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7 实验基本操作与评价

题型07   实验基本操作与评价

 

、解题策略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确定判断类别。

判断要求的一致性关系,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第二步:认真阅读表格要素,细研表格各栏目信息。

1)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

3)判断仪器(或用品)”实验的对应性。

4)判断分离、提纯方法原理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抓住操作、现象、数据等关键点,充分利用排除法、特例法等解题技巧,迅速作答。

、题型分类

 

 

 

【典例12019·课标全国10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A

【解析】酸性KMnO4溶液能将乙烯氧化成CO2,故可以看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但静置后液体不会分层,A项符合题意;点燃的镁条能在CO2中燃烧,集气瓶中产生浓烟(MgO颗粒)和黑色颗粒(单质碳)B项不符合题意;向盛有饱和Na2S2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中发生反应S2O3(2-)2H===SO2S↓H2O,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C项不符合题意;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可以看到溶液中黄色逐渐消失,加入KSCN后,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典例22019·课标全国12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Cl2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HClO的酸性比H2CO3弱,但比HCO3()强,Na2CO3HClHClO都反应,A符合题意;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从而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B不符合题意;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而且能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液,C不符合题意;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符合用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可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D不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为防止变质,应将溶解后的样品立即转入容量瓶中

B.向某样品中加入盐酸酸化的KSCN溶液,溶液变红并不能证明该样品中含有Fe3

C.为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FeCl3杂质,可通入适量的氨气

D.蒸馏实验中为了能更准确测得馏分的温度,将温度计插入试剂液面以下

【答案】B

【解析】A项,溶解后的氢氧化钠样品应在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故A错误;B项,若样品为硝酸亚铁,在加盐酸酸化的KSCN溶液后Fe2会被氧化为Fe3,从而观察到溶液变红,故B正确;C项,通入氨气除去Fe3的同时会引入NH4()杂质,故C错误;D项,蒸馏实验中,为准确测量馏分温度,温度计液泡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故D错误。

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

B. 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C. 为观察镁条在CO2气体中的燃烧,在一个底部铺有少量玻璃棉的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取一小段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点燃后迅速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

D. 用干燥且洁净的玻璃棒蘸取NaClO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测pH

【答案】A

【解析】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故A正确;B.先加稀盐酸,可以排除银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沉淀只能是硫酸钡,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氯化银,故B错误;C.不能投入上述集气瓶底部,应用坩埚钳夹持燃烧,故C错误;DNaClO有强氧化性,不能用pH试纸测量,故D错误。故选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硝基苯时,将浓硝酸沿着内壁慢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上搅拌以加速硫酸钡沉淀的洗涤

C.实验室中少量金属钠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时多余的钠不能放回原瓶中

D.液溴保存:用带玻璃塞的细口棕色试剂瓶,液溴上加一层水,放在阴凉处

【答案】D

【解析】A.制硝基苯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着内壁慢慢注入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B.不能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上搅拌来加速硫酸钡沉淀的洗涤,故B错误;C.实验室中少量金属钠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时多余的钠能放回原瓶中,故C错误;D.液溴易挥发,利用水封法保存,则用带玻璃塞的细口棕色试剂瓶,液溴上加一层水,放在阴凉处,故D正确。故选D

4.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推压到甲针筒内,进行表中所列的4个不同实验(气体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甲针筒内物质

乙针筒内物质

1

2

3

4

 

A.上述4个实验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2,甲针筒内最终的无色气体是NO

C.实验3,甲针筒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D.实验4,甲针筒内活塞将向右移动

【答案】B

【解析】A、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四氯化碳与氨气不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并不是全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B、由可知生成10mLNO,甲中最后剩余的无色气体是一氧化氮,正确;C、溴化氢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溴蒸气,而恰好完全反,所以甲针筒内无黄绿色气体,错误;D不反应,所以活塞不移动,错误。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带橡皮塞的棕色细口瓶盛放浓硝酸

B.滴定管经蒸馏水润洗后,即可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

C.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某溶液点在pH试纸中部,跟标准比色卡比较来测定该溶液的pH

