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简介: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上书遭拒: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3)创立兴中会:1894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后来,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

背景:

A.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

《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

C. 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D.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成立:1905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会议内容:

A.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B.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C.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地位: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失败遇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

时间19114月。

人物:孙中山、黄兴、赵声等。

领导机关:香港统筹部。

经过1911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意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武昌起义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2)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组织: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和同盟会。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6)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7)概况191110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8)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9)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1911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标志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3)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过程

1912212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1912213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2

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19123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4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3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2)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3)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

2)概况1913年,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背景: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2)称帝: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

1)背景: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果:1916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4.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表现:

军阀

代表人物

范围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和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2)目的: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

3)手段: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4)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领袖的原因: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谈谈对康有为、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看法: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他们虽然最后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永远闪耀着光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

3.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4.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1)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2)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5.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1)辛亥革命是指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它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政权等。

2)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武昌起义出现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并使之达到高潮。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并建立了湖北军政府。但辛亥革命却失败了,因为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仍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6.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原因和教训

1)局限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3)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7.正确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内外交困。由于特殊的国情,革命党人把排满看得高于一切,认为革命之目的只在于消灭专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南京临时政府对外推行与友邦益求辑睦的外交政策,想通过承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保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来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暴露出其软弱和妥协的一面。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争取各国外交上的承认,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是新生政权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南京临时政府的和平主义外交是在险恶的国际环境和纷乱的国内政治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人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规定。它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2)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

3)约法还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9.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措施: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阅读鲁迅的《故乡》《风波》《药》《阿Q正传》等小说,体会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这几部作品向我们展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一群麻木、愚昧、冷漠的中国国民形象。

2)这些小说反映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赶走了皇帝,剪掉了辫子,但帝制作孽并未彻底消失,还在社会上肆虐;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使一些封建军阀、土豪劣绅摇身一变,投机到革命阵营中,从内部破坏革命。

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中国民众还处于封建势力和思想的统治之下。

1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遗憾

1)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遗憾: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这一根本任务尚未完成。

12.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13.北洋政府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1)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3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1)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2)影响: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中,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下一篇: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