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下列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物质是(  )
    ①丙酮酸  ②核苷酸   ③氨基酸  ④脂肪酸.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 植物细胞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能正确表示细胞吸水速率的是(  )

    A. B.
    C. D.

  3. 某人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曲线I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II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B. 增加底物浓度会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C. 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 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曲线II的顶点不一定上移

  4.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检测学校饮水机的直饮水中大肠杆菌是否超标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

    A. 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
    B. 待检测水样需要经过灭菌操作后再检测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
    D. 培养基中除了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琼脂和伊红美蓝

  5. 如图结构的物质在下列生物体或细胞中肯定不具备的是(  )

    A. 动物的汗腺细胞
    B. 结核杆菌
    C. 乙肝病毒
    D. 蚕豆的根毛细胞

  6. 检测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肌肉中乳酸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酸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
    B. 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
    C. 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
    D. 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7. 如图显示了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Q为丙酮酸 B. 循环M为三竣酸循环
    C. 物质P是二碳化合物 D. 物质R是碳链

  8. 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均表示细胞分化
    B. 过程①②中遗传物质均发生了改变
    C. 过程②中不可能出现染色体的复制
    D. 过程②中细胞全能性的大小不变

  9. 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  )

    A. 不可能检测到32P B. 可能检测到35S
    C. 可能检测到32P和35S D. 大部分检测不到32P

  10. 滥用抗生素是产生“超级细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具耐药性的细菌)的重要原因。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B. 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不定向选择
    C. 原来的细菌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 长期滥用抗生素后,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新物种

  11. 食用被诺如病毒(NV)污染的食物会导致呕吐与腹泻,人体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  )

    A.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C. 非特异性免疫 D. 人工免疫

  12.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 DNA分子中A+T的数量一定等于G+C的数量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D.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e fd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图所示。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是(  )

    A. 基因突变
    B. 易位
    C. 倒位
    D. 交叉互换

  14. 1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段=BC段; 图2是突触放大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B处,可在A.C处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C处,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①处发生了“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D. 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①后,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

  15. 如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b点后甘油三的分解加快
    D. 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16. 下表列举了体内部分与血压调节有关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判断其中能降低血压的激素是(  )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

①抗利尿激素

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②心房钠尿肽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③肾上腺素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④血管紧张素Ⅱ

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 对如图中d、c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C.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D. 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2. 植物A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为黄色对白色为显性,饱满对皱缩为显性,现有黄色饱满植株(基 因型为AaBb)与一隐性纯合子杂交,得到如下表的后代。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现型

黄色饱满

黄色皱缩

白色饱满

白色皱缩

数目

145

341

350

151

A.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B.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完全连锁
C.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
D. a、B基因连锁,两者遵循基因的不完全连锁

  1. 下列关于酶的分离提纯和固定化技术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分离中可以加入硫酸按使蛋白酶沉淀
    B. 提纯方法是使酶和承载物交联在一起
    C. 固定后的酶仍具有酶的活性
    D. 固定化酶能够连续利用,提高催化效率

  2.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以下技术与应用不匹配的是(  )

    A. 克隆技术-培育试管婴儿
    B.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 干细胞技术-定向培养皮肤干细胞用于皮肤移植
    D.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植物花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3. 回答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
    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O4)对大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的影响。
    1)下列为制作大蒜根尖细胞分裂装片的步骤,流程正确的是______
    ①压片后制成装片
    ②剪取根尖,放入解离液解离8-12min
    ③用龙胆紫溶液对根尖染色3min
    ④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min
    A.②一③一④一①B.②一④一③一①C.④一②一③一①D.④一②一①一③
    2)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在绝大多数细胞中可以看到的结构有______。(多选)
    A.核仁B.核膜C.叶绿体D.核糖体
    3)研究小组能在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是______。

    4)研究小组发现不同浓度K2CrO4对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如图(细胞有丝分裂指数=)。

    比较处理时间为24h和72h,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影响的异同点:______;
    使更多细 胞处于分裂期的最佳实验处理组合是:______。

  4. 回答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问题。
    胆固醇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脂质,图1表示脂蛋白的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人体细胞内 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

