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黄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拣麦穗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7. 结合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4分)
18.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分)
依恋——( )——期盼——( )——怀念
19. 文中画线句写“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结合上下文,找出“我”依恋他的具体行动,分析“我”越来越依恋他的原因。(6分)
20.细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加点之处,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 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我”和二姨在麦地里拣麦穗的场景中,“贼眉贼眼”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二姨对“我”的嘲弄。
B. 文中出现的一个小火柿子寄托了“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
C. 本文善于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通过简洁传神的行为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D. 本文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20分)
17.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2分)
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2分)
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分析两点即可)
18.担心(1分) 伤心(1分)
19. 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1分)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1分)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1分)
因为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1分),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1分),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一个贪吃的,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他的爱朴素而无私(1分)。
20. “烟荷包”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是“我”对老汉纯真情感的寄托,也是“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憧憬,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2分)它的丢失表现了“我”对纯真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虽然它再也找不到了,但我“常常想要找到”,表明“我”对于逝去的纯真感情和美好事物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2分)
21. A(4分)
宝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一根胡萝卜引发的脑洞
尤今
①傍晚六时许,电视播出了《大力水手》的卡通片。水手卜派遇上强敌,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将易拉罐里的菠菜悉数倒进嘴里,三两下吞咽下肚,两条胳膊霎时涨大了好几倍,生出了惊人的力量;强敌当前,他轻轻松松地挥动着坚硬如铁的胳膊,来一个打一个,敌人应声倒地,萎靡如泥。
②我抓紧良机,对着那三个视蔬菜为宿仇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瞧,这就是大力水手喜欢吃的菠莱了,吃了以后,力大无穷呢!”
③随机应变的老大,立刻说道:“妈妈,我力气够大了,你每次要搬东西,不都是叫我帮忙的吗?”性子温顺的老二,别别扭扭地说:“我不要做大力水手,他的老婆很丑!”聪慧狡黠的女儿娇声娇气地说:“我不要大力水手那样粗的手臂!”
④哟,个个言之有理,反驳不得。
⑤那一年,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十岁、五岁、三岁,全都把蔬菜当洪水猛善,母亲看到我为了吃菜问题和孩子进行“拉锯战”,忍不住对我说道:“孩子是要哄的呀,哪能硬逼呢?”
⑥醍醐灌顶,我于是改变方针,面壁思过,积极改良烹饪技巧,也搜尽枯肠编撰故事。
⑦有道广受我家成员欢迎的菜肴,我为之取名“美人出游”,故事是如此铺陈的: “胡萝卜是胡氏家族里的一个大美人,有一回,要到江南去旅行,胡家大老爷不放心,要给她聘请四个贴身保镖。消息一传出去,各类疏菜蜂拥而来。胡家大老爷千挑万选,终于选出了四大保镖,它们是拥有独家武器的茄子、臭豆、大葱和四季豆。茄子是变色龙,时而紫色,时而青色,时而白色,能混淆敌人的视觉与思路:臭豆是臭气弹,释放臭气,千里可闻,可将敌人活活熏死;大葱是催泪弹,可令敌人涕泪交流;四季豆呢,外柔内刚,炮弹藏在扁扁的身体里,一旦发射,敌人当抱头鼠窜。胡大美人在这四大武将的保护下,平安而去,平安而返,玩得顺心惬意!”
⑧在孩子举箸大嚼前,我又趁机适行思想教育:“四大武将之所以能在万千蔬菜中脱颖而出,全因它们身怀绝技。记得呀,要出人头地便得练就一门绝技!”
