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1届高三一模作文题(闵行、长宁、虹口、普陀、徐汇……)|附部分区试卷与答案


【2021届高三宝山一模作文题】


25.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届高三闵行一模作文题】

刻意地特立独行是否能避免随波逐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看法,不少于800字。


【2021届高三长宁一模作文题】

2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届高三崇明一模作文题】

2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1届高三徐汇一模作文题】

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1届高三普陀一模作文题】

25.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届高三虹口一模作文题】

26.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切似乎近在咫尺,但有时人们又会突然发现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2020.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1分)

(2)“世胄蹑高位,                    ”出自          的《咏史》。(2分)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                                             ,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②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

③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二 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删改) 

3.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4分)

4.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                        (2分)

5.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2分)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6.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7.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翠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 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⑭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8.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3分)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9.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4分)

1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4分)

11.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2. 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1分)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典雅绮丽      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20分)

①许衡,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③中统元年,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阿合马领尚书省六部事,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

④帝欲开太学,以为国子祭酒。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习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

……

⑤六月,以疾请还怀。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皇庆二年,诏从祀孔子庙廷。

(节选自《元史》)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衡独坐树下自若(        )          (2)居苏门(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言动必诸义而后发(    )

A.准则          B.管理          C.掌握          D.度量

(2)于《礼》(    )

A.召集          B.责问          C.引证          D.表露

17.把第②段画波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分)

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18.第②段画直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尝 语 人 曰 纲 常 不 可 一 日 而 亡 于 天 下 苟 在 上 者 无 以 任 之 则 在 下 之 任 也

19.根据第④段文意,分析“诸生人人自得”的原因。(3分)

20.综观全文,从许衡的言行探究他对“读书何为”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1分)

玉立斋记

(宋)杨万里

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然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艴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待交接。②武:半步,泛指脚步。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矣          C.耳          D.耶

22.第③段画线句中连用两个“不能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23.下列选项中,对作者将斋命名为“玉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扣合斋外竹林美秀的环境。

B.体现文人雅致的审美情趣。

C.赞美唐德明端直不屈的品性。

D.推崇古圣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24. 这篇记“行文曲折有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三 写作(70分)

25.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二十四桥仍在  (2)英俊沉下僚 左思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1)C  (2)A

 

3.答题角度一:不成立,两者不存在必然关系。“许多作家和理论家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由来已久,但五十年代前散文结构没有陷入程式化单一化,可见五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困境另有其他推动因素。而且,从外在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结构形式,不等于只推崇一种写作套路,例如金圣叹便列出若干文法范例。此外,“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对散文结构认识不足,可见不是历史上全部作家和理论家都如此,何况不是所有作家创作都一定依照文学理论按部就班,文中并未交代这种认识不足是否在五十年代达到顶峰,并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作家,进而导致创作上的问题,因果判断证据不足。

答题角度二:成立,两者紧密关联,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原因。从外在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结构,导致创作上先进程式化单一化,符合思想决定行为的规律;先有古今人们对散文结构狭隘的认识,再出现散文创作上相应的问题,符合“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自古至今长期的认识不足,增强了结果出现的必然性。

(判断1分;理由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答出一点即可。回答“成立”最高3分)

4.不具备现代发展特点的、保守/单一/程式化的(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5.B

6.C

7.答案示例:小星你的困惑来自作者对园林式散文结构的态度。确实,作者特地强调了自己不否认这种结构的价值以及人们偏爱它的合理性,这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不是出于个人对这类结构的喜恶,而是从推动散文创作现代化多元化发展、使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角度出发,希望人们反思此类结构要求统一文坛带来的弊端,提升对散文结构的认识,使更多作家能打开思路自由创作。(其中情境交流1分,批评实际指向的对象1分,意图:结构认识上的更新、提升;散文创作上的现代化、多元化;散文文体的发展、成熟,共3分)

 

8.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落在“看网”上,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海”,而且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9.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10.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使无形的形象化,短暂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拓宽时空,深化了意境。

11.存在。《论散文结构》中的潜在结构是指不同于表层叙述顺序的内在情思结构。本文从“网场、公路”“海岸线”到海边人家,从“看网”到“观潮听潮”“品尝海味”,到进一步了解渔家生活,展现出沿岛观察感想的具体叙述顺序。而在表层文字之下,还隐含着作者围绕“海水荡漾”,对海上人家认识深化的心理过程,即从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苦难,到感受海上广大世界的吸引力,体会海水滋味的甘甜,再到出航后亲人彼此之间的牵挂,以及从大海中获得的慰藉,最后领会到岛民一生难以割舍的对大海的依恋;标题“海水荡漾”也因此具有多重意味,表面上指对海洋深广动荡这一特征的观察感受,深层暗示的是对海的依恋已经渗入岛民灵魂深处,化作生命的脉动。

(也可答“不存在”,重在理由阐述。)

 

12.A

13.B

14.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15.(1)端正  (2)不久

16.(1)D  (2)C

17.一旦钱财有余,许衡就把它们分给众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许衡)就不会接受。【得分点:以(之)分,诸生之贫者,遗,义,主语省略,+语句通顺】

18.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

19.由于许衡对待学生关爱平等,教学内容广泛多样,采用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启蒙教育方式,一张一弛,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督促得法,因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0.许衡拥有儒家士大夫传统的“修身、传道、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不满足于只了解书中章句含义,而是希望领会其中精神,身体力行,正心克己,传承道义;学有所成后便一直以教化为己任,弘扬礼义,倡导向学;入朝后更是讲求治国以义为本,秉直力争坚持原则,力求明德于天下。

 

21.D

22.运用双重否定,和上文的“我能”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世之君子”哪怕面对小利小害都无法持身守节的现实,对他们一味趋利避害还要自吹自擂、博取名利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连用两个“不能不”,形式整齐,加强了嘲讽语气。

23.D

24.文章开篇写欲观赏邻家美竹而未果,听闻邻人是良士而有疑,设置了悬念。然后写即将卸任才结识唐德明,“失士”的反思更体现出唐德明庄静端直、不招摇的品性。两段之后方才登斋观竹,通过“玉立斋”的命名及相关议论,一面托物喻人,赞扬友人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另一面讽刺那些言行不一、沽名钓誉的假君子不如草木,更反衬出君子修竹般品质的可贵。最后用“人观竹耶?竹观人耶?”的问话结束全篇,人竹互衬,饶有趣味。行文层层铺垫,委婉曲折。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闵行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 下一篇: 上海市格致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二数学试题(简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