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专题——事理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 2019 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   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   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   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 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 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

 

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 300 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 1500 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 1000 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   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   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 --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   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 年第 4 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②  →太阳烤焦地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   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 版)

 


 

 


 

 


 

 

【解析】

(1)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   者的思考。本文也不例上,作者首段写的是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目的就是为   了引出“地球流浪的原因”这一话题,引出下文对“恒星”的相关介绍。同时起到吸引读者   阅读兴趣的作用。

(2)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梳理与信息的筛选概括。解答此题先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内容,可以看出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一句可概括出①处的答案,再根据“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 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一句,概括出②处的答案。

(3)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   作用。阅读画线句子,主要写了 2010 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观测的内容,同时给出观测所得的数据,可见运用的是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地说明恒星可以吞噬行星。

(4)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按照题意,表达自己对“人类不懈的


科学探索精神”的看法即可。比如这篇文章的尾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 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可见作者对这种探索精神的赞美,再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   可以看出这种探索精神还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将二者相结合,分析这种精神的伟大之处,以及人类探索的意义即可。

答案:

(1) 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  说明。

(2) ①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②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3) 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  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4)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   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开篇以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引出说明对象“地球   流浪的原因”。接着以举例子、列数字等不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恒星吞噬行星的   范围之大,威力之强。最后再次以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假想的未来局面,表达对人类探索   科学的不懈精神的赞美。

对说明文语段的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1)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 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

(2) 



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来谈;3)结合说明方法来谈。特别提示:说明文若在开头或中  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还可以使说明文更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说明文的分类

1. 按说明对象

(1)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苏州  园林》等。

(2)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等。

2. 按语言风格

(1)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

(2) 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 按说明特点

(1) 自然科学说明文。

(2) 社会科学说明文。二、说明文的三要素

1. 内容的科学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知识。

2. 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 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  洁,说明严密。

三、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从而写出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的

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等。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或从前到后,或由

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包括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

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说明顺序。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 1/3 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   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


犹带百花香。

 

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 100 毫克,

 

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 30 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 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   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   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   的重要保障。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 22 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

 

16 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 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 1330

 

种作物中,有 1000 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 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 15%—20% 果树增产 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 100 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   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   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   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 4 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的一项是(

A. 传粉动物对于人类生存十分重要,它们生产了养活全球 1/3 人口的粮食。


B. 自然界植物的传粉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风传粉,一是昆虫传粉。C.实践证明,通过蜜蜂传粉,能够使农作物生产全部增产 10%以上。D.蜜蜂数量能够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思路,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等的重要影响。

B. 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蜜蜂虽然微小,但它的  贡献却很大。

C. ④段中的“粗略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不  是准确计算。

D. 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上的粮食只够人  类生活 4 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A.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最为重要。 B.在蜜蜂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传粉远远比酿蜜对人类要重要得多。 C.与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相比,其直接产值对人类而言已经毫不重要。

D.没有蜜蜂的传粉,自然界的生物链将会中断,这对生态系统将是一场灾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空环保”彰显中国担当张保淑

近日,绕地球飞行 6 年半的“天宫一号”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再入大气层,绝大部分器件在空中分解并烧蚀销毁。社交网络上有外国网友晒出“天宫一号”残骸进入大气层燃烧的   影像:先是有几块闪亮的碎片在空中快速滑行,不久后碎片燃烧起来,在天空拖拽出数道耀   眼的光轨。与之前一些外国媒体所担心的完全不同,天宫一号完美谢幕,既没有对地面造成   任何威胁,也没有制造太空垃圾。

说起太空垃圾,人们可能首先会想起那些从太空坠落的人造飞行物残骸。事实上,几乎   每周都有航天器残骸落入大气层,其中大部分都会在再入大气层时燃尽,基本不会对人类构   成威胁。真正危害巨大的太空垃圾是那些在地球轨道中掉不下来的废弃物。火箭科学家称之   为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着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体,包括航天器


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碎片、航天器表面脱落的太阳能面板和油漆、火箭和航天器爆炸碰撞产生   的碎片,甚至是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手落下的手套。这些碎片在地球轨道上以 3-8 公里每

秒的速度高速运动,碰撞时相对速度可达每秒 10 公里以上。

 

太空碎片的危害早已不再只是一种“担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给世界航天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1983 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 02 毫米的涂料块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1986 年,欧洲空间局的“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之后不久便爆炸,爆炸残骸成为太空垃圾,致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遭到毁坏。1991 9 15 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差一点与苏联的火箭残骸相撞,当时两者仅仅相 274 千米,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009 2 10 日,美国铱星公司的通信卫星“铱星33”与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军用卫星相撞,产生2000 多片碎片,每个碎片都如同一发炮弹,能够轻易摧毁任何昂贵设备。