    1)图1中B代表______成分;密度最低的脂蛋白是______。
    2)由图2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并以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的______代谢。
    3)下列不属于细胞内胆固醇利用途径的是______
    A.参与组成细胞膜 B.合成性激素 C.合成维生素D   D.合成肾上腺素
    4)若某患者体内严重缺乏LDL受体,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______,结合LDL 的功能解释发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
    5)从图2分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______(多选)等 途径调节胆固醇的含量。
    A.抑制控制LDL受体合成基因的表达
    B.增加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量
    C.提升还原酶的活性
    D.抑制乙酞CoA合成胆固醇
    E.提升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

  5. 回答有关遗传变异的问题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是一种家族遗传性溶血病,特点是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椭 圆形成熟红细胞。目前认为HE是一组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病。如图15是该地区的一个该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8不携带致病基因。(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

    1)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类型为______。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X连锁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X连锁显遗传
    2)Ⅱ-5的基因型是______,Ⅱ-5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不含该致病 基因的细胞有______(多选)。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
    3)Ⅱ-5和Ⅱ-6想再生一个孩子,若孩子已出生,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______形态,从而诊断其是否患该病;若孩子尚未出生,则可以从羊水中收集少量胎儿的细胞,提取DNA,以______为原料在试管中进行DNA复制,然后通过______手段诊断其是否患该病。该孩子若是女孩,患该病的概率是______。
    4)Ⅲ12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下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多选)。
    A.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C.正常女性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D.正常女性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6. 回答有关基因工程与微生物的问题。
    利用微生物分解废纸是一种环保的方式,但废纸中的纤维素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进入酵母菌,且酵母菌无法分解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将纤维素酶基因通过重组质粒 导入酵母菌。其所用质粒及其酶切位点如图1,外源DNA上的纤维素酶基因及其酶切位点如图 2。

    1)图2中的纤维素酶基因作为______,质粒作为______
    2)为使纤维素酶基因能够与质粒有效组合,应选用最合适的限制酶是______

    3)若质粒被Hindlil限制酶识别的序列是一AAGCTT一,并在A与A之间切割。请画出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
    科学家进一步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图3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4)图3中已导入重组质粒的菌株有______
    5)设置菌株I作为对照,是为了验证______和______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6)将4株菌株分别置于以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其中菌株I、II不能存活,请解释菌株II不能存活的原因。______

  7. 回答有关植物代谢的问题
    1显示了黄瓜叶肉细胞中的部分化学反应。

    1)图1中过程①称为______,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图1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写出编号)。
    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过程①的反应强度______过程④(填“>”、“<”或“二”)。此时反应过程中需要 的CO2来源于______。
    3)在CO2存在条件下,将黄瓜植株从明处移到暗处后,三碳化合物的浓度变化趋势是______,请写出分析过程______。
    增施CO2是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有人发现,随着增施CO2时间的延长,植 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

    4)由图2可知,常温+CO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 温处理组。此阶段,常温+CO2组的淀粉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_____(“相同”、“相 反”),说明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进行可能有______作用。
    5)由图2可知,在增施CO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_____(“提高”、“降低”)光合作用速率。这可能是由于升高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图中支持该假设 的证据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①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是C、H、O;
    ②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  
    ③氨基酸组成元素是C、H、O、N;  
    ④脂肪酸组成元素是C、H、O。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糖类的组成元素:只含有C、H、O三种元素.脂质主要含有C、H、O,有的还含有N、P.蛋白质主要含有C、H、O、N,大多含有S.核酸含有C、H、O、N、P五种元素.
    本题是知识点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脂质的元素组成,糖类的分类和元素组成,对于相关知识点是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

    解: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吸水能力逐渐降低,所以能正确表达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C图。
    故选:C。
    在植物细胞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由于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其吸水能力逐渐升高;植物细胞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由于吸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减小,其吸水能力逐渐下降.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解:A、由题图可知,化合物x是否加入,酶的最适宜温度相同,A正确;
    B、增加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最适宜温度,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化合物x。酶活性降低,因此化合物x对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底物溶液的PH升高,酶活性不一定升高,因此Ⅱ顶点不一定上移,D正确。
    故选:B。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及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由题图曲线可知,Ⅰ和ⅡⅡ的自变量是否加入化合物x及温度变化,与Ⅰ相比,Ⅱ加入化合物x,酶活性降低,说明x抑制酶活性;Ⅰ和Ⅱ曲线表明化合物x不影响酶的最适宜温度。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曲线进行推理、判断。

