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武汉市 2019 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24.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 就有 101 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25. 有学者曾提到 ,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 ,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 ,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 ,反映了秦朝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人文气息浓厚

26. 《唐六典》载 ,“凡营军器 ,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 ,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日,“其 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 ,物勒工名 ,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 。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 ,是为了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 ,反对奢靡浪费

27.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 ,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 以来, 首度有满人以外的‘ 夷’ 人欲人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 夷’ 的陈述, 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28.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 ,制造不讲 ,土货销场 ,寥寥无几,能争利乎?” 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 ,“ 投我所好 ,制造百物 ,畅销内地” ,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反对开辟通商 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29.1938 年 3 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 ,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 ,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30.1951 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 :“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 ,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 义 ,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 ,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 。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 1977 年 11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 ,其主要内容包括 “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 ,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 “生产队实行责任制 ,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 。这一文件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32. 乌尔比安《论告示》第 3 编:“ 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 ,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 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 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A.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体现公正和公平

C.伴随征服不断调整 D.强调程序和理性

33.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 1875 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 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 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 , 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 院制议会的解释 ,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 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34. 1921 年 1 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 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 8 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 ,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 住 ,即“ 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35. 二战后初期 ,西方盟国对在德 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 进行反思 ,他们指出 :“在两次世 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 ,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 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 ,既是最 重要的供货固 ,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

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3 黑奴贸易路线图

材料二 1566 年,“ 圣赫罗尼莫号” 帆船从(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 ,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 。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 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 ,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 。 生丝、丝绸 、瓷器等中国特产 ,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 西属殖民地 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材料三 从约 19 世纪 80 年代到 1914 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 ,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 。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 家地位的象征和 政治 、经济威力的证明 。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 、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 可围的投资机 会 ,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 。 19 世纪中期后 ,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 。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 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 、财富和军事力量 , 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一 、二和所学知识 ,与黑奴贸易相比,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 ,并分析 其对中国的影响 。(10 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 ,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15 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 :(一)文字以符号构成 ,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晚清时期 ,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 ,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 ;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 “ 所铸形式既异 ,成色亦复参差 。”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 ,清未发生了“ 金银本位制讨论” 和“ 圆两之争” 。1910 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

第一条 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 ,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 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 一圆 、五角 、武角伍分、一角 、镍

币一种( 五分) 、铜币四种( 二分、一分 、五厘 、一厘)

第三条 一圆为主币 ,五角以下为辅币 ,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 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

第十二条 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 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 ,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 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 根据材料 ,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9 分)

45.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39 年 3 月,法西斯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 ,英法修改长期敌视苏联的政 策 ,主动回应苏联关于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 ,4 月,双方展开谈判 ,但过程中充满着不信任。德国也在此前后展开外交活动,分别与英国和苏联密谈。

8 月 1 日,德国驻英大使迪克森发回他与英国政客密谈的情报 :“ ( 一)德国答应决不干 涉不列颠帝国方面的事务 。(二)英国答应完全尊重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一带的利益范围 。( 三)英国答应停止其现今与苏联的谈判。”

8 月 23 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秘密附加议定书” 确定各自在 东欧的势力 范围 :波罗 的海国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双方瓜分波兰 ;苏联关心东南欧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分析英法苏进行谈判的原因。(6 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英法苏谈判的结果并分析其影响 。(9 分) 4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下面是辜鸿铭的部分言论摘录


 

 

 

 

 

 

 

 

(1)根据材料 ,概括辜鸿铭的思想主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评价辜鸿铭的思想主张 。(9 分)

2019年武汉市四月考文综历史答案

选择题(48分)

24.A  25.A  26.C  27.C  28.D  29.D  30.C  31.B  32.B  33.C  34.A  35.C

材料题

40. (25分)

(1)特点:贸易范围以中国为中心,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贸易物品以中国特产为主;贸易方式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6分,任答两点)

影响: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4分,答到“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等给分)

(2)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3分)

因素:民主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12分,任意四点即可)

41. (12分)

评分建议:论题3分,阐述8分,逻辑1分

论题角度:

(1)依据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个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

(2)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

答案示例:

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

阐述: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②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收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⑧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

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阐述:①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

②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③隋文帝开场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44. (15分)

(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9分,任答三点即可)

45. (15分)

(1)法西斯的威胁;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苏联的努力。(6分)

(2)结果: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3分)

影响:绥靖政策破产;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6分,任答三点即可)

46. (15分)

(1)维护孔孟儒学、反对文学革命;(任意一点3分)肯定现代西方文明。(3分)

(2)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2分)辜鸿铭反对早起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明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的做法,(2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理性的吸收西方文明,(2分)但为一些封建糟粕和陋习辩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分)

 

 

 

 

2019年武汉市高三四月调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4.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因此选A;《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B错;材料与井田制无关,C错;“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D错误。

25.A【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材料出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通过与努比亚和印度教的传统进行比较,反映出秦朝的君主专制逐渐摆脱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浓厚的神权色彩,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按军功授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材料的两幅图片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神权至上 ,故D错误.

