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顶配是什么?

如果要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


那么,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但在精神上已经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失控感就好像隐藏的“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会爆发。


以前一点小事都爱和我分享,现在回家就关上门刻意躲着我;


小时候那么听话懂事,怎么现在动不动就顶嘴,处处跟自己对着干。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都开始头疼,本来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一到青春期,就性情大变,稍有不慎,家里就会气氛不同以往。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与他们沟通及相处呢?



父母最大的误区

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成熟,进入了身体的第二发育期。很多孩子的身高和视线,都能与成年人对视了。这种身体变化,会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我长大了,成熟了”。


可是,自我意识萌生的孩子,与还未跟上变化的家长,由情况认识的“差距”、沟通的不顺畅,进而导致矛盾随时一触即发。


电视剧《大考》里,就有这样一段剧情: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和二次元,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参加艺考,进入动画学院。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甚至拆了儿子房间的门锁,只为随时监督他的状态。


有一回,董碧华在陪儿子学习时睡着了,儿子就偷偷地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被醒来的她抓个正着。她大发雷霆,即使儿子百般恳求,仍然毫不犹豫地毁了这幅花费儿子数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面对被毁的画作,儿子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对着妈妈大喊:


“你是不是有病啊?”


“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


“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而吴家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这段剧情多么眼熟,不正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孩子间不断发生的场景吗?


有的卸掉孩子卧室的门,或者在家里安装监控,随时随地观察孩子动向;有的偷偷翻阅孩子的日记,查看手机中的聊天记录,探寻不对的“苗头”,想要将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中;有的言语输出,试图让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走回自己设想的“光明大道”。


然而,让亲子关系走向冰点的导火索,正是那句“我是为了你好”。


不对等的沟通、“较劲”的交流方式,容易会出现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的情况,这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始终无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闭嘴是标配

避免过多的唠叨和指责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曾给青春期的家长建议: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这两点能做到,亲子关系就会改善。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上初中的时,他突然迷上了网络游戏,班里的“好哥们隔三岔五就约着去网吧,成绩因此一落千丈。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他妈妈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打就是骂,试图用父母的权威压制他。


但当时的他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反感父母权威教育,态度就是大不了挨顿打,还能拿他怎样?


但是突然有一天,妈妈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饭,然后叫他吃饭。饭桌上,父母也不再唠叨他的学习,只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


时间久了,他反而有些不适应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父母的态度。


数年之后,他询问母亲:“当时为什么不揍他,换路数了?


他妈妈说:“当时就是觉得,打你、骂你也没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样,越打你越叛逆。我也就是想开了,成绩下降就算了,只要没学坏就行!


没想到,母亲当时的“想开”,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陪伴是标配

青春期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我们经常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剑拔弩张,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但这正是他们需要父母坚持陪伴的时刻。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曾经在《朗读者》中提到,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之间关上了门。


“他的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从来没打开。他不允许其他人进到他的房间,不然他会离家出走。”


他不肯与父母沟通交流,随着房门一起关上的,是他的心门。


麦家没有放弃与儿子的互动交流,依然一直陪伴他,尝试走进他的内心。


做饭时,他会邀请儿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


吃饭时,主动给儿子夹菜;


散步时,轻叩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


爬山时,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儿子爬得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虽然还是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麦家知道,父子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儿子的情绪也在慢慢地降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长从来都不容易,迷茫、焦虑和痛苦往往是常态。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的心灵有依托的港湾和坚实的后盾,守护着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灵。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道: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边推开父母的管束,一边又渴望着父母的支持与陪伴。我们能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和孩子并肩而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赢得他们的心,帮助他们成长的更优秀。





共情和理解才是顶配

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父母能够看见我,理解我,尊重我,共情我。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电影《垫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像普通父母那样,说一些“你应该再努力一点”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温柔地说:


“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呀。”


正因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做后盾,原本有些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


青春期孩子偶有的敏感、焦虑,在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背后,一定有着他们想要表达的诉求。


比如,孩子跟你抱怨总是考试,背后的焦虑可能是:我怕自己考不好?考不好会不会被骂?父母爱的是好成绩的我还是本来的我?


比如,孩子跟你说同学打架,背后的焦虑可能是:我要是被欺负了该怎么办?妈妈会是什么反应,能不能告诉你?


我们试着学会听懂青春期孩子的这些话外之音,接纳他们的问题,积极回应他们的需求,看见他们的脆弱,帮助他们调节负面的情绪。


孩子的青春期,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青春期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父母的一次大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式,才能书写更满意的答卷。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这些好办法,专治孩子懒散、拖延 下一篇: 青春期孩子玩手机上瘾怎么办,家长该怎么应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