    4.【答案】B
    【解析】

    解:A、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实验的对照,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A正确;
    B、要检测水体中大肠杆菌是否超标,待检测水样不能进行灭菌处理,B错误;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计数大肠杆菌的活菌数,C正确;
    D、培养基中除了营养物质外,还应加入琼脂和伊红美蓝,用于鉴定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B。
    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识记培养基配置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测定的对象不能进行灭菌处理。

    5.【答案】C
    【解析】

    解:A、动物的汗腺细胞中含有tRNA,A错误;
    B、结核杆菌细胞中含有tRNA,B错误;
    C、乙肝病毒不能合成蛋白质,其中不含tRNA,C正确;
    D、蚕豆的根毛细胞能合成蛋白质,因此含有tRNA,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为tRNA,其作用是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RNA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6.【答案】C
    【解析】

    解:A、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A错误;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
    CD、对比a和c组可知,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a和b表示静止时产生乳酸的量,c表示对照组运动后产生乳酸的量,d表示训练组运动后产生乳酸的量。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场所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答案】B
    【解析】

    解:A、物质Q为乙酰辅酶A,A错误。
    B、循环M为三羧酸循环,B正确;
    C、物质P是三碳化合物,C错误;
    D、物质R是氮链,D错误。
    故选:B。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
    本题考查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答案】C
    【解析】

    解:A、图①②过程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A错误;
    B、①②过程中遗传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②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中不可能出现染色体的复制,C正确;
    D、②为细胞分化过程,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升高,细胞全能性变小,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其中①是有丝分裂,可以使细胞的数目增加;②是细胞分化,可以使细胞的种类增多。
    本题结合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图,考查细胞分化、细胞有丝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裂、分化的相关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答案】D
    【解析】

    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不含有35S.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少量的32P和大量的31P。
    故选: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合成(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该过程的控制者是噬菌体的DNA,原料、酶、能量等均由细菌提供)→组装→释放.
    本题考查噬菌体的繁殖过程、DNA半保留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特别是“注入”和“合成”步骤,要求考生明确注入的是什么,合成时的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分别是由谁提供的,同时还要注意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再结合题干答题.

    10.【答案】C
    【解析】

    解:A、细菌的抗药性突变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A错误;
    B、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
    C、原来的细菌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C正确;
    D、长期滥用抗生素后,细菌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发生进化,但没有出现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答案】C
    【解析】

    解:胃酸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所以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C。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免疫的类型,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

    解: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A正确;
    B、DNA分子中A+T的数量不一定等于G+C的数量,B错误;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D正确。
    故选:B。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B
    【解析】

    解: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称为易位,它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易位发生在两条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时称为染色体间易位,据图分析可知,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染色体片段与g染色体片段位置改变,所以为染色体间易位。
    故选:B。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14.【答案】D
    【解析】

    解:A、据图分析,刺激B处,A与B在同一神经元上,B与C在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上,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具有突触延搁,所以A处可先于C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C处,兴奋不能从D传递到E,不能使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错误;
    C、①处突触后膜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③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与①处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导致该处膜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突触,C表示传出神经。图乙中,E表示突触前神经元,D表示突触后神经元;①表示突触后膜,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小泡。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15.【答案】D
    【解析】

    解:A、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推断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否则葡萄糖的含量会继续减少,B正确;
    C、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推断甘油三酯转化葡萄糖速率加快,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最低,D错误。
    故选:D。
    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体功能及相互关系,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16.【答案】B
    【解析】

    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无降低血压的作用,A错误;
    B、心房钠尿肽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B正确;
    C、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药。肾上腺素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C错误;
    D、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的多肽(八肽)物质。血管紧张素Ⅱ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作用于外周血管,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作用于中枢,引起渴觉,D错误。
    故选:B。
    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做激素;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其微小,通常每百毫升血中只有几微克,但它们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特别对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基本生命活动来说,激素调节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血压及其调节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7.【答案】B
    【解析】