⑨“美人出游”这道菜,宛若一张千补万缀的“百衲被”。布碎那迥然而异的图案和缤纷多彩的色素结合在一块儿,撞击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而味道截然不同的蔬莱集合在一起,也挑起了无限的激情和惊喜。
⑩我的孩子,就在一则则杜撰的童话里快乐地成长了。母亲说得一点儿也没错,孩子是要骗的,吃蔬菜是如此,学语文也一样。说故事,就是哄骗最好的伎俩。
18.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洪水猛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0.第④段中画线句“个个言之有理”中,老大、老二和老三的“理”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每空不超过10个字)(6分)
21.(1)根据第⑦段内容,概括作者杜撰的故事是
(2)作者之所以杜撰这则故事,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这则故事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6分)
22.下列对本文启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哄骗孩子可以促其成长。
B.引导孩子需要讲究方式。
C.童话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D.故事是孩子学习的必须。
18.(4分)害怕吃的东西
19.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一道普通的菜肴因为有多种色彩的组合而给人带来的想象和美感(或者快乐愉悦等)
20.(6分,每空2分)我的力气够大、水手老婆丑、水手手臂粗
21.(6分)(1)“胡大美人”在“四大保镖”的护送下巡游江南,平安往返
(2)“大力水手”吃了菠菜打败强敌的故事没有对孩子们奏效,在母亲提醒下想起编故事哄孩子们吃蔬菜
(3)孩子们既吃了平时不爱吃的蔬菜,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若要脱颖而出,就要身怀绝技
22.(4分)B
金山区
一粒花生米
韦如辉
①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父亲突然变得喜欢赶集,在村前弯弯的土路上,和人头攒动、噪声如潮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个中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他刚考上大学的儿子。
②开学前一天,父亲坚持要把我送到学校。
③离报到的时间还有一下午,父亲对我说,不急,时间多着哩。父亲边说,边把目光投向车站周围的饭店。父亲问:“饿吗?”我点点头。我听到父亲的肚子里,也一阵阵地敲着鼓。
④从几家大酒店的门前走过,父亲选中一家叫“薄利小吃部”的饭店,痛下决心似的说:“就这家了。”
⑤小吃部摆设十分简单,几张对开的桌子和几条长椅组成的座位,稀稀落落散落着几个食客。父亲要了一盘红烧肉和一盘油炸花生米。父亲递给我一双筷子,又夹一块肉给我,神采飞扬地说:“补补身子,这是好东西哩。” 这时,老板手里拿着半斤老烧,走过来递到父亲面前:“大哥,不喝两盅?”父亲受宠若惊,而后幡然醒悟似的问:“多少钱一瓶?”老板回:“两块五。”父亲对老板的安排似乎十分满意,斟上酒,美美地吱溜一小口。
⑥一小瓶酒很快见了底,父亲夹花生米的筷子也开始摇摇晃晃。父亲语速放慢,结结巴巴地说:“吃肉吃肉,不吃完可惜了。”就在父亲让我的时候,一粒花生米从他的筷子头上脱落了,花生米先掉在桌子上,后从桌子的东头弹跳到西头,最后从桌子的西头落在我脚边。父亲红红的眼睛盯住那粒花生米,那是一粒十分饱满的东西。这东西要在地里长,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父亲心想,绝对不能放过它。父亲弯下腰,捡起,扔到嘴里,风生水起地嚼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父亲完成得非常漂亮,不带一丝的犹豫。但这一切都被我,还有老板,和几个素不相识的食客看得一清二楚。我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好像那半斤老烧都倒在我肚子里似的。
⑦从小吃部出来后,我拒绝了父亲送我到校的好意。我以晚了就没有回去的火车为由,坚决打发父亲回去。
⑧而后,我脑海里尽是闪动着一粒花生米弹跳的影子,还有父亲那串卑微的动作和神情。我无法接受父亲的那串历史,以致四年大学时光,他没能跨进儿子的学校一步。
⑨去年,我下岗了,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
⑩在送儿子入学的火车站旁边的小饭馆,发生了和父亲当年相似的一幕。
⑪我要了一盘红烧肉和一盘花生米,还有半瓶本地老烧。
⑫一粒花生米以同样的方式落在儿子的脚边。
⑬等儿子去洗手间的时候,我弯下腰,捡起,扔进嘴里。之后,我顺手抓起桌子上的一团粗糙的餐巾纸,试图堵住从我眼眶里溢出来的辛辣的东西( )
19.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4分)
(1)我考上大学那一年, 。
(2)去年, 。
20.联系上下文,品析⑥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父亲红红的眼睛盯住那粒花生米
(2)我以晚了就没有回去的火车为由,坚决打发父亲回去。
21.关于文章①—⑤段的内容,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主要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B.第⑤段喝酒的情节与中心无关,可删去。
C.父亲因贫穷而生活卑微,与后文“我”下岗后的心境相似。
D.表现了父亲的卑微、无知,是“我”拒绝父亲进校园的关键。
22.简要分析本文题目“一粒花生米”的作用。(4分)
23.联系全文,请在文末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
19.(4分,每空各2分)(1)我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送我上学,我因厌恶父亲那卑微的生活方式而拒绝父亲入校。
(2)去年,我下岗了,在送儿子上学时发生了与当年类似的事,我才真正理解父亲。
20. (4分,各2分)
(1)“盯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目光紧紧跟随花生米落地的全过程,从而表现出因贫穷而卑微的父亲对花生米的看重。(2分)
(2)“打发”表明我对父亲那卑微的动作、神情充满了不满和鄙弃之情。(2分)
21. (4分)C (A得2分)
22. (4分)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以一粒花生米之小,反衬出情感的深重,引人深思(2分)。
23.(5分)……(1分);表明直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境,既后悔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态度,也感慨于自己生活的辛酸,(3分)用省略号能够更好地将那种复杂、一言难尽的情感表现出来。(1分)
杨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5分)
大年初一两局棋
胡延楣
(1)大年初一,窗外的冬雨没完没了,白茫茫的一片。前天武汉封城,这时候要静下心来做事,有点为难。今日唯有围棋可助下棋人逆长江之流,西赴黄鹤楼。
(2)我打开弈城围棋网,问:“有武汉的吗?”一秒钟,出来了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叫作“蜗牛慢慢来”,我猜想这是一个孩子。此刻,我愿意与病毒飞沫中的孩子下棋。我来到了虛拟现场,落下第一枚棋子,我们便如面对面,在留言栏中互致问候。
(3)他说:“封城了。”
(4)我便问:“你在哪里?”
