. X为物价总水平,Y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 X为居民可支配收入,Y为恩格尔系数 D. 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
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10%至20%的乘用车销量将来自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在中国之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因为( )
①电动汽车作为耗油车的互补品,其推广应用得到国家扶持
②居民收入提高,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得以普及的关键
③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符合低碳主导型的产业、消费政策
④电动汽车以低排放及性能良好符合了人们求实的消费心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如图是某地近5年来居民人均购物次数增长率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地居民( )
①消费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②攀比消费心理越来越强
③网络购物次数提高
④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如图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不考虑其他因素,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将在我国消费领域引起的变化包括( )
①养老保障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②保健品市场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③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④家庭健康管理方面的消费品及服务将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如今各地都冒出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红店”,吸引年轻人在朋友圈中狂晒。可很多消费者辛辛苦苦排了儿个小时的队,买到东西吃一口却发现“真不好吃”;不过有业内专家分析称,“红店”走的是“营销噱头+粉丝+产品”的套路,在红泡沫不断散去的今天,“红店”要一直红下去很难。对“红店”这一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必然导致“红店”兴起
②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从众心理为“红店”带来个一定比例的顾客
③“红店”应关注消费者需求,注重用户体验,使消费者形成品牌认同
④“红店”应加大络宣传力度,利用络营销手段使自己一直红下去。
A. ①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对骗补行为零容忍,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决心坚定不移。苏州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因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被工信部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工信部取消该公司整车生产资质( )
①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是运用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③有利于打击企业骗税的非法行为
④有利于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某市积极开展企业减负专项工作,为企业降低融资、生产要素等成本达12.77亿元,助力企业发展,开拓了“弱鸟先飞”的新局面。专项减负工作对该市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①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释放企业活力
②减少税收收入--扩大财政赤字--放缓经济增长
③增加研发资金--促进企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④促进企业融资--生产规模扩张--经济效益提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去”是为了“立”,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腾笼换鸟的新空间滋养了新兴产业,兼并重组的新合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为实现这一目标,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干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转移落后产能
②依法实施破产程序→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所有分流职工工作→保障分流职工生活
④采取兼并或债务重组→激活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目前,我国不少电商平台和出口企业正通过建设“海外仓”布局境外物流体系。“海外仓”是指跨境电商企业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将商品批量出口到境外仓库电商平台完成销售后,再将商品送达境外的消费者。“海外仓”这种新的跨国物流形式的优势是( )
①改变传统模式,提高配送效率
②减少营销环节,规避汇率风险
③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益
④改善购物体验,提升产品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2017年,我国有22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图中(P代表劳动力价格,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1、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B. C. D.
国务院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绩效工资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使1亿多人受益;拖欠农民工工资将被列入“黑名单”;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上调……这一系列措施( )
①有利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②有利于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
③旨在通过初次分配,促进效率的提高
④旨在通过分配政策调整,促进社会公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供给鲥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传导路径是( )
①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生产性消费扩大→经济增长
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
③调结构→淘汰过剩产能→促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增长
④实行营改增→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经济增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国财政部宣布,自2017年12月1日开始,降低日化用品、食品等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这有利于( )
①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引导国内供给体系转型升级
②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对国外企业则意味着商机
③发挥财政作用,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④规范海外代购行为,构建公正公平的市场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负所得税的做法是设定一个收入平均水平,然后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差别,分别制定税收门限。当一个家庭 收入超过平均水平就应该收取正所得税;而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时,就应该收取负所得税,即从政府那里获得补助,这一做法( )
①证明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②表明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③启示负税要公平对待所有人,并保持低收入者进行自助的动力
④说 明税法和税率应该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变通执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税主要是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国家征收环境保护税,最有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是( )
