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上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 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赵区域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多次被外族侵犯,主体是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其文化具有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的特点。

B.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是“慷慨悲歌”,燕文化和赵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来源和相同的文化特征。

C.燕太子丹精诚,荆轲侠义,两人精神契合,共同谋划刺杀秦王,这标志着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定格于此。

D.“慷慨悲歌”是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地位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经历撞击、逆转、升华,最终成为一种性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特征,因此燕赵区域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B.燕丹与荆轲的关系,荆轲与高渐离的关系,都体现了对“知己”“知音”的观念认同,这种观念是“慷慨悲歌”产生的机制。

C.曹操和高适等诗人或是慷慨悲歌,或是临风怀古,其诗作使燕赵文化达到历史认同的高潮,成为燕赵文化永恒的意象。

D.“慷慨悲歌”获得了历史认同,战同时期就存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已经成为燕赵区域稳定、悠久、独有的文化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国能真正形成鲜明文化特征的地域并不多,燕赵区域形成了“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是值得我们燕赵儿女骄傲的。

B.“慷慨悲歌”文化的发展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其特点对我们了解北方的经济文化都会有所帮助。

C.燕赵侠士轻生重义,《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明知“一去不还”还是执意刺秦,说明燕赵文化不重视生命,更重视精神。

D.燕赵文化有其积极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流弊,作者推崇古人“风教”,主张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②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所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③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④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⑤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⑥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⑦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⑧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⑨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⑩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有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⑪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⑫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的布热金卡景象秀丽美好,作者却说“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可见对布热金卡的反感、厌恶,他期望这里“永远没有阳光”。

B.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的地狱,它在离奥斯维辛城几英里的地方,在二战期间,它们共同组成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最大的杀人工厂。

C.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的叙写中将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他冷静 、客观地介绍事实,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用事实本身的力量打动读者。

D.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与标题和首段的内容看似重复,实则遥相呼应,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文章显得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5.文章第五自然段中写道:“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你怎么理解?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4分)

6.文中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而是侧重描写了前来参观的人们的表现。请问作者描写参观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②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怪我不常去。有一年,人们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她常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后来,我们搬了家。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房高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十岁时作文比赛得了第一,说明“我”在文学创作上有天赋,二十岁腿残废后,就直接投身写作,靠写作谋生。

B.作者用快镜头方式,对母亲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突出了一个“变”字,而隐含在“变”字后面的是浓浓的母爱。

C.文中第五自然段“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属于心理描写,“安慰”是因为作者意识到母亲的去世是苦难中的一种解脱。

D.“我”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完全是为了躲避记者,他们总会揭“我”伤疤,说起“我”腿残一事,让“我”感到心烦。

E.作者的成长伴随着深厚的母爱,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是那些过往的对话、场景,这些记忆细微之处见真情,意蕴丰富。

8.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9.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什么作者却以“合欢树”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陋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噌吰如钟鼓不绝                  绝:断。

C.汝识之乎                        识:记住。

D.殆与余同                        殆:大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微风鼓浪,水石               ②誓天不

B.①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一毫而莫敢

C.①空中多窍                      ②倚歌和之

D.①而笑李渤陋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凌万顷之茫然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不盲从他人,敢于质疑,郦元认为石钟山是因双石相击发出铿然声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因水石相击发出洪钟声而得名,苏轼都表示怀疑。

B.苏轼好奇心强又勤于思考,他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郦道元的见解叙写得太简略,使人不理解而容易产生怀疑;而李渤的做法就太过鄙陋了。

C.苏轼苦于观察,具有冒险精神,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探其原因,而苏轼莫夜月明至绝壁下,尽管环境凄惨恐怖,但最终坚持一窥究竟。

D.苏轼亲身实践,力求实事求是,通过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他得出“事情不亲眼看到,不亲耳听到,就不要轻易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的道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5分)

(二)古肛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写作此词时,作者正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作者借秋景来抒发怀抱。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词抓住典型景物从大处落笔,“碧云”“黄叶”“秋波”“翠烟”构也了凄凉阔远、色彩暗浅的秋景图。

B.本词写景颇具匠心。“碧云天,黄叶地”一仰一俯,由上及下,“芳草无情”又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C.“斜阳”到“明月”体现时间的推移,“楼高”“独倚”暗示前文为倚楼所见,使上片景与下片情自然融为一体。

D.下片“黯乡魂,追旅思”一句中,“乡魂”与“旅思”意义相近,上下句互文对举,隐含着突出强调的意味。

E.作者用细腻柔美的笔触抒写了低回婉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无沉雄清刚之气,展现在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17.本词下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时自己坚定不移,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慨在天地之间生命短暂和个人渺小的句子是:

                                                            

3)杜牧在《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而代之。

②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非但无助于维护自身安全,反而会沦为美国的“棋子”,并带来一系列安全风险,这样的言论并非骇人听闻

③大礼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把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神态潇洒,光芒四射。

④重霾之下,安有完卵?重霾不能光等着“风局长”解围,治霾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⑤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与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并不冲突,子女不能依赖于这一人工智能辅助手段,赡养老人终究是子女责无旁贷的责任。

⑥“港独”会将香港卷入政争漩涡,打破香港的安稳和谐,令香港丧失“资金避难所”的独特优势,得之不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毁于一旦