(5)他回答:“汉中街。”
(6)不知为什么,我变得婆婆妈妈了:“家里还好吗?”
(7)“都没事。”
(8)“慢慢会好起来的。”
(9)“我知道。”
(10)“蜗牛慢慢来”的回答都只有三个字。
(11)他包的棋很有想象力,属于大开大合的那种,绝对不是边下边点目的“蜗牛”。
(12)我于是试探:“想来你正值青春年华。”
(13)“高二。”
(14)这回只有两个字。他果然是一个孩子,算起来,不过16岁左右。
(15)他忽然发现自己数子死掉了,便说:“送你一块。不谢!”真是一个高傲的孩子。我又复核了一遍,确认他是误算,不是故意弃子,便说:“不急,还能下。”
(16)他回答:“嗯嗯嗯。”
(17)棋下完了。我站起,回身看看书架。我为围棋写过一些文章,也存有不少棋书,有一些文字他或许会感兴趣。返身到电脑前,先打下的是:“孩子,祝你坚强勇敢。”又是婆婆妈妈。不料,慢慢来的“蜗牛”已经快快离去了。我在“大厅”四处找寻,并未见踪影。
(18)他已经下线。虚拟的现场已经解除,他又回到了武汉,我依旧在上海。
(19)整个上午茫然若失。我很怀念那个孩子。下午再一次打开弈城围棋网,是为了看看我们下过的棋。
(20)棋局之上,游荡着新型冠状病毒。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见。有关武汉城外和城内,疫区和非疫区,老人和孩子,病毒的蔓延和剿灭。我们的感叹都不在棋,而是在病毒。围棋此时已经回复到了“手谈”的本性。用围棋的形状语言,加上汉语这一自然语言,我们构筑了一个精神空间。我回看棋局,不由得读出了彼此的心情。我想要宽慰他,用自己饱经风霜的年龄,以及自己在各种现场获得的人生思考。也知道,此时此刻,城外的人,必然言不达意。他呢?大概是太想要告诉对武汉一无所知的我及在城外的我们,他有青春的朝气,九头鸟有自己天生的倔强。“蜗牛慢慢来”,在我眼中不是怪异的“马甲”。我愿由此读出一种与他的年龄、与他的棋风不一样的沉着和自信。现在他在城里,他知道他应该做什么。
(21)查了气象,武汉的天气是阴,有雨也有雪。又看了地图,汉中街位于汉口,距离那个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并不太远。汉中街是一个热闹的地方,有很多当地有名的小吃,距离著名的汉正街商场不远。周围有设施完备的医院,也有不错的学校。我不知道“蜗牛”在哪个学校读书。
(22)用想象力再一次虛拟一个空间。我愿意看见武汉的天上有着大大的太阳,紫外线杀灭了切飞沫中的病毒。他在教室里和同学下棋,下得激情飞扬。阳光是美的化身,穿过窗棂,照耀在他的身上。他又喊“送你了”,那是真正的弃子争先,断尾而新生。他得胜回家,书包里装着围棋,手中提着棋盘。他在汉中街上走,夕阳拉长了他的身影,令他的笑脸生动。16岁的青春啊。
(23)我一定会被他的笑脸感染,于是我苍老的脸上也有了笑容。我在哪里呢?会不会在汉中街某家小店,用筷子搅拌着有芝麻酱和酸豆角的热干面呢?
