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                                                                          

1.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 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 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

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

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 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 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6.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7.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下列不属于当时中国报刊业发展特点的是(  )

A. 近代报刊对洋商和洋务集团有一定依赖关系

B. 近代报刊是政府发行的公报

C. 大多模仿西方报刊形式,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 办报者往往兼有政治和经营上的双重考虑

8.18968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 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 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9.18741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10.下图为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11.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

A. 西装

B. 中山装

C. 连衣裙

D. 长袍马褂

12.下图是19071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

 

A.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 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 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 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13.下图是民国初年婚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变迁是(  )

 

A. 男女平等的实现

B. 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

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 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

14.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5.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3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  )

A. 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 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C. 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 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

16.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 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 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 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 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17.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B. 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C. 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D. 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

18.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服饰的变化 发式的变化 礼仪的变化 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

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20.“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  )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二、非选择题(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

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

材料二 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

因素的促使,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生意,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他业。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Cowed Word)、普莱亚(W.B.Pryer)、麦基洛(J.Mackllap)集资白银1 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备,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报》馆。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

材料三 下图为《申报》馆外景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涉及哪些人?办报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什么变化?1872年《申报》载文说: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由此推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哪些特色?

(3)根据材料三,分析《申报》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出现该建筑风格的原因。

2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ABCD

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3.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年德国铁路里程是27960公里,1890年美国铁路里程是26900公里,同年的英国是32000公里,1894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483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材抖二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3)据材料三,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等方面概括四川交通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4.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D都是改革开放后的现象,因为电视和网络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流行的,排除BDC项所述很明显是文革时期的文化现象,排除C。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流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所以答案为A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能说明服饰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服饰对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1912年,清王朝统治被推翻,A项结论不符合史实;C项结论不对;而D项结论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出女性的自主意识增强,说明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5.【答案】C

【解析】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特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的抵制和批判,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项最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属于中国人办报数量迅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凡是含③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

7.【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符合史实,B项明显与史实不相符,近代报刊的发展政府扶植的成分小,多为民间组织进行。故选B

8.【答案】B

【解析】AD两项太绝对化;当时电影属于无声电影,C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因此可判断答案为B

11.【答案】B

【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A项;连衣裙是中西方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C项;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D项;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本题选B项。

12.【答案】C

【解析】《中国女报》创建于1907年,而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女报》宣传爱国、革命、女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只能得出秋瑾宣扬男女平权,不能体现第一人,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民国初年婚礼仪式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故D项正确;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映的是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婚礼仪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剃发令》和《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显示都是官方法令剪辫子,不属于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虽然前后颁布法令进行剪辫,但仍有很多人不服从,说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剪辫子是一种习俗,不是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故C项错误;《剃发令》属于民族同化措施,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不能体现其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这本长达45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帐,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时期的历史变迁,故B项正确;记录者虽是普通百姓,尽管详实,但其史料价值不在于此,而是它反映的社会变迁,故C项错误;这是个人记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能说可信度高,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裳”“”“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材可知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改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B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CD两项正确。故选B

18.【答案】D

【解析】从图片看,西装出现,说明正确;图片人物已经剪辫,说明正确;出现西式婚

礼,说明正确;从图片女人的脚看,正确。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可以做到,故选C

21.【答案】(1)教会和教士为主。目的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2)身份变化:以外国商人为主。特色:以新闻为主,讲求报道的真实性。

(3)特点:中西合璧。

原因:1840年以后,外国人来华居住,带来了全新的居住文化,西式建筑逐步增多。

【解析】第一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第三问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

22.【答案】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经济方面来回答也可);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等。

【解析】第一问抓住关键信息汽车与电车报馆争购舶来品衣裳时式鬟教堂跑马公园等,从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宗教传播、生活娱乐方式、服饰等方面列举表现。第二问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即可。

23.【答案】1)原因: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落后;观念保守;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2)信息: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3)变迁:方式: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

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工具: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

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变化。

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数据,差异是指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回答差异的原因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思路进行,并且应该从两方面回答: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的原因。比如政治方面,中国是封建制度,十分落后,而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中国是小农经济,贫困落后,而欧洲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方面,中国人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西方思想开放;文化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而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外交方面,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控制等。

2)归纳表格信息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收集信息,也可以从表现和原因方面来归纳信息。从整体看,中国铁路在不断发展,从各个阶段看,1894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九千多公里,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因为其中中国自己控制的铁路不到7%,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对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可见,中国铁路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19271945年中国铁路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的推动,可见,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51978年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2006年铁路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3)第一小问变迁,要求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三个角度回答,回答变迁应该回答…………”的变化过程,即要答出变化的前后状态。根据上下图片来寻找相关信息。交通方式主要是指交通类别的划分,其变迁从图片看,是从水陆交通发展到水陆空交通;动力的变化是从过去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到利用机械力和电力(高铁);工具是指具体用的器物,过去用马、木船到后来用火车、轮船、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第二小问原因,即问现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传统的答题思路去回答。例如政治上党和政府对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思想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文化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谈认识,首先要把材料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再谈认识。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铁路的发展展开的,故认识也应当围绕铁路展开。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得出一个中心思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影响着铁路建设的发展;而铁路建设的发展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围绕这一思想谈认识即可。

24.【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

原因: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或人文主义等);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的影响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再具体分析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回答。

25.【答案】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它言之成理的背景即可)

【解析】关键信息:民国时期、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题干反映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新旧并存的现象,其原因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8-2019学年上海市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一单元小结训练 部编版 下一篇: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下册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