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批评孩子,常说这几句话,孩子会越来越好

导读

批评孩子,你可以严厉,可以正色,但千万不要让批评破坏了你们的关系。


有位家长朋友最近吐露自己的烦恼,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他开始不敢对孩子说重话,小孩天性就敏感,生怕孩子因此伤心或做出极端的行为。


不敢批评孩子,确实是如今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事情。


但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听到好听的话,批评的声音纵然“刺耳”,却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必需。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需要重视的,是批评的方式和内容。


很多时候,孩子禁不起批评,不是他们太脆弱,而是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还不成熟,外界的评价如果太“刻薄”“太密集”,他们就不堪忍受。


那么,批评的话如何说,孩子听得进去,还不会影响自信心呢?


父母又如何才能将语言变得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


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提供几种参考方法——


01

使用描述性批评

并给孩子指明一条改正的路


关于表扬,相信大家都听过一种方法,那就是多夸细节和过程,孩子具体哪些地方做得好,直接说出来,强化他们正面的行为。


批评孩子,也同样要针对孩子的过程和细节。


我们真正要描述的是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孩子这个人。


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孩子犯了错,很容易上升到孩子的人品、人格,语气中总是夹带着指责、辱骂、威胁、命令……


在他们眼里,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愤怒之中,拒绝跟孩子进一步讨论话题,让孩子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错误上。


任何一段关系里,批评者的状态和态度,决定了他的语言是否有效。


只有足够冷静,才能在批评时保证客观公正,就事论事。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表达,少一些谴责,多一些温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


在实践中,最简单的就是保持冷静,具体地指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并将重点放在改正错误上。


《正面管教》

一书中曾经提到矫正错误的三个R:

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这其实就是孩子犯错之后,最简单的纠正流程,它告诉孩子,错误并不可怕,批评也只是帮助你认识错误而已。


参考话术:

“我看到……”

(描述你所看到的过程和细节)


“发生什么了?你的感受如何?”

(鼓励孩子说出想法或者感受)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比如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电瓶车上后视镜,你可以说:


—我刚听说你把阿姨车子的后视镜打碎了,发生了什么?


—我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没注意到那里有电瓶车。


—你现在准备怎么办?


—嗯.......我想我应该去和阿姨道个歉。


—你说得很对,不过这可能还不够,是不是需要给阿姨买一个新的后视镜?弥补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商量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为自己犯的错负责。


只要大人批评时态度和语气诚恳,孩子也会与其合作,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02

适当唤醒孩子的内疚感

引导他自己判断行为的好与坏


孩子犯错,家长为了让他长记性,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体验感到羞耻感。


我们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出丑;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让孩子难堪,


比如:

你很笨、你很坏、你总是闯祸、你让我觉得丢人……似乎孩子一定要知耻知羞后才能知错,


这种批评声,最容易引发孩子的羞耻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彻底否定。


但这种羞耻感是孩子改正错误所必需吗?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确实需要拥有一定健康的内疚心理,这样才能拥有自省能力。


但是内疚和羞耻感是有区别的。


《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内疚与羞耻的区别:


“内疚与你的行为有关,而羞耻感与你“自己是谁”有关。”


内疚感体现的是孩子对所做或未做之事的反应;羞耻感,影响的是孩子的自我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批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并开始为之愧疚和反省,

还是我们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很差劲的人?


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试中,因为粗心而丢分:


引发内疚感:

“这道题上次不是做过吗?你这次又做错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然考试名次是不是可以多前进几名?看来还需要再巩固下知识。”


引发羞耻感:

“同样的坑栽进去多少次才满意?你耳朵是摆设吗?你简直笨的要命!你就不觉得丢人吗?”


同样都是批评,但孩子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适当的内疚,让孩子聚焦在错误身上;


而羞耻感,会让孩子看轻自己。


想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自己认识这种行为是错的,


它是如何影响到他人,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判断行为的好坏。


一个孩子唯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他才会真正成长。


我们可以告知孩子后果和影响,也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引导孩子反思。


参考话术:

(孩子乱按电梯楼层)

“如果别人有急事,他该有多着急呀”(描述后果和影响)


(孩子打碎了花瓶)

“这是奶奶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她肯定很舍不得”(描述他人的感受)


(孩子放学迟迟不回家)

“妈妈很担心,都没心思做饭,四处问人有没有看见你。”(表达你的感受)


好好表达,引导孩子体谅他人的心情,慢慢地就会吸取教训。


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种表达绝对比指责更加有效果,孩子们也愿意去改变,为自己的行为设置底线。



03

不要总是试图跟孩子划清界限

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话题:为什么现在孩子都禁不起批评。


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看到了那个不被接纳的自己。


很多孩子在外闯祸、犯错,都不敢跟父母说,因为很多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借着教育的名义,无情地伤害和攻击着孩子。


这对孩子的内心来说是毁灭性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唤醒孩子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


他们甚至会对孩子说:“我以前是怎么教你的?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从来都不听……”


他们在告诉孩子:“我已经尽了教育的义务,是你不行,是你做不到。”


这种批评声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孤立无援。


如果孩子内心有足够的爱,足够接纳自己,那么批评带给他的,一般是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他们的内心本来已经很糟糕,不认可自己,怀疑自己的价值,外界的批评声才会让他们那么难以接受。


犯了错的小孩,是最渴望被接纳、被爱的。


所以,批评孩子,你可以严厉,可以正色,但千万不要让批评破坏了你们的关系。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起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次,他教育完自家闯祸的儿子之后,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没想到儿子竟在他的怀里呜咽起来。


他愣住了,只好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那一刻,他才明白,孩子原来一直在害怕和紧张。


父亲的拥抱,让孩子彻底地卸下了防备,重新感受到了大人的爱和接纳。


教育孩子要有温度。


哪怕是犯了大错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用语言或者肢体的接触,给予他们心理安慰,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和他站在一起面对错误的。


孩子唯有确定了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他们才会有勇气面对错误。


参考话术:

“你做错事,并不代表你不好,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你的爱。”

(表示支持)


“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

(寻找方案)


“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吗?”

(必要时提供帮助)


家长懂得支持孩子,那么孩子无论在外犯多大的错,不会惶惶不可终日,也不会对家长进行隐瞒、撒谎,


他们会选择与父母坦诚,因为他知道:犯错,并不会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就给了孩子面对错误的勇气。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作为父母,理性地和孩子沟通,是教育的基础。


想要你的批评被孩子听进去,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好好爱那个一身毛病的孩子。


你懂得如何爱孩子、关注孩子、理解孩子,你传达给孩子的批评声就会是善意的、客观的。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六级比四级难在哪?知道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备考! 下一篇: 放学回家做什么?这八部曲一定要教给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