A. 增加消费支出→提高消费水平→养成文明消费习惯→发展循环经济
B. 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促进环境保护
C. 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提升发展质量
D. 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居民个税起征点→增加消费者消费支出→树立环保意识收入分配
(合川中学)“分享经济”通过调整和重构社会存量资源,能加速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如私家车介入的分享汽车模式,能减少交通拥堵、节约道路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消费成本。这说明,“分享经济”对供给侧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分享社会存量资源,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②增加新的供给以及供给总量
③提升资源利用率,利用闲置资源创造新价值
④降低消费成本,提振购买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17年双十”当天,媒体曝光了某酒店利用电商平台刷单炒信、自己写好评、雇人删差评的行为。当地工商部门核实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该酒店罚款20万元,责令其停业整改,并要求电商平台采取自律措施整改。工商部门此举在于( )
①净化电商行业环境,保证电商行业有法可依
②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促进电商卖家公平竞争
③强化电商内部管理,提高相关企业盈利能力
④保障消费者对商家信誉和商品质量的知情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放在实体经济上。下列传导路径中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 )
①着力保护企业产权一稳定投资预期一企业投资增加一激发经济活力
②多地提高房贷利率一增加购房成本一减少投机炒房一抑制高企房价
③调高增值税起征点一减轻企业税负一降低经营成本一提高经济效益
④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增加货币流通量一激活资本市场一提升股市信心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两国企业签署了创纪录的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合作项目涵盖能源、化工、环保、文化、服务等诸多领域。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中美经贸往来有助于( )
①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②促进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拓宽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空间
③增加进口商品和服务,实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
④中美两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深入影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贸易保护动作不断。年初,宣布对进口光伏、钢铁等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月7日,又决定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其影响的传导路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钢铁、铝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在美国市场售价上涨→不利于出口美国
②与钢铝相关的美国下游产业成本增加→部分产业减产→工人失业增加
③美国钢铁业和铝业生产成本下降→技术进步率提高→钢铝业获利增加
④中国钢铁业和铝业出口受挫→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转型升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公民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B. 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
C.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应和载体
D. 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素质的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陈红太做客人民网,针对如何管理网络,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让网民在自由的空间里面,自由地浏览、自由地参与、自由地表达。但是表达也不能完全没有限度,对那些违法乱纪,伤风败俗,敌视甚至攻击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的网络现象和敌对势力是要严加整治的。这表明( )
①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
②不是所有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③公民的任何网络发言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我国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某县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组织各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让每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可见,该县人大代表的选举( )
①是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
②有助于提高选民选举积极性
③是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
④考虑了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90%以上公众反对,许多公民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我国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加民主决策
③我国公民的民主决策意识不断提高
④参政议政、献言献策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A. ①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坝坝舞”作为大众健身活动,已成为重庆的一大特色,但也因其扰民引起极大争议。甲同学家楼下广场“坝坝舞”音乐声音太大,影响了家人日常休息。对此,甲同学应该( )
A.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号召网友抵制“坝坝舞”
B. 向“天天630”节目投诉,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C. 组织附近居民到政府抗议,要求取缔“坝坝舞”
D. 向政府机关反映,要求解决“坝坝舞”扰民问题
货车司机任某不同时间在同一路段,因为相同的违法行为被处以不同额度的罚款,他对此感到不满,便将几张罚单传到市长信箱。市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不久便出台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细化了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任某将罚单传到市长信箱是( )
A. 政府开展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 B. 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方式
C. 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D. 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由现行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此次个税调整是如何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发以《未来之中国》为题的号外。其中,有一篇文章颇具新意,题为《十问未来之中国》。文章中,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十个问题,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编者按语而言,“此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
文章刊出,反响颇大。据《生活周刊》编辑人员透露,共收到读者回信4000余封。对于文章提出的未来中国十问,持乐观态度的读者,占15%;持悲观态度的,占35%;其余读者态度无明显倾向,只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此文作者,笔名“醉梦人”的先生指出:
“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国人幸甚!”