作为航天后起之秀,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太空环保”工作。早在 1995 年,中国国家航

 

天局就正式加入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从 2000 年起,中国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技术服务。根据该行动计划,开发   了高性能防护材料和先进防护结构,颁布了《空间碎片减缓与防护管理办法》,对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末级钝化处置,并多次对废弃卫星实施离轨处理。2004 10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成立,并把“积极研发空间目标与碎片的探测、识别   等应用技术,建成中国空间目标与碎片的实测和研究基地”列为宗旨之一,建立了管理和数   据处理中心,架设了观测设备和数据通信网。2008 12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成立,并在卫星动力学、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   果,在“神舟”系列空间碎片监测预警任务中得到重要应用。

2015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正式成立。它具备航天器发射预警、空间物体安全再入、航天器解体分析、空间碎片环境评估等能力。其成立有利于推进中国空间碎片技术发展,提升空间碎片管理和服务能力,保障航天器在轨运行安全,维护中国外空发展权益。据统计,该中心成立当年就发出“有碰撞风险”的红色预警达 87 次。

2016 6 25 日,“太空环保”迎来历史性时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携带“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发射成功。“遨龙一号”是世界上首个主动的轨道碎片离轨   清除实验项目,它装载了一台机械臂,模拟抓取废弃卫星和太空碎片,并将它们带到大气层   烧毁。这是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独领风骚的杰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选文从叙述“天宫一号完美谢幕”写起,有何妙处?

 


 

 


 

 

5. 选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6. 我国在“太空环保”方面彰显担当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2008 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由于不可降解,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袋的痛恨。

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2008 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 14 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 3% 在上海,这个数字是 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 10 万只海洋哺

 

乳动物和 100 万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   种影响比较显著。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   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   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  死海洋动物的凶手。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 2010  4 月死于美国西稚

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鞋子和其他垃

 

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


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

 

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不可否认,  这种情况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 2008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根据美国海洋渔   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  诟病。然而真相出乎人们意料。

2005       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

 

于环境友好型的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

 

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 33

 

倍。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 27 倍于塑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他们会把  超市和菜市场的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

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

 

起,“不可降解”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   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 1000 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 5 倍。

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

 

否被妥善地处理。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   为它最好的去处。

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

 

改过自新,然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 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 60%以上,可中国的回收率却仅有 25%

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  非罪大恶极。

——摘自《青年文摘》2018 年第 9 (有删改)


7. 为什么说“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8. 文段⑧中加点的“也许确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9. 选文第⑥段和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0. 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塑料袋是否可用,为什么?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  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   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   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   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

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   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


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 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在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 37 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 26 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 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

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 10 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   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1. 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

 


 

 


 

 


 

 

12.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


 

 


 

 

(2)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在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1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一项是(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  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  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与社交网络中的人交往,而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于过度上网和玩视  频游戏引发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 。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   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   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   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   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   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   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   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   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   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蠢国   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   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1 ,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扰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扶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材料: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 6100 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   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 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 6  8  19 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   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

 

14.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C.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D.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15. 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堂九路两厢抄”的格局。 B.当年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C.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D.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

16. ⑦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1B

解析 此题查学生对章内容的确把握能作答要将选项息与原文句内进行对应比较,得出正确结论。A 项有误,原文中说“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 1/3 人口的粮食生产”,并非是“生产了”;C 项有误,并非“全部增产 10%以上”,而是“普遍增产 10%以上”; D 项有误,原文说“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但不是“蜂群少的地方,生态环境一定不好”。故选 B

2D

解析 此题查学生文章内容理解和析能力“理解分析此类  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  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D 项有误,爱因斯坦的话意在说明:蜜蜂一旦消失,很多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  衍,并不是指“粮食只够人类生活 4 ”。

3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   符合题干的选项。C 项的表述不正确,原文中说“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 100 倍以上”,并没有否定直接产值的重要性。

4. 从大家熟知的重大新闻事件“天宫一号完美谢幕”写起,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进入  下文对太空垃圾等有关情况的说明,同时也以这个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太空垃圾的科学   处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  此题考查开头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如果文章以列举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 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从大家熟知的重大新闻事件“天宫一号完美   谢幕”写起,引出说明对象——太空垃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用这个事件说明了中


国政府对太空垃圾的科学处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5. 举例子。以时间为顺序以翔实的例子说明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太空环保”工作。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第四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列举了我国在“太空环保”   方面所做的工作,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太空环

”工作。

 

6. ①从 2000 年起,中国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技术服务2008  12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成立,并在卫星动力学、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③“长征七号”   运载火箭携带“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发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

