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2020学年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同步练习(含答案)

5 《黄河颂》同步练习

 

 

一、集腋成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育(pǔ)    澎pài)  气pò)  B.山diān)  狂lán)píng) C.浩dàng ) 流(zhuó ) 长(zhī)D.赞歌(zàn)  发yuán) wān)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赞歌

昆仑

掀起

扮演

B.屏嶂 浩荡 臂膀 发源

C.坚强

惊涛

澎湃

中原

D.滋长 哺育 榜样 豪迈

3. 选出下列字形和注意全对的一项( )

A、巅(diān) 澎湃(pài) 狂澜(lán) B、屏障(píng)哺育(fú)九曲连环(qū) C、浊流婉转 浩浩荡荡 发扬滋长 D、气势磅礴 英雄气魄 洗星海

4. 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掀起/万丈狂澜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以它英雄的在这里是气势的意思B.掀起万丈巨大的波浪C.筑成我们民族的幔帐D.而你是中华民族的比喻文化的发源地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 18  8 时回落到大约 11.39 米左右。B.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D.承办第十三届市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二、含英咀华: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B.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C. 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以最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D. 作者先是远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8. 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诗人以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和向上的激情直抒胸臆,歌颂了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豪迈,使读者、诗人、文本三者产生了共振的艺术效果。

B. 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C. 歌词“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成了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激励着中华民族。由虚到实,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 本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诗歌以明朗得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

 

9.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和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B.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C. 诗中写“望”的内容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横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从昆仓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纵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D.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景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充满雄健豪迈之美。

10.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2 “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1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 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 全诗可分为“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全诗的诗眼是“伟大坚强”。

三.他山之石: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 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 50 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 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 15 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


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

——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 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 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 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 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12. 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答:

13. 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答:

14. 按要求赏析写列句子。

(1)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答:

(2)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答:

15. 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答:

16. 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

 

四、拓展积累:

17. 请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注明作者及出处,不少于三句)


 

 

 

 

5《黄河颂》 答案及解析

 

 

一、集腋成裘:

1. 【答案】:B 【解析】:A 项中 应为bǔ”,C 项中 zhī应为zī”,D 项中 wān 应为wǎn”。

2. 【答案】:B 【解析】:B 项中“屏嶂”的“嶂”应为“障”。

3. 【答案】:A 【解析】:B 项中 fú应为bǔC 项中“婉”应为“宛 ”D 项中“洗星海”“洗”应改为“冼”.

4. D D 读节划分为:你/华民/

5. C C 障的思为屏风样遮着的西

6. 【答案】:D 【解析】:A 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B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 C 用了“比喻”的修辞。

7. 答案C 【解A 分累赘大约”与左右重复B 序不当“建和健D 义混,应“改

.含英咀华:

7. D 澎湃/万丈”属“近头特

8. 【答案】:C 【解析】应为“由实到虚”。

9. 【答案】:C 【解析】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10. 【答案】:D 【解析】:应为“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

11. 【答案】:B 【解析】:望”字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三.他山之石:

12. 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13. 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4.(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2)示例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2. 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四、拓展积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部编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同步练习题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景阳冈》同步练习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