1、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2、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3、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4、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6、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7、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
请参考旧文《十问未来之中国》并结合自己对于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从经济、科技、民生、国民素质、司法、军事、外交、文化等角度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三个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详细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为什么选这个问题?并尝试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A、D不符合题意,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是一种正相关关系,而两项中的曲线反映的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B不符合题意,反映的是居民收入迅速提高,而需求增加较缓,这与材料中“当人们的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对高档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加”的表述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
C符合题意,体现当人们的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时,对高档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会迅速增加。
故选:C。
本题考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收入差距成反比。
考查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曲线体现的是收入分配状况与经济发展关系,注意其拐点。可运用排除法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答案】B
【解析】
①说法错误,材料中“月欠族”的行为属于超前消费,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②符合题意,“月欠族”的行为属于超前消费,这启示年轻人不要盲目超前消费,要理性消费;
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前半月拿着票子过着‘飞一般的日子’,后半月数着日子犹如‘死一般的感觉’”,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④说法错误,尽量少消费、不消费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既反对超前消费,又反对消费滞后。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答案】D
【解析】
①错误,房贷首付比例提高,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量会减少;
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实施购房契税减免政策,会导致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量增加,进而导致房价上涨;
③错误,根据题文和图表可知商品房价格上涨,同时需求量增加,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显然不可能是商品房价格降低;
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行购房补贴政策相当于降低了商品房的价格,会导致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量增加,进而导致房价上涨。
故选:D。
考点分析: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反之,商品价格下跌,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影响不一样。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影响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影响大;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4.【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各类服务随处可见,被趣称为“懒人经济”。这说明社会分工细化,满足多样化需求,也说明能够扩大相关服务交易规模,促进就业;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增如享受资料支出,也不能表明助长非理性消费;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增加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价格。
故选:A。
本题考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5.【答案】D
【解析】
A错误,从图示中可以看出XY之间是正相关,X为汽车的价格,Y为汽油的需求量,两者应该是反相关;
B错误,X为物价总水平,Y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反相关;
C错误,X为居民可支配收入,Y为恩格尔系数,是反相关;
D正确,X为出口额,Y为外汇收入是正相关;
故选:D。
本题考查;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与币值的关系: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6.【答案】D
【解析】
①错误,电动汽车与耗油车都是交通工具,因此二者是互为替代品,而不是互补品。
②错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并不高,因此居民收入提高,不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得以普及的关键。
③④正确,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符合低碳主导型的产业、消费政策;电动汽车以低排放及性能良好符合了人们求实的消费心理。因此电动汽车在中国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故选:D。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③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7.【答案】B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地居民网络购物次数增加,商场购物次数减少,由此可见,该地居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
②④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攀比心理,也不能体现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故选:B。
本题考查:消费行为
(1)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2)各种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可提倡。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8.【答案】B
【解析】
图片体现了在2000-2050年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持续增多,占社会总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大。
①正确,因为老年人的持续增多,占社会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对养老保障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②③错误,因为老年人不断增多,保健品和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作为老年人的主要消费品,需求将越来越大。但因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供求变化十分灵活,保健品和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不一定会供过于求,也不一定会供不应求,选项说法有误;
④正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和行动能力都会大打折扣,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健康管理方面的消费及服务需求会增多,具有重大市场潜力。
故选:B。
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
(1)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
①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②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本题图表型选择题;主要陈述了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将在我国消费领域引起变化的相关内容;在题目中,“人口老龄化”“消费”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9.【答案】C
【解析】
①错误,选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必然导致“红店”兴起说法过于绝对;
②符合题意,题目中,“网红店”吸引了年轻人在朋友圈中狂晒,所以受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会给“网红店”带来一定比例的顾客;
③符合题意,在网红泡沫不断散去的今天应关注消费者需求,注重用户体验,使消费者形成品牌认同;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④“红店”应加大络宣传力度,利用络营销手段使自己一直红下去;
故选:C。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
人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1)从众心理的消费。具体分析、避免盲从。
(2)求异心理的消费。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要考虑社会认可、不过分标新立异。
(3)攀比心理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时主要考虑价格、质量、服务、便捷,是理智的消费方式。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正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选项,不符合题意和自身表述错误的均可以排除。
10.【答案】B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关。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国家对市场行为进行宏观调控,是运用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苏州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因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被工信部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而不是企业骗税,因此与“打击企业骗税的非法行为”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1.【答案】A
【解析】
①符合题意,开展专项减负工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释放企业活力;
②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减少税收收入,扩大财政赤字;
③符合题意,开展专项减负工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有利于促进企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④说法错误,企业生产规模扩张,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提高。
故选:A。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加强宏观调控,既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本题为传导类客观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解答本题,学生要首先要注意起点是否正确,即题干设问的材料指向的第一步结果。其次,学生要注意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此类题中的推理过程的论证是关键,切记跳跃性思维。
12.【答案】D
【解析】
①错误,“政府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干预”做法错误;
②正确,根据题意,对落后、产能过剩企业依法实施破产程序,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促使其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③错误,“安排所有分流职工工作”说法错误;
④正确,根据题意,对产能过剩企业采取兼并或债务重组有利于激活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故选:D。
本题考查: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后面基本就不用看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
