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上海市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2019年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一、选择题(48分)

1.(2分)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核国家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2分)“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皇帝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3.(2分)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2分)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          )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6.(2分)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7.(2分)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C.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8.(2分)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9.(2分)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推崇民主制度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10.(2分)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最早反映了明清时期时代要求的是(          )

     A.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11.(2分)这是某位同学在学习儒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制作的示意图。其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2.(2分)“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①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②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③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3.(2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运动,它们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4.(2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5.(2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这表明长子继承制(          )

     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

     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

     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

     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16.(2分)意大利人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          )

     A.理性主义占据主导

     B.宗教改革正在进行

     C.人文主义流行

     D.无神论已经兴起

17.(2分)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8.(2分)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19.(2分)“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20.(2分)《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21.(2分)有人这样评价商鞅及其变法,“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②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后世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行于世

④对人民实行从精神到肉体的严格控制,成为后世帝王的统治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22.(2分)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23.(2分)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24.(2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二、综合题(52分)

25.(25分)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  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待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  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归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

                                                                                                         ——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

 

 

 

 

(2)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已经拥有核武器,中国开始跨入核国家时代,故选C。

2.

【答案】B
【解析】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故B项正确。A包含于B项制度范围内。C属于军事措施,不符合题意;D属于教训,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故选B。

3.

【答案】B
【解析】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中国从学西方的技术到学西方的制度再学西方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但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三个选项均只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的具体的表现,故选B。

4.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的争霸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各国的变法与改革,导致旧制度逐渐被新制度取代,①②③正确;西汉时期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④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5.

【答案】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故D项排除。故选C。

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军事科技的发展,以保证国家的强大。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故选D。

7.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A。

8.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罗马法官规定的条款是因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所导致出现的新情况,这应该是对原有法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故选B。

9.

【答案】A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中庸之道”属于中正平和思想,A正确;孔子不推崇民主政治,B错误;文明交流不符合二者思想共同点,C错误;D只适合孔子。故选A。

10.

【答案】D
【解析】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是李贽思想,政治上要“趋时更新”是王夫之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思想,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黄宗羲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是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的思想,故选D。

11.

【答案】D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D处,陆王心学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护和陆王心学两个流派,故选D。

12.

【答案】A
【解析】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和儿童没有参政的权力,他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②③;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旨在鼓励人民应具有公民意识,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政治。故选A。

13.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结果。三场运动都抨击了封建神学统治,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抨击君主专制,排除②。故选B。

14.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可知,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向苏联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故选D。

15.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故选B。

16.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说明14—15世纪意大利人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对人的关注超过了对神和宗教的关注,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

17.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感性的人文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思想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A。

18.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加尔文主张使国家基督教化,C项错误;故选A。

19.

【答案】D
【解析】“民有、民治、民享”“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体现出三民主义以民本思想为主,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地位,A错误;材料说明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是民本思想,B错误;民权主义的核心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

20.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可见重视“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故选B。

2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正确;商鞅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被后世奉为基本经济政策,②正确;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③正确;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其对人民实行从精神到肉体的严格控制,成为后世帝王的统治原则,④正确。故选A。

22.

【答案】D
【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选D。

2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选A。

24.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这里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对待不同的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致。故选C。

 

二、综合题

25.

【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或: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变化:由材料“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得知,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问,差异:由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得出,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理由:如果同意,则从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角度回答;如果不同意,则从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角度回答。

26.

【答案】(1)共同点: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
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体系,拉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清朝时期的中国日益封闭,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解析】第(1)问,根据“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得出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根据“于广州置市舶司”“市舶司共有七所”得出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根据“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等得出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根据“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得出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根据所学,对外贸易的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第(2)问,特点:根据“只许在澳门—处”得出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根据“当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得出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根据“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领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领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得出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海禁政策的评价进行分析回答。

27.

【答案】(1)主张:孟子:从形式上恢复井田制;发展个体小农经济;以温饱型社会经济水平为目标;等额分配社会生产资料。
黄宗羲:反对沉重的赋税;反对过分限制土地兼并;实行屯田,适当保存土地国有制度。
(2)背景:孟子: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剧变尤其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兼并战争频繁,人民深受其害;受儒家“仁”与“礼”思想影响。

黄宗羲: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化、兼并现象普遍。

实质:以民为本。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可知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形式;根据材料一中“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得出对土地实行平均分配,主张和谐生活;黄宗羲的经济主张根据材料二中“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得出反对沉重的赋税;根据材料二中“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得出实行屯田,根据材料二中“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得出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第(2)问,第一小问,孟子经济主张的背景主要结合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动荡、经济上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作答。黄宗羲生活的时期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实质”都是关心民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一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