D.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C

【解析】A.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使用橡皮塞,应该使用玻璃塞,可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故A错误;B.滴定管需用待装液体润洗,否则会使所量浓度偏小,故B错误;C.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C正确;D.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所加入容量瓶的水偏少,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 D错误。故选C

6.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室用甲装置制取氯气

B.用盛有水的乙装置吸收NH3气体

C.用丙装置制备气体并对生成的气体体积进行测量,可以减少误差

D.用丁装置灼烧FeSO4·7H2O得到固体FeSO4

【答案】C

【解析】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氯气,该反应需要加热,而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气体时不能加热,A项不符合题意;乙装置中倒扣的漏斗没入水中,若用其来吸收NH3,则容易引起倒吸,故不能用此装置吸收氨气,B项不符合题意;丙中橡皮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平衡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内的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减小液体体积对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的影响,减小测量误差,C项符合题意;绿矾晶体在空气中灼烧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D项不符合题意。

7.下列实验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装置

现象

结论

A

 

装置中有浅黄色沉淀

苯和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B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

C

 

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上方出现油状液体

制备乙酸乙酯

D

 

甲醚有气泡

鉴别乙醇与甲醚

(CH3OCH3)

【答案】B

【解析】A.制取溴苯时应使用苯和液溴,不能使用浓溴水,A项错误;B.石蜡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的混合物,在碎瓷片的催化作用下,石蜡油会裂()解,产物中含有烯烃等不饱和烃,通过观察酸性高锰酸钾、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褪色,可以证明产物中有不饱和烃,B项正确;C.制备乙酸乙酯时,需要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C项错误;D.甲醚与钠并不反应,故与金属钠接触时不会有气泡产生,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项。

8.实验室将NH3通入AlCl3溶液中制备Al(OH)3,经过滤、洗涤、灼烧得Al2O3,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均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 NH3

B.用装置乙制备 Al(OH)3

C.用装置丙过滤并洗涤 Al(OH)3

D.用装置丁灼烧 Al(OH)3 Al2O3

【答案】A

【解析】A中氧化钙与氨水反应且放热,有利于氨气的产生,A正确;因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将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中易形成倒吸而不安全,故B错误;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加热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而非蒸发皿中,故D错误。

9.实验室处理废催化剂FeBr3溶液,得到溴的苯溶液和无水FeCl3。下列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使Br全部转化为溴单质

C.用装置丙分液时先从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D.用装置丁将分液后的水层蒸发至干,再灼烧制得无水FeCl3

【答案】C

【解析】A1 mol/L的盐酸为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不能用于制备氯气,故A错误;B.图中导管的进入方向不合理,应从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B错误;C.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溴的苯溶液在上层,则用装置丙分液时先从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C正确;D.蒸发时促进氯化铁水解,生成盐酸易挥发,不能得到FeCl3,灼烧得到氧化铁,故D错误。

10.如表所示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溶液一定含有SO3(2-)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D

SO2通入Na2CO3溶液中生成的气体,先通入足量的酸性KMnO4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浑浊

说明酸性:

H2SO3H2CO3

【答案】D

【解析】A.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溶液中可能含有银离子,应该先加盐酸排除银离子的干扰,故A错误;B.溶液中可能含有HSO3(),故B错误;C.具有漂白作用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硫,通入氯气也可以使品红褪色,故C错误;D.先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硫气体,再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二氧化碳,进而证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D正确。故选D

11.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过量NaOH溶液,再滴加几滴0.1 mo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蓝色沉淀生成

Ksp[Cu(OH)2]<

Ksp[Mg(OH)2]

B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下来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

C

向新收集的酸雨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酸雨中一定含有SO4(2-)

D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答案】B

【解析】A、反应中氢氧化钠过量,加入硫酸铜一定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生成,不能据此说明二者的溶度积常数,A错误;B、铝易被氧化为氧化铝,且Al2O3熔点高于Al,因此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下来,B正确;C、硝酸根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根氧化生成硫酸根,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说明含有硫酸根,C错误;D、过氧化钠变质产生碳酸钠,加入盐酸仍然会产生气体,不能据此说明过氧化钠没有变质,D错误,答案选B