13.【答案】B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海外仓的建设可以让出口企业将货物批量发送至国外仓库,实现在目标国本地配送,有利于改变传统模式,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可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增加企业效益;
②不合题意,新的跨国物流形式并没有减少营销环节;
④不合题意,新的跨国物流形式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但与提高产品质量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1)产业结构转型指由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①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②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开拓市场,坚持创新驱动,改善发展环境,着力去产能、降消耗、减排放,补短板、调布局、促安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去除观点不合题意的选项。
14.【答案】A
【解析】
A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故代表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力价格P1本来就应该高于劳动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点;现在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则P2要高于P1;
B不合题意,本图中P1在供求平衡点之下,与“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不符合;
C不合题意,P1和P2均在平衡点以下,劳动力价格均低于市场供需平衡,与题目意思不符;
D不合题意,按照题意,劳动力价格P1作为最低工资标准应该高于平衡点。
故选:A。
本题考查: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出现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出现卖方市场。
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2、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关系,即价格的变化又引起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与变化。
(1)价格对需求(生活)的影响
①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
②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2)价格对供给(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本题为图表题,考查考生把文字转化为图形的能力,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因此最低工资均应高于市场价格,并找出与主旨一致的图形。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15.【答案】D
【解析】
①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②④符合题意,绩效工资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使1亿多人受益;拖欠农民工工资将被列入“黑名单”;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上调……材料中一系列措施是人民保护劳动所得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③不合题意,材料举措并不完全是初次分配的体现,没有体现效率。
故选:D。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②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④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⑤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⑥分配与消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排除法,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16.【答案】D
【解析】
①错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有效供给。而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但不会实现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②错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关;
③正确,供给侧改革实施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淘汰过剩产能,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④正确,实行营改增以后,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推动经济的增长;
故选:D。
本题考查:供给侧改革
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②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解答本题注意传导过程,同时注意通过供给侧改革,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A
【解析】
①②正确,我国财政部宣布,自2017年12月1日开始,降低日化用品、食品等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这有利于丰富国内消费选择,引导国内供给体系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对国外企业则意味着商机;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降低日化用品、食品等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并未涉及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④错误,材料强调降低日化用品、食品等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并未涉及规范海外代购行为,构建公正公平的市场体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
(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18.【答案】C
【解析】
①不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负所得税的做法,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时,就应该收取负所得税,即从政府那里获得补助,这一做法表明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启示负税要公平对待所有人,并保持低收入者进行自助的动力;
④不合题意,题意主旨未体现该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财政的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9.【答案】B
【解析】
A错误,国家征收环境保护税,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而言的,即使对消费者而言,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水平会降低;
B正确,国家征收环境保护税,对企业来说,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促使和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
C错误,引导企业实现低排放,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征收环境保护税”,与“提高居民个税起征点”无关,故不选;
故选:B。
本题考查: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4)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后面基本就不用看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
20.【答案】C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该项是从“需求侧”作答,而不是对“供给侧”的影响,故排除;
②③符合题意,发展“分享经济”有利于增加新的供给以及供给总量,提升资源利用率,利用闲置资源创造新价值,促进供给侧改革发展;
④不符合题意,该项是从“需求侧”作答,而不是对“供给侧”的影响,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分享经济就是把个人闲置的资源再利用,分享出去给需要的人来使用,核心是盘活闲置资源再利用。
本题考查分享经济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要准确理解分享经济的内涵、特点。做到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对接。
21.【答案】B
【解析】
①错误,工商部门依法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体现了有法必依。
②④正确,针对媒体曝光,当地工商部门核实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该酒店罚款20万元,责令其停业整改,并要求电商平台采取自律措施整改。这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电商之间公平竞争,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③错误,材料体现了工商部门对电商企业的监管,不是电商的内部管理。
故选:B。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指示、规定、命令)。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2.【答案】A
【解析】
①符合题意,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保护企业产权有利于稳定投资预期,使得企业投资增加,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②错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增加货币流通量,从而激活资本市场,提升股市信心,这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实体经济;
③符合题意,调高增值税起征点,减轻企业税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④错误,激活资本市场,并不一定能够提升股市信心;
故选:A。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规划,价格、财政、税收、货币等经济杠杆,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
②法律手段:运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经济司法,保证政策、合同执行,打击经济犯罪;
③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服务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提供公共服务。
本题为传导类客观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解答本题,学生要首先要注意起点是否正确,即题干设问的材料指向的第一步结果。其次,学生要注意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此类题中的推理过程的论证是关键,切记跳跃性思维。
23.【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中美经贸往来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拓宽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空间;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
④说法错误,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中美双方的经贸往来并不能对其产生深入的影响。
故选:A。
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经济全球化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互惠互利的原则,互利共赢。
2.经济全球化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4.【答案】C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美对进口的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这一举措并不会导致中国钢铁、铝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故排除;
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美对进口的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这一举措使得与钢铝相关的美国下游产业成本增加,从而部分产业减产,导致工人失业增加;
③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美对进口的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这一举措并不会导致美国钢铁业和铝业生产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
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美对进口的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税率分别为25%和10%,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钢铁业和铝业出口受挫,倒逼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故选:C。
本题考查: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和“反倾销”