  1.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目前已经有大约20个左右的城市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法规,全国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正在立法进程之中,有望今年公布实施。

    B.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近日,国家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透露:政府会推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此政策实施的目的旨在更好地解决个人的养老问题。

    D.只有让每一个公安民警深刻地认识到拥有执法权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避免过去一些执法不规范,不文明等突出问题的不再发生。

    21.填入现在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大自然这个宴席上,人  ①  不是一位特殊的宾客,每一种存在物  ②  有它存在的意义,是其他存在物不能替代的,我们人类  ③  比其他存在物有着更强大的能力,  ④  ,我们永远无法体验蚂蚁所体验到的世界,  ⑤  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也将从大自然中消失。

 

A

虽然

但是

只要

B

就算

只有

C

尽管

可是

如果

D

不是

而是

假如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经常被误认为就是有知和无知的区别,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的区别,       ①       ,而在于是不是明事理,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       ②       ,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       ③       

 

23.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请你写一段话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漫画中反映的问题,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字)(5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则天地普不能以一瞬。”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富于变化的乐曲是人间最美妙的乐章。生活也因不停歇的变化而充实、美丽、精彩。从初中到高中,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呢?

请你从个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变化也是一种美”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B(表述不准确。原文第二自然段“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是大体接近而趋同,选项转述成“相同的文化特征”)

2C(张冠李戴。成为燕赵文化永恒意象的是燕赵文化,不是这些诗作。另外,原文第五自然段是说曹操的诗作使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而高适的则使燕赵文化第三次被称作慷慨悲歌,而不是它们成为“燕赵文化”的历史认同高潮,它们是“慷慨悲歌”历史认同的两次高潮,选项偷换概念。)

3C(理解错误。文章第六自然段“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选项中“不重视生命”歪曲事实)

4D(A理解有误,作者并不是真的期望这里没有阳光,而是用“反语”表达对纳粹罪恶的愤懑和控诉。B以偏概全,原文第4自然段说“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还有其他地方组成。C本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不当,字里行间表达着个人的情感。)

5 ① 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纳粹行径已经是旧闻了,是世人皆知的。(2分)②作为记者,出于使命感,还是要对纳粹残暴、惨绝人寰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让世人永远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2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6 ①神态描写:“他们表情茫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②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③语言描写:参观者对解说员说:“够了。”

(答对一个得1分,两个3分。共3分。举一个例子即可。)

作用:通过对参观者的描写侧面烘托了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揭露了纳粹的残暴行径,说明了二战带给人们的伤害;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等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从而感染读者,引起共鸣。(2分。意思对即可。)

7AD(A项理解错误,作者身有残疾后,没有直接投身写作,时间先后有误;“靠写作谋生”,无中生有。D项理解不当,不是“完全为了躲避记着”,是自己不善应答说多了感到心烦。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想回家,更因为想一个人静静地怀念母亲。)

 

8她是一位美丽聪明、热爱生活,饱受苦难又坚强执著,为儿子无私奉献的母亲。

① 美丽聪明:“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②热爱生活:母亲从来都喜欢那些花花草草,说明她本是个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

③坚强执著:在儿子残疾以后,医院表示没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说明母亲坚强执著;

④无私奉献:母亲鼓励儿子坚持写作,“到处给我借书,顶着与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都说明母亲为儿子无私奉献。

(有概括有分析,每点1分;只概括不分析,答对四点给2分。共4分。)

9① 因为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母亲以为那是个好兆头”,更加精心地照顾它。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健康成长的希望。

②现在的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合欢树是触发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摇轮椅去看合欢树,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都熔铸于合欢树了。

③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形象具体,借对合欢树的感情,含蓄表达了歌颂母亲、回忆母亲的主题。

④“合欢树”是合家欢乐的象征,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未能让母亲幸福的遗憾。以小见大,饱含深情。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共6分。)

10C(识,知道)

11B(B项“虽”都为即使;A项①相互/②偏指一方,译为“你”;C项①表并列/②表修饰;D项①表取独/②动词,到)

12D(D项和例句都为宾语前置,A项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B项定语后置;C被动句)

13B

14A(张冠李戴,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水石相击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因为双石相击能发出铿然声而得名)

15(1)译文: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定语后置,独,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陋,乃,考,其实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16AE(E3分,A2分。A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斑斓的画面;E“”“无沉雄清刚之气”不当。作者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

 

18(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烟笼寒水月笼沙

19D( ①“安之若素”表示对不顺利或不正常的情况,和往常一样毫不在意,不合语境;

②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应该改为“耸人听闻”;⑤ “责无旁贷的责任”重复。)

20D(A大约20个左右,重复赘余;B“避免....不再”发生,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在优惠后加“政策”,“目的旨在”属于重复)

21 B

22① 不在于有没有知识   

②如果不明事理  

③也(还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糊涂(或愚蠢)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3.空气中弥漫着雾霾,人人都带着口罩,一位奶奶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因为人人带着口罩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于是着急地喊了一声:“小宝!”有很多孩子都回答着:“唉!”(3分)

这幅漫画反映了雾霾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分)

(有其他合理的理解也可以酌情给分。)

24.作文:注意文体要求。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四套)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