26.C【考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解析】由材料“凡营军器”、“其百工在官者”判断本题讲的是官营手工业。中国古代为考察工匠的勤惰,核查工匠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各代都规定每个工匠要在自己的产品上刻上名字或其他记号,作为监工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可对产品进行质量跟踪,工师可对工匠产品质量反馈,确定其生产技术或质量。“物勒工名”是官营手工业的常用管理方式,用于监督和跟踪产品的质量,故选C。A和B讲的是民营手工业与材料不符合。D选项与“物勒工名”的目的不符。

27.C 【考点】近代思想观念变化【解析】夷夏之防的理论是民族矛盾的产物,自西周形成以来主要是指华夏族与周边“异族”的矛盾,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特指满汉矛盾。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选C。中国近代,中外民族矛盾虽然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但是阶级矛盾依然存在,甚至某些时期主导历史的发展。事实上,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A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同时表现为夷夏秩序和宗藩体制)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 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错。

28.D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解析】材料来自李育民的《戊戌时期维新派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梁启超主要批判洋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侵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材料认为政府是不重视工业并非限制民间办厂,同时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不符,故C错误。A和B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

29.D 【考点】抗日战争【解析】材料来自《战争·集权·民主-浅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作为第三党的行动委员会认为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必须强化政府权力,同时又反对压制人民权力;人民有义务挽救民族危亡(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政府也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力,所以材料体现了救亡图存与民主政治互相促进,故选D。近代史上国民党并未明确开放党禁,故A不能选;民众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故B不符合;C与材料无关。

30.C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三反”运动【解析】材料出自195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三反”斗争必须大张旗鼓进行的指示》,“三反”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共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主要针对党政机关内部的腐败现象,其目的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所以材料视作“镇压反革命”,以阶级斗争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选C;中共七大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及建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不符,A不选。

31.B【考点】文革结束后徘徊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解析】徘徊时期是指从“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时间,该阶段一方面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左”倾思想依然存在,束缚社会发展。安徽省《省委六条》明显就带有这一时期的特点,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选B。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

32.B 【考点】罗马法【解析】《论告示》的内容与现代刑侦法中的回避原则是一致的,体现的正是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33.C【考点】法国议会制共和制【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

34.A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本题以苏俄的住房政策为切入点。十月革命后,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将住房公有化并集中管理,力求迅速解决劳苦大众由来已久的住房困难问题,于是就有了住房市有化政策和“紧凑使用住宅”原则。材料“统一分配”、“人均8平方米”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特点,故选A。B是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35.C 【考点】冷战【解析】本题主要借助二战后西方国家对德政策的调整来考查冷战,材料源自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姚春梅在《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中做了解释:原本盟国在战后对德国进行了比较严厉的处置,“非工业化”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但随着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西德作为盟友,他们意识到“人为的遏制德国的工业将非常有害于欧洲复兴计划。”因此1947年8月美英两国制定了“修正的工业计划”,“允许两国占领区的工业能力达到1938年的70%-75%”。选C。

40.【思路解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切入点,分析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和影响,从而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通过比较,可以从贸易范围、贸易内容和贸易方式三个方面入手;第二小问,贸易是一种商业行为,其核心是交换,所以分析其影响可以从收入的增减、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否、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不难发现,尽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但此时的世界市场只是雏形,仍然呈现多中心的状态。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也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是故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第二小问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出发,说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增强的原因(政治、经济、思想等)和联系加强的表现(人口流动、殖民扩张等)即可。

【参考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以中国为中心,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贸易物品以中国特产为主;贸易方式以和平的商品竞争为主。(6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4分,答到“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同等给分)(2)变化:由多个中心的区域市场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3分)因素:民主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口的全球性流动;殖民扩张。(12分,任意四点即可)

41.【思路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作为开放性试题,本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也可以综合两个或者三个特点,在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可以论述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也可以论述国家治理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评分建议:论题3分+阐述8分+逻辑1分。

答案示例: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

    阐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阐述: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44.【思路解析】本题以清末币制改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特点,其实就是在材料中获取与过去货币制度的不同之处,所以具体表现为:从双重本位到银本位,从币制的混乱到规范统一,从各省铸币到中央政府主导,受西方影响等。第(2)问,分析币制改革的影响依然应该紧扣其特点,观察对货币制度的近代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的作用。【参考答案】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规范、统一。(6分,任答三点即可)(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

45.【思路解析】本题以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的复杂外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不难获取英法与苏联进行谈判的原因是来自三个方面:法西斯德国、英法自身和苏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英法苏的谈判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范法西斯德国的侵略,但谈判没有成功,意味着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第二小问的分析影响,可以先单独从英法、德国、苏联还有利益被忽视的弱小国家四个方面分析,最后站在二战全面爆发的角度总结即可。【参考答案】1)法西斯的威胁;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苏联的努力。(6分)(2)结果: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3分)影响:绥靖政策破产;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6分,任意三点即可)

46.【思路解析】本题以“清末怪杰”辜鸿铭的部分言论为切入点,通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第(2)问,评价历史事物应该首先结合当时的背景指出该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历史地位,然后以唯物史观的原则说明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参考答案】1)维护孔孟儒学、反对文学革命;(任意一点3分)肯定现代西方文明。(3分)(2)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2分)辜鸿铭反对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明绝对的否定与肯定的做法,(2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理性的吸收西方文明,(2分)但为一些封建糟粕和陋习辩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分)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理科试卷 下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2019届高三2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