    解:A、已知e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d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慢,而图中B点促进作用最大,所以d点对应的浓度不可能为B,A错误;
    B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AC之间的浓度(如B点),B正确、C错误;
    D、由于在单侧光作用下,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所以d点对应的浓度不可能为C,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可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即从d向e移动;故在尖端下一段e侧生长素浓度高于d侧;二者都是促进生长,e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d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慢.
    本题考查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

    解:A、由表格信息可知,黄色皱缩和白色饱满多于黄色饱满和白色皱缩,因此是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两者不完全连锁,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A与b连锁,C错误;
    D、由A分析可知,a、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且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AaBb与aabb杂交,如果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为黄色饱满、黄色不饱满、白色饱满、白色不饱满,由表格信息可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是1:1:1:1,而使两多两少,因此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条件,学会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和遵循的遗传规律。

    19.【答案】B
    【解析】

    解:A、固定化酶的分离中可以加入硫酸按使蛋白酶沉淀,A正确;
    B、提纯方法是使酶和承载物分离,B错误;
    C、固定后的酶仍具有酶的活性,C正确;
    D、固定化酶能够连续利用,提高催化效率,D正确。
    故选:B。
    1)固定化酶技术和固定化细胞技术
    ①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
    a、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
    b、制备固定化酶:目前,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等。吸附法的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且条件温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交联法是利用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在酶和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得到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
    c、应用:固定化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医院、工业等方面。例如,固定化酶在新型青霉素的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
    a、固定化细胞技术:通过各种方法将细胞与一定的载体结合,使其仍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固定化。
    b、细胞固定化的方法:
    1′吸附法:是制备固定化动物细胞的主要方法,此法也可制备固定化植物细胞,它既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泡沫塑料的大孔隙或裂缝之中,也可将植物细胞吸附在中空纤维的外壁上;
    2′包埋法:是指将细胞包埋在多空载体的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方法。其中,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它所使用的载体主要有琼脂、海藻酸钠凝胶、角叉菜胶、明胶等。
    c、固定化细胞技术的优点:可以取代游离的细胞进行发酵,生产各种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分离提纯和固定化技术,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0.【答案】A
    【解析】

    解:A、体外受精技术用于培育培育试管婴儿,A错误;
    B、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大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将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B正确;
    C、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则定向培育皮肤干细胞用于皮肤移植,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能快速繁殖植物花卉,即微型繁殖技术,D正确。
    故选:A。
    试管动物和克隆动物的比较:

 

试管动物

克隆动物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技术手段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遗传规律

遵循

不遵循


本田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的用途,解题时需要注意试管动物属于有性生殖,而克隆动物属于无性繁殖,难度不大。

21.【答案】B   AB   B   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不同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理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理72h的大蒜根尖高)   25mg/L的K2CrO4,处理24h
【解析】

解:(1)制作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即②一④一③一①,故选:B。
2)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由于大部分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因此在绝大多数细胞中可以看到的结构有核仁和核膜,故选:AB。
3)观察图示的四幅图形,有丝分裂可以看到的是B,其他都是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故选:B。
4)根据曲线图分析,处理时间为24h和72h,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对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影响的异同点:
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
不同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理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理72h的大蒜根尖高)。
使更多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最佳实验处理组合是:25mg/L的K2CrO4,处理24h。
故答案为:(1)B
2)AB
3)B
4)相同点:影响趋势相同(低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上升,高于25mg/L时随浓度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不同点:不管出于何种浓度下,处理24h的大蒜根尖均有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期(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比处理72h的大蒜根尖高)
25mg/L的K2CrO4,处理24h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因变量是有丝分裂细胞数、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细胞数,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促进、促进。
本题考查了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处理对某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难度适中。

22.【答案】蛋白质   乳糜微粒CM   LDL受体   胞吞   脂质   D   上升   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 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乏LDL受体,胆固醇则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ADE
【解析】

解:(1)图1中B代表蛋白质成分;密度最低的脂蛋白是乳糜微粒CM。
2)由图2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并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的脂质代谢。
3)肾上腺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不需要脂质做原料,因此不属于细胞内胆固醇利用途径。
4)若某患者体内严重缺乏LDL受体,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其原因是: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 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乏LDL受体,胆固醇则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5)从图2分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时,细胞可通过:抑制控制LDL受体合成基因的表达、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提升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三方面调节胆固醇的含量。
故答案为:(1)蛋白质  乳糜微粒CM
2)LDL受体    胞吞    脂质
3)D
4)上升    LDL携带胆固醇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但血浆在的胆固醇 需要与组织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组织细胞,若缺乏LDL受体,胆固醇则无法进入组织细胞代谢,因此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会上升
5)ADE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据图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减少来源来源,增加其去路。
本题考查脂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答案】C   Aa   CD   红细胞   脱氧核苷酸   基因检测     AC
【解析】

