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上海市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

2019年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

 

 

 

一、选择题(48分)

1.(2分)《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该论述(          )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2.(2分)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君主立宪

3.(2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有:“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该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李四光

     D.钱学森

4.(2分)“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样的情形应该发生在(          )

     A.古代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5.(2分)人们对商鞅有不同的称呼,如“卫鞅”、“公孙鞅”,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

     B.因功得到的封地

     C.母亲的族姓

     D.所在地方的地名

6.(2分)汉代政府规定商人不能穿锦绣衣服,不能骑马;唐代限制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政策是(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盐铁专卖

     D.闭关锁国

7.(2分)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8.(2分)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C.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9.(2分)如图为河北省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黑纱制成的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两种陶俑同出一墓,形象地反映了(          )

     A.服饰的变化

     B.汉族习武之风

     C.少数民族汉化

     D.民族大融合

 

10.(2分)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1.(2分)柏拉图以“法律的仆人”这一术语来称呼那些通常被称为统治者的人,他认为:“当法律缺乏最高的权威,受制于其他权威,城邦就遭殃。但如果法律在统治者之上,统治者成为法律的仆人,城邦就会安全,并享受诸神赐与城邦的一切好东西。”柏拉图强调的是(          )

     A.统治者个人私欲威胁城邦安全

     B.立法保护私有财产

     C.法律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

     D.法律的崇高与威严

12.(2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3.(2分)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B.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C.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14.(2分)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15.(2分)“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①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②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③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6.(2分)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以上是中世纪东西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

17.(2分)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B.“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18.(2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这表明长子继承制(          )

     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

     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

     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

     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19.(2分)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

     A.活字印刷术、量子力学

     B.《授时历》、《神曲》

     C.《天下郡国利病书》、印象派

     D.《窦娥冤》、《格林尼卡》

20.(2分)“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皇帝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21.(2分)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22.(2分)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翻译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 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3.(2分)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B.气象因素无法影响民族国家形成

     C.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D.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24.(2分)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人竭力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这一“革新的时代”就是被中外思想家、史学家盛赞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就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最能佐证卡尔·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的历史现象是(          )

     A.铁器发明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争霸战争

 

二、综合题(52分)

25.(25分)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早在19世纪后期,西方史学界就对文艺复兴展开了颇有深度的学术探讨。瑞士著名的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通过研究认为,文艺复兴虽然披上了“复古”的外衣,但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

然而,以著名美国史学家哈斯金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却沿着这样的学术理路,进而怀疑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与地位。他们认为,文艺复兴并非是一场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这样的“复兴”,在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止一次,如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在查理曼大帝的扶持下,还出现了以兴办教会学校、宫廷学校、同步推行拉丁语与法兰克民族语言、校订《圣经》为主要内容的“加洛林文艺复兴”。

请回答:评论材料中关于“文艺复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及原因。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可知从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故选B。

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分别对应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故选B。

3.

【答案】A
【解析】“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成就应该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就就是上述梦想的实现,故选A。

4.

【答案】D
【解析】“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说明的上帝所代表的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也被彻底批判,再结合材料中的“理性”一词,可以得出这是指启蒙运动时期发生的情况,故选D。

5.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姓公孙名鞅,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力量,于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可知商鞅因功得到了封地叫商,故选B。

6.

【答案】B
【解析】奖励耕织是重视农业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A;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是“农本商末”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B正确;盐铁专营只是抑商的措施,C错误;闭关锁国是对外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7.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加尔文主张使国家基督教化,C项错误;故选A。

8.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A。

9.

【答案】D
【解析】解题的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提炼,依据题干中“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黑纱制成的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等信息可得出两个陶俑的穿着融合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穿着传统,体现的是民族的融合的主题。故选D。

10.

【答案】C
【解析】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11.

【答案】D
【解析】由统治者被称为“法律的仆人”“这是维系城邦的大事”可知,雅典城邦的管理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统治者要依法行政。柏拉图论述的是法律的权威问题,故选D。

12.

【答案】C
【解析】李贽的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但是依然是属于封建士大夫的范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只是要剔除宋明理学当中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东西,并未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故选C。

13.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故选B。

14.

【答案】C
【解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故选C。

15.

【答案】A
【解析】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和儿童没有参政的权力,他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②③;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旨在鼓励人民应具有公民意识,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政治。故选A。

16.

【答案】A
【解析】“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体现了反对天主教权威;“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体现了反对孔子的权威,故选A。

17.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冒进的倾向,C正确。识字教育不会要求建立“大学”,而且不需要如此多的“大学”,A错误;“双百方针”是文化和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题意不符,B错误;义务教育的普及是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要求,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

18.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故选B。

19.

【答案】B
【解析】根据马可·波罗的生活年代,应该是在中国元朝时期(1271—1368),《授时历》是元朝郭守敬制定的,《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写于1307—1321年,处于中国元朝时期,B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量子力学由普朗克提出的,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排除A;《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格林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与材料不符,排除D。故选B。

20.

【答案】B
【解析】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故B项正确。A包含于B项制度范围内。C属于军事措施,不符合题意;D属于教训,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故选B。

21.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郭嵩焘的观点是:西方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把政治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军事科技的发展,以保证国家的强大。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故选D。

22.

【答案】C
【解析】A项中“中学西源”强调的是中学与西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与“对进化论的态度”不符,排除;材料中三个人未对进化论发展创新,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取明深义,取便发挥”,指的是他们运用进化论的原理,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一步研究,与材料主旨相符,故选C。

23.

【答案】C
【解析】“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说明气候和水文等是实现大一统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发展是支撑战争的根本,故选C。

24.

【答案】B
【解析】铁器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材料所述无关,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思想家”“革新”等相符,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争霸战争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不符,而且也不是关于思想方面的革新,故D项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25.

【答案】观点一:赞成文艺复兴并非是要复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实质。

论证:背景: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当时的意大利人又能接触到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一切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利益。结果: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文化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应当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物运动。

观点二:赞成文艺复兴只是中世纪晚期的知识复苏运动的观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文艺复兴与古典文化的联系。

论证:背景:欧洲当时处于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尚在形成之中。内容: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与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结果:虽然冲击了宗教神学,但是没有正面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另外,在此之前就有以城市文化兴起和罗马法复苏为特征的“12世纪的文艺复兴”,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加洛林帝国,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

结论:综上所述,文艺复兴虽然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但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更多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6.

【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作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发起的救亡运动和主张,可以直接写出其指导思想,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2)问,从材料“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可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可见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可见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27.

【答案】(1)前者是人文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涉及的批判对象:前者思想文化领域;后者政治领域。
(2)梁启超:政治领域;陈独秀:思想文化领域。
(3)西方:从思想解放到提出“理想王国”的蓝图。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人文主义宣传思想解放、理性主义宣传建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
中国:从提出改革政体到思想启蒙。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弱小这三者使思想解放滞后。
【解析】(1)根据材料一“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思想旗帜、批判对象等方面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方面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政体到思想启蒙、思想解放到政治变革的过程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再从中西方近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力量等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政治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