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提炼“从 2000 年起,中国启动了‘空间碎片行动计划’,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技术服”和“2008 12 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重点实验室’ 成立,并在卫星动力学、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根据第六段的内容可得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携带‘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发射成功”。7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解析 本题考查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有效提取信息,然后准确表达。阅读第①—⑩段,可以提取到该问题的有效信息:   从第③段概括出“塑料袋在垃圾整体中所占比例很低”;从第⑤段概括出“被遗弃的渔网、   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从第⑥段概括“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

⑦—⑩段概括出“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8.不矛盾。因为,“也许”是表推测,因为作者觉得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也知道海龟吞食的垃圾中确有塑料袋,海龟的死塑料袋脱不了干系。所以两词连用表示这样   一种事实,就更准确。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的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二者的说明都遵循准确、科学的前提,只不过


后者比前者在说明时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说明对象   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本文属于平实说明。平实的语言中同样包含着说明语言的准确   和科学,这里“也许”和“确实”看似矛盾,实则是有机的统一,符合实情,科学准确。9.第⑥段主要用了举例子,第①段主要用了打比方。

解析 本题要考查说方法的辨和理解解答题要掌握明文所有明方

及其作用,并能准确辨析每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它相应的作用。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  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本题第⑥段拿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  专业动物尸检组织 2010 4 月一次解剖的事实来说明本段的中心——海洋生物的死塑料袋作用很小。第①段用“眼中钉肉中刺”来比喻环保人士对塑料的恨。

10.我认为可用。塑料袋方便、便宜,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我认为的可用,也应该加以宣传和引导,一是尽量少用,不用或重复利用;二是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能二次三次,   甚至循环利用,三是开发可快速降解的塑料袋。这样,就能化解矛盾,既保护环境,也有利人类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文章,结合实际,写出自己有建设性的看法。避免空话、熟话、套话。11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思“碎片化”,不足以锻炼耐心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   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解析 本题查学生文本内容理解与括能力解答要疏文意在整

知的基础上,逐段细读,抓住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筛选出相关信息稍加组合即可。如第②自然段的“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第③自然段的“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也使我们的思‘碎片化’”;第④自然段“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结尾段“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弱,出现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

121“耐心杀手”一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了数字阅读“不足以锻炼耐心”的弊端。

2“不断”一词表限制,说明智能手机屏幕上敲打的动作对塑造人大脑作用的动态变化。

 1考查解词义,明文中结合说明法分析。句话把读比作耐心杀手,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危害。同时这也是生动说明,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准确性。它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表达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把握说明文语言的问题


解答时,围绕语言准确行进行阐明即可。阐明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不断”表示连续、   不间断,准确说明在智能手机上频繁地敲打会持续改变人的大脑。

13B

解析 A 文中第②段原文“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文中并没有指定是“翻阅网页”,故 A项前半句表述错误,后半句原文为“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文中并没有把大脑拽回去的意思,故 A 项错误。C “日益下降”应为“越来越弱”。D 项, 文中第⑤段,原文是“多动症…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只是说

多动症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有密切关系,并没有说是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   导致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错误。B 项理解正确,故选 B

14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信息的筛选在文章找到选项所在的地方即可A ③段中“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可以找到。B 项,第④段中: “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而不是选项中的“广东乡村”。C 项,第⑤段中:“这种祠堂又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可以找到。D 项,链接材料最后一段:“徜

徉书院之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   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可以找到。故选 B

15D

 本题考查对文段文段信息的筛选与理解A.增改条件链接材料原文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而不是选项中的“陈氏书院的三堂两院的内外空   间融为一体。B 项,过于绝对。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陈氏书院建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C 项,偷换主语。原文第⑥段:“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不是陈氏书院。D 项,原

文第⑦段原文:“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   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陈氏书院建于这段时期,选项正确。故选 D

16.材料:引用了皇帝发布的谕令,广东发布的政策,《曲江侯疏远图记》的记载,以及东地区对合族祠的各式命名。

作用:①直接引用谕令和政策中的文字,可以使表达的语言含蓄典雅,简洁凝练。②为文中“各合族祠不以’大宗祠’为名,而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是因为乾隆中期开始,


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的观点提供确凿有力的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富有启发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把握文章内容一问可提取相关语句分析。如“乾  隆二十九年(1761 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是说引用了皇帝发布的谕令,“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是说广东发布的政策,还可直   接提取“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而鲜有题为大宗祠   ”等句整理。二问,作用:谕令和政策中的语言含蓄典雅,简洁凝练。为文中“各合族祠不以’大宗祠’为名,而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是因为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   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的观点提供确凿有力的论据。答作用,必须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   断章取义。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中考文学常识要点梳理与测试(有答案) 下一篇: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