解:(1)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由于Ⅱ-5的父亲不患病(aa),所以其基因型是Aa;Ⅱ-5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细胞有次级卵母细胞或卵细胞。
3)Ⅱ-5(Aa)和Ⅱ-6(aa)想再生一个孩子,若孩子已出生,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红细胞形态,从而诊断其是否患该病;若孩子尚未出生,则可以从羊水中收集少量胎儿的细胞,提取DNA,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试管中进行DNA复制,然后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诊断其是否患该病。该孩子若是女孩,患该病的概率是

4)Ⅲ-12(aa)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下列可能的原因有:Ⅲ12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正常女性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即与孩子的父母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有关。
故答案为:(1)C
2)CD
3)红细胞    脱氧核苷酸   基因检测  
4)AC
遗传系谱图分析:由于Ⅱ-8不携带致病基因,其后代Ⅲ1314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15不患病,判断该病的遗传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题通过遗传系谱图为背景,主要考查遗传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分析遗传系谱图,找出相关信息,依据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4.【答案】目的基因   运载体   HindⅢ和PstⅠ     Ⅱ、Ⅲ、Ⅳ   质粒DNA   酵母菌基因组   纤维素   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导致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无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利用的碳源
【解析】

解:(1)图2中的纤维素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质粒作为运载体。
2)为使纤维素酶基因能够与质粒有效组合,可选用的不同的限制酶组合,使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以防止自身环化,应选用最合适的限制酶是HindⅢ和PstⅠ。
3)若质粒被Hindlil限制酶识别的序列是一AAGCTT一,并在A与A之间切割,则被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为:

4)由图3分析可知,已导入重组质粒的菌株有Ⅱ、Ⅲ、Ⅳ。
5)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质粒DNA和酵母菌基因组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即普通酵母菌不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
6)将菌株Ⅰ、Ⅱ、Ⅲ、Ⅳ分别置于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其中菌株Ⅰ、Ⅱ不能存活。菌株II不能存活的原因是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导致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无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利用的碳源。
故答案为:(1)目的基因   运载体
2)HindⅢ和PstⅠ
3)

4)Ⅱ、Ⅲ、Ⅳ
5)质粒DNA     酵母菌基因组
6)纤维素    缺少信号肽编码序列,导致所产生的纤维素酶无法分泌到细胞外,分解细胞外的纤维素,使得细胞无可利用的碳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及微生物的培养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答案】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①②   <   植物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上升   光反应无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   相反   抑制   提高   高温+二氧化碳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二氧化碳组,可溶性糖相反
【解析】

解:(1)据图1分析可知,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即糖酵解阶段,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图1中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①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②能够产生ATP。
2)某晴天上午10时左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过程①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强度小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合成。此时光合作用小于的二氧化碳来自于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和外界环境吸收的。
3)将黄瓜植株从明处移到暗处后,光反应停止,光反应无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所以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
4)据图2分析,左图中常温+C0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而图2中29天后,常温+C02组淀粉含量反而增加,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了抑制。
5)根据图2中左图可知,高温+C02组的净光合速率在36h前都是最高的,说明在增施C0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而可溶性糖相反,可能是因为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故答案为:
1)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①②
2)<植物呼吸作用和外界环境
3)上升     光反应无法生成ATP和[H],使三碳化合物还原受抑制,三碳化合物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固定仍然在进行,不断生成三碳化合物
4)相反    抑制
5)提高      高温+二氧化碳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二氧化碳组,可溶性糖相反
据图分析:图1中,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暗反应阶段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④是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图2中,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否用二氧化碳处理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左图显示高温+C0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中图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快速降低,然后不断升高,各个处理时间下,常温+C02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右图显示高温+C0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分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8-2019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期末物理试卷 下一篇: 第二十八届天原杯上海市初中学生化学竞赛试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