12.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到1.0 mol·L1 Fe2(SO4)3溶液中

铜粉溶解,溶液变蓝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5 mL 0.005 mol·L1 FeCl3溶液和5 mL 0.015 mol·L1 KSCN溶液混合,达到平衡后再滴加41 mol·L1KCl溶液

溶液红色加深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D

10 mL 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加40.1 mol·L1 NaCl溶液,然后再滴加40.1 mol·L1 Na2S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相同温度下,Ag2S的溶度积比AgCl的小

【答案】A

【解析】A.少量Fe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三价铁离子遇到KSCN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故A正确;BCu与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发生的反应为:2Fe3Cu===2Fe2Cu2,不能说明金属铁比铜活泼,只能说明Fe3氧化性强于Cu2,故B错误;C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Fe(SCN)3,改变钾离子或氯离子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故C错误;DAgNO3溶液是过量的,所以NaCl溶液、Na2S溶液均反应完全,故D错误。故选A

13.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2 mL 0.1 mol·L1AgNO3溶液中先滴加20.1 mol·L1 NaCl溶液,再滴入230.1 mol·L1 KI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变成黄色

相同温度下,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I的溶解度

B

Cu(OH)2沉淀中分别滴加盐酸和氨水

沉淀皆溶解

Cu(OH)2为两性氢氧化物

C

将铁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Fe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同时往等体积的0.2 mol·L10.05 mol·L1Na2S2O3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硫酸

浓度为0.2 mol·L1的溶液先出现浑浊

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D

【解析】向2 mL 0.1 mol·L1AgNO3溶液中滴加20.1 mol·L1 NaCl溶液,AgNO3过量,再滴入230.1 mol·L1 KI溶液,剩余的AgI直接反应,故不能说明相同温度下,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I的溶解度,A项错误;往Cu(OH)2沉淀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是因为Cu(OH)2NH3·H2O形成了配合物,而不是反应生成盐和水,Cu(OH)2没有体现酸性,B项错误;将铁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是因为浓硝酸使铁钝化,钝化是化学变化,C项错误;同时往等体积的0.2 mol·L10.05 mol·L1Na2S2O3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硫酸,浓度为0.2 mol·L1的溶液先出现浑浊,说明Na2S2O3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D项正确。

1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一定是非加碘盐

B

将含HClCl2通过饱和食盐水

气体体积减小

可得到纯净的Cl2

C

将甲烷与氯气按体积比为14混合于试管中,光照

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代甲烷有酸性

D

0.1 mol·L1 Mg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转变为蓝色沉淀

Ksp[Cu(OH)2]

Ksp[Mg(OH)2]

【答案】D

【解析】淀粉遇I2变蓝色,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KIO3不是碘单质,KIO3遇淀粉无现象,A项错误;将含HClCl2通过饱和食盐水,得到的是含有水的Cl2,而不是纯净的Cl2B项错误;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HClHCl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C项错误;根据反应Mg(OH)2Cu2Cu(OH)2Mg2,可知Ksp[Cu(OH)2]Ksp[Mg(OH)2]D项正确。

15.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反应温度不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就不同,可能是CuCu2OCu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为探究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有Cu

假设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

假设三:红色固体中有CuCu2O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溶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一和二都成立

B.若看到溶液变成蓝色,且仍有红色固体,则只有假设三成立

C.现将7.2克红色固体通入足量的H2还原,最后得到固体6.4克,则假设二成立

D.实验室可以用葡萄糖和新制的含NaOHCu(OH)2沉淀,加热后制取Cu2O

【答案】C

【解析】A、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红色固体中不含氧化亚铜,则假设一成立,错误;B、若看到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仍有红色固体,不能说明红色固体中含有铜,因为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也能生成铜,则假设二或三成立,错误;C、假设红色固体只有Cu2O,则7.2gCu2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和H2反应后生成铜的物质的量为0.1mol,质量为6.4g,所以假设成立,正确;D、实验室可以用葡萄糖和新制的含NaOHCu(OH)2悬浊液,加热后制取Cu2O,错误。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8 物质制备、分离与提纯 下一篇: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6 有机实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