(1)含义: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2)危害:
不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行为,人为的制造贸易障碍,逆经济全球化,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
本题属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排除法进行确定。即在传导过程中,前后必须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就是错误表达,后面基本就不用看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要非常熟悉。
25.【答案】B
【解析】
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卢梭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公民的法制教育,故排除。
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法律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说明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故入选。
C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映和载体,故排除。
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强调公民认可对法律力量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法律对公民的重要性,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2)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本题以卢梭的名言为背景,考查依法治国,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
26.【答案】C
【解析】
①符合题意,不能完全没有限度,对那些违法乱纪,伤风败俗,敌视甚至攻击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的网络现象和敌对势力是要严加整治的,这表明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
②说法错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③说法错误,公民非法的网络发言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符合题意,要让网民在自由的空间里面,自由地浏览、自由地参与、自由地表达,但是表达也不能完全没有限度,这表明我国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故选:C。
本题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4)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不是对自由的限制。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公民既要树立权利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公民更加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积极承担公民责任。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公民在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国家利益至上。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27.【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在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普遍实行差额选举。且由“组织各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让每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竞选演说”可知,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是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这有助于提高选民选举积极性;
③不合题意,材料中选举方式没有涉及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
④不合题意,“考虑了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是等额选举的优点,题目中强调的是差额选举。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缺点:不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成本较高,组织技术难度大。
(2)间接选举--优点: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缺点:使选民与侯选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等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优点:提供选择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竞选)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注意: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村(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此题考查我国的选举方式,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内容无关的选项,注意区分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28.【答案】B
【解析】
①错误,在我国,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②③符合题意,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民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这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加民主决策,表明公民的民主决策意识不断提高。
④错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故选:B。
本题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1)内容: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2)途径: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2、专家咨询制度
(1)内容:专家学者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2)途径:论证会、座谈会等。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1)内容: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2)途径:公示。
4、社会听证制度
(1)内容: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2)途径:听证会。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29.【答案】D
【解析】
A选项观点错误,甲同学与大众健身活动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并不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号召网友抵制坝坝舞,故排除;
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不涉及公民的监督权,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组织附近居民到政府抗议,要求取缔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公民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向政府机关反映,要求解决坝坝舞扰民问题,故入选。
故选:D。
本题考查: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2)公民行使权利,必须通过合法途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30.【答案】C
【解析】
【答案】C
【解析】我们可以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题中材料任某将罚单传到市长信箱,这是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C选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基层民主管理指的是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因此B不符合题意;
题中强调的是民主监督而不是民主决策,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材料,考查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知识。
本题解题的关键能够理解材料的意思,读懂材料,材料中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是行使民主监督权利,而不是政治参与的其他方式。
31.【答案】①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此次个税调整,提高了居民在国民收分配入中的比重,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此次个税调整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利于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此次个税调整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其消费,也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提高。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此次个税调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个人所得税的修改如何能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调动课本知识回答问题。具体如下:“个税‘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该措施能够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从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的角度分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减税向中低收入者倾斜,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住房、子女教育、贍养老人等多项支出可抵税”,可以从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裕为根本目标、提高劳动者素质等角度,分析说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意义类主观题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答案组织要围绕主题分析意义,开头一般用“有利于”的形式,并分成要点写出。
32.【答案】【小题1】(1)
①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②反腐败拖累中国经济发展吗?
③“中国制造”被小小马桶盖打败了吗?
(2)
选择②.反腐败真正影响的是“腐败经济”,真正斩断的是“不正当利益”的输送渠道。而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践踏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主体将被驱逐,企业的隐性税负可以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有望彻底扭转,这从长远上来说才是真正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小题2】
【解析】
(1)本题要求参考旧文《十问未来之中国》并结合自己对于中国发展现状的认识,从经济、科技、民生、国民素质、司法、军事、外交、文化等角度对未来的中国提出三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明确提出问题的角度,再结合中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详细谈谈自己的看法,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延续第(1)问,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分析说明即可。比如,选择问题②.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可以明确反腐败真正影响的是“腐败经济”,真正斩断的是“不正当利益”的输送渠道。而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践踏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主体将被驱逐,企业的隐性税负可以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有望彻底扭转,这从长远上来说才是真正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1)和(2)题相对开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问题的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北京市东城区第五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下一篇: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12月份月考试卷 (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