(24)会下棋的都是好孩子,我想。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2月3日,有改动)
17.第(20)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简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9段加点词语“茫然若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作者在文章结尾对“蜗牛慢慢来”发出“会下棋的都是好孩子”的赞叹,联系全文可知,男孩“好”的内涵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1.本文标题“大年初一两局棋”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记叙文阅读(15分)
17.“游荡”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新冠病毒的严重、猖獗,交代了和武汉男孩网上下棋交流的特殊背景。(3分)
18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的阴雨湿冷,渲染低沉感伤的氛围,烘托作者怅惘不宁的情绪,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上网下棋遇武汉少年的情节,总起下文。(3分)
19.“我”因网上再见不到下棋男孩而产生怀念、担忧、牵挂、焦虑等复杂情绪。(3分)
20.①乐观 ②有青春的朝气 ③倔强 ④自信 ⑤沉着(写出4个即可)(2分)
21.①指“我”在大年初一上午和武汉少年“蜗牛慢慢来”在弈城围棋网下了局棋,在大年初一下午想象少年在疫情过后和同学在学校激情下棋;②表达了对武汉疫区的关切之情,对武汉早日战胜疫情、少年重回校园的祝愿、信心和懂憬。③以少年棋手的表现赞扬疫情中的武汉人民的沉着、冷静。(4分)
普陀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20分)
那个冬天,那个人……
五年级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听说农场里很多人家养的鸡和鸭都冻死了,还有一匹马也冻死了。天上不落雪,只刮北凤。就是这样的天,才叫真冷。
我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可谁都不想上课,因为教室里也冷。教室的窗户到处有裂缝,那风会像刀子一样飞进教室,耳朵会听见风在鸣叫。教室里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砖砌的炉子和一面砖砌的火墙。
烧炉子,是一件大事。北大荒的冬天,天亮得晚,黑得早。要烧炉子,就得在天不亮时去学校, 把炉子用柴yǐn rán, 加上煤, 把火墙烧热, 至少一两个小时。
下午放学前,老师要布置安排第二天早上烧炉子的人。这个时候,老师的眼光就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我和同学们都低着头,躲避老师的目光。一想到要起那么早,那么冷,离开热乎乎的被窝,独自一个人来到冰冷的教室里生炉子,就觉得可怕。
老师也不忍心叫我们早起生炉子,他在等着学生主动举手,能够主动为同学们生炉子。
这时,一个叫王才军的同学胆怯地举了手。
老师问:“王才军,你是在举手吗?”
王才军脸红了,手想缩回去,又想举高一点儿。他是不习惯举手的,因为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提的问题,他永远不知道答案。
老师又问道:“王才军,你要是举手,就举高一点儿,让我和同学们都能看到!”
王才军这才把手举过了头顶。他一举手,我们都把头抬起来,舒了一口气。老师笑了笑,点着头说:“王才军明天生炉子吧!”
第二天,我们一进教室,果然很暖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王才军的脸上有烟熏的痕迹,手上也残留着煤黑。他蹲在炉子前,把早上带来的凉馒头放在炉子上烤。
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除了温暖外,还能闻到炉子上烤馒头的香味。在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从那天开始,老师不再安排同学轮流生炉子了,因为王才军背后跟老师说,冬天烧炉子的事,他一个人包了!一个月过去了,我们都已经习惯温暖和有香味的教室了。
王才军的学习成绩真的很差,刚刚考完试,他的成绩又在全班垫底。老师批评王才军的时候,总是说:“你要多抽出点儿时间,做做算术题,背背课文,多查查字典,你的错别字太多了!”老师指责王才军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生气。
我偷偷看王才军,他的鼻孔四周还有生炉子时的煤黑,手粗糙不堪。挨了老师的批评后,他一直垂着头,用力搓着自己的手。
我跟他说:“你去外面用雪搓搓手,也把自己脸上的煤黑搓掉!”
他看看我,点点头。
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外面,蹲在雪里,用雪搓自己的脏手,用雪搓自己鼻窝处的煤黑。我心里有些替王才军不平,觉得老师批评王才军时太狠了,就是看在他每天为同学起大早生炉子的份上,也该嘴下留情的。
我最担心的是,王才军挨了老师的“痛批”之后,不再为大家生炉子了。
第二天,王才军照旧去教室生炉子,把教室里烧得暖暖的,他照旧蹲在炉子前烤馒头,吃早餐。
某日,我走进教室时,一阵寒气袭来,炉子没生,火墙是冰冷冰冷的。同学们进了教室,手套和帽子都摘不下来,室内的温度跟室外差不多。老师来了,手忙脚乱地生炉子,并告诉我们,王才军的家搬到别的农场去了。
老师和我们没有经验,把教室里烧得全是烟,呛得睁不开眼。大家只能都躲到教室外面,一面等着教室里的烟散尽,一面拥挤在教室外面,不停地踩着脚取暖。
那个时候,大家都不说话。
在那个冬天的早晨,我望着灰掌蒙的天,第一次想念一个人,而且想念的是家庭之外的人。
18.看拼音写汉字:yǐn rán___________(2分)
19.小说着重写了三个材料,请概括相应的内容:(4分)
(1)王才军自告奋勇地为大家生炉子,并包下了一个冬天烧炉子的活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析文中画线句人物描写的作用。(4分)
21.文章多处写教室里很温暖,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22.结合标题中的省略号,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4分)
18.引燃(2分)
19.(2)老师严厉批评王才军,王才军照旧为大家生炉子。(3)王才军转校,无人生炉子。(各2分)
20.对王才军的肖像、动作描写表现了他面对老师批评时的无助、老实(1分),并不因为自己为集体做了事而居功自做,以此反映人物的善良质朴(1分)。此处从“我”的视角的观察,反映了“我”对他的同情(1分),并引发了下文“我”的不平(1分),(人物心情1分,人物形象1分,“我”的情感1分,结构1分,共4分)
21.王才军主动要求为班上烧炉子,给同学们带来了温暖(1分),多处写温暖,反映这个少年有担当,无私付出,温暖他人(2分)。同时,教室里的温暖与外在气候的寒冷,以及王才军转校后教室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2分),说明生炉子的活儿对其他人而言是又苦又累,进一步反映王才军的坚持难能可贵(1分)。(共6分)
22.小说塑造了王才军这样一个学习成绩不好、默默无闻,但善良质朴、勇于担当的一个普通孩子的形象,赞扬了能牺牲个人利益、温暖他人的优秀品格,作者对此充满赞赏与敏意(2分),同时,作者也对现实生活中,以成绩论人这样的价值标准,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与不满(2分)。人往往就是在这样片面的评价中失去了高尚的人格追求。(共4分)
浦东教育四署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8分)
一朵会说话的云
丁立梅
①遇到了一堆好看的云,我干脆在路边坐下来,不忙着赶路了。
②天空湛蓝湛蓝的。云浮在上头,像浮着一群白鹭。我似乎听到它们扇动翅膀的声音,唼①唼唼的,如小鱼戏水。
③近些年,小城的生态环境好起来,每日黄昏散步,我都会在通榆河畔遇到一些白鹭。它们像从天空中落下的白云朵,低低地掠过水面,水面上银光四溅。
④还常见一种灰色水鸟,我叫不上名字。它们有灰鸽子那么大,顶好玩,飞累了,会站到插在浅水里的一根竹竿上休息。那竹竿,可能是渔夫用来扯网拦鱼的。灰鸟站上去,细细的竹竿上,便像扣上了一顶帽子。这“帽子”能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只盯着一角天空看,像极了一个发着呆的人。
⑤这个人是个哑巴。哑巴的名字叫啥,我们不知,大家都叫他哑巴。他干瘦干瘦的,长马脸,小眼睛,阔唇,额角和颊旁卧着几道紫红的疤痕。听大人们说,他二十多岁流落到我们村,睡在牛屋里。后来,村人们就让他在牛屋里住了下来。我记事时,他已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头了,管着村子里的四头大黄牛。
⑥我们小孩莫名其妙怕着他。经过他的牛屋,都远远绕开去,好像里头住着的不是他和牛,而是说不上的怕人的东西。有时家里小孩不听话了,大人就会威胁,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哑巴。正哭闹着的小孩,一听这话,立即抽抽噎噎住了嘴。
⑦我们却常会在一条沟旁遇到他。那里有一块草地,他坐在那里,望天,像一尊泥塑的菩萨。四头大黄牛在他身旁喷着响鼻,吃着草。我们几个孩子本是喧闹追逐着的,看到他,一下子噤了声。他突然收回目光,转过脸来,咧嘴冲我们笑了一笑,脸上的疤痕跟着他的笑抽搐了一下。我们吓得四下跑开,直到站得老远了,才敢回头再看,见他又仰头望着天,一动不动。我们便也抬头看一眼天,天上的白云朵真多,那里似乎有个很大很大的牧场,放养着成群成群的羊。
⑧冬天的时候,牛屋后的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有小孩在冰上玩耍,掉河里去了。哑巴正好过去提水,看见,当即扔了水桶,跳下去救那孩子。他没能救上孩子来,自己却也被水吞没了。村人们把他们打捞上来时,哑巴的手,还紧紧攥着孩子棉衣的一角。
⑨村人们很隆重地给哑巴办了后事,把他和孩子葬在一起。不久后,牛屋里又住进了别是个我们叫他二爷爷的人。二爷爷有个孙子和我一般大,一次,他领我们去牛屋玩。那间曾让我们又恐惧又好奇的牛屋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的陈设,一锅一灶,一床一桌。泥糊的墙上,却贴着些画作,纸张不一,大小不一,有的是包月饼用的牛皮纸,有的是记账用剩下的材料纸,还有我们孩子习字用的仿纸。每一张纸上,都画着村庄、天空和白云朵。那些白云朵看上去很欢快,载歌载舞的。
⑩二爷爷的孙子用神秘的语气低低告诉我们,这是哑巴画的。我们一时间怔住,盯着那些画作,久久没有说话。
⑪那日,我们经过哑巴的坟墓,都停下来,看了看。又不由得抬头看了会儿天,想哑巴或许变成天上的一朵云了,一朵会说话的云。
⑫这会儿,我看着这堆白鹭似的云,想到哑巴。又想起生命中逝去的那些人, 他们,也都变成云了吧。
注释:①唼(shà) :拟声词, 形容成群的鱼、水鸟等吃东西的声音。
18.对第①—④段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
A.写出了白鹭像云、云像白露的美好环境。
B.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C.引出下文对哑巴故事的叙述。
D.表达了“我”对哑巴的赞美。
19.文章围绕哑巴主要写了三件事,依次是(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在牛屋里画了很多美丽的画。
20.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3分)
21.第⑩段画线句中“怔住”的原因是(1) _________;(2)_________。(4分)
22.第⑫段有哪些含义?(4分)
18.D(3分)
19.(1)他流落到我们村,睡在牛屋里,管着四头牛。(2)冬天里他为了救落水小孩而去世。(每题2分,共4分)
20.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哑巴画得逼真,侧面表现了哑巴虽生活清苦,但依旧向往美好生活。(1分+2分=3分)
21.(1)哑巴居然会这么美的画,有这么美好的内心世界/哑巴令人害怕的形象与用各种材料画成的画形成鲜明的反差;(2)既写出了我的惊讶,也表现了我的感动。(每空2分,共4分)
22.对哑巴和生命中失去的那些人的缅怀;也是对他们像哑巴一样,具有美好品质的赞美。(每点2分,共4分)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
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我跟母亲说。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记得时间已是正午。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í jī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⑭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⑮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车辙,驴蹄印都在。
⑯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⑰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⑱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⑲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⑳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㉑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
㉒越渴越吃盐。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㉓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㉔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
㉕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㉖那年我十三岁。同伴也是十三岁。
17.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指点mí jīn ( )
18. 阅读第①—⑰段,梳理“我”从“想看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4分)
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第㉑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20. 阅读第⑦段和第㉔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㉕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㉖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17.(2分)迷津
18.(各2分)着急 惬意
19.(4分)A
20.(2分)对孩子充满关爱、牵挂之情。在第⑦段,“嘱我找个伴”,为我准备路上的食物等,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担心。在第㉔段,母亲在村口等我们,说明母亲对只身在外的孩子的牵肠挂肚。
(2分)开明,给孩子闯荡的机会。在第⑦段中,母亲没有阻拦,第㉔段中母亲见到我们第一句就问“还去看大石桥不”,说明母亲希望孩子得到历练,能够在历练中成长。
21.(6分)结构上,呼应标题,交代“那年”的具体时间。
内容上,“十三岁”表明文章叙述的是童年的故事,突出了青春年少对闯荡历练的渴望;“心里话”没有说出口,与前文第⑥段“我要去大石桥”形成呼应,表现出我们历练过后变得成熟。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2022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综合运用专题 下一篇: 上海市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默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