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45分)
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沙漠·河流·胡杨
赵红继
①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
②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它要仰仗河流对它的________(庇护\保护)。
③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________(给予\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有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④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⑤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他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⑥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身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⑦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之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的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的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⑧不久前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
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________(刮\吹)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
⑩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这种色彩的变化绝不是取悦于人类廉价的夸赞,而是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________(装饰\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⑪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的。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里的水盐分很重,即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覆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的盐碱,这是其它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
⑫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寒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自然,没有沙漠河流背后默默的支持,胡杨树在沙漠中就无以生存。
⑬塔里木河,祖国第一大内陆河,巍峨的喀喇昆仑和天山的冰川积雪是它的源头,它拥有数千条支流,流经2100多公里,但它流进罗布泊无人区,便无力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塔里木河的终结地。还有黑河,这条800余公里长的沙漠河流,与塔里木河一样,它走到哪,胡杨就长到哪儿;河流的走向,就是胡杨林带的走向。河流断了,在沙漠中消失了,胡杨也断了,胡杨林也消失了。河流为胡杨提供生命需要的墒情,胡杨为河流挡风阻沙,二者相依相偎,相依相存,相呵相护。
⑭河流走不出沙漠,胡杨也走不出沙漠。
⑮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西南方,有一片大约2000亩的“怪树林”。所谓“怪树林”,其实就是一片死掉的胡杨林,当地人称是胡杨的坟墓。“怪”就怪在它是惨白沙丘上残存的胡杨树的遗骸。从现场的情形判断,那片胡杨林当年是十分茂盛和茁壮的。不幸,后来它们死掉了,树叶儿没了,树皮被无情的风沙剥落了,树干中的汁液被沙漠高温蒸发殆尽,留下一片恐怖和荒凉。
⑯一位少年问我,这些胡杨为什么会死了呢?我一时语塞,我还真不明白这些胡杨树集体死亡的原因。
⑰那么是谁无情掳杀了这片沙漠精灵呢?我查了些资料,询问了当地的老人,答案是:河流抛弃了胡杨。沙漠河流在风沙的强力作用下,有时会被迫改道。在苍茫的大漠里,面对肆虐的风暴,她显得身单力薄,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因而她是在无奈之下抛弃了生死相恋的胡杨。胡杨林失去了生命中最后的一点水,再顽强的生命也终将会倒下的。
⑱胡杨怎么会轻易屈服命运的安排呢?河流怎么会轻易抛弃情同手足的胡杨?河流虽然改道了,但胡杨强悍的根须会顺着湿润的河道重新萌生、重新孕育,新的胡杨林也会在蜿蜒的河道上重生。
⑲那片死去的胡杨林,在夕阳余晖的涂抹下,惨烈地挺立在荒漠上。狂风折断了胡杨的枝桠,犹如战场上断了臂膀的勇士,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仍在,虽败犹荣!
⑳后来,我常想,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沙漠、河流、胡杨,不也是西北高原的三友吗?
(选自《中国三峡》,由改动)
【注】墒情:土壤湿度的情况。
(1)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护 赋予 吹 装点
B.庇护 给予 刮 装饰
C.庇护 赋予 刮 装点
D.保护 给予 吹 装饰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因此沙漠中的河流最终也会流向大海。
B.第⑥段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沙漠、河流、胡杨人的情感,颂扬了河流的高尚品格。
C.作者写自己拜访胡杨,感受其精神面貌,为下文集中笔墨赞美胡杨做好铺垫。
D.文中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华丽,富有内蕴。
(3)如何理解“河流走不出沙漠,胡杨也走不出沙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第⑮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本文描述了胡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怕你会拒绝我
毛宽桥
①1968年5月的一天,密西西比州际公路的一个小站上,一辆开往亚拉巴马的长途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名乘客后缓缓启动。最后上车的乘客是个黑人,这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
②“嗨,黑鬼!”车厢后排的几个白人青年站起来,冲着黑人乘客做着侮辱的手势。仿佛习惯了他们嚣张的挑衅,黑人乘客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把手上的旧皮包放在地板上,拉住顶棚垂下的扶手,四处打量着车厢,似乎想找个空座。看到后排还有几个位子,他拎起皮包,刚朝后面走了几步就停下了:几个原本坐在一起的青年见他过来就迅速分散开来,或躺或坐,把几个空座全给占了。看到几个小伙子捉弄这个黑大个儿,车厢里的其他乘客都哈哈大笑起来。
③黑人乘客无可奈何地把皮包放回地板上,倚着门口过道里的栏杆闭上眼睛,好似真的打算就这样站下去。“先生。”耳边响起一个稚嫩的童音,不过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车上全是些白人,没有谁会和自己这样的黑鬼说话。
④当那句执拗的“先生”第二次响起的时候,他终于睁开了眼睛。是旁边位子上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蓝色的眼睛盯着他,果真是在招呼他。“嗯?”黑人乘客低头看着那个小家伙。没必要和这小鬼纠缠太多,谁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要是以为自己好欺负也来奚落自己,就让他好看。这样想着,他又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皮包。
⑤“你要不介意的话,可以坐这里。”小男孩起身坐到邻座母亲的怀里,腾出了位子。车厢里一片哗然。那是美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种族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猖獗的3K党党徒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黑人都当成他们的袭击目标,就连那些同情黑人的进步人士也遭到报复和毒打。因为担心会成为3K党的目标,现在几乎没人敢在公共场合随便和黑人交谈,更别说让位了。
⑥黑人乘客盯着小男孩的眼睛,湛蓝色的瞳孔没有一丝的敌意。离伯明翰还有二百多英里,至少还得站五六个小时,也许真的应该接受他的好意……迟疑了片刻,黑人乘客还是坐了下来。
⑦看到小男孩躲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伸手摸了下小家伙的头:“你不怕我吗?”
⑧“我怕你会拒绝我。”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道。
⑨黑人乘客稍稍愣了一下,刚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小男孩的母亲紧张地把儿子搂在怀里,似乎生怕儿子再乱说话,于是,他识趣地闭上了嘴,失神地望着搁在腿上的皮包。过了几分钟,他把那个鼓嚢嚢的皮包放到地上,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⑩汽车刚刚到站,黑人乘客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拉开车门,很难想象一个刚睡醒的人精神会那么好。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黑大个儿刚下车,就被旁边冲过来的几个大汉不由分说地按在了地上。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掰开黑大个儿的手,夺过那个皮包,拉开锁链看了看交给了一旁的同伴。
⑪在乘客们惊恐的眼光中,中年男子走进车厢大声宣布:“公民们,不要紧张,我们是伯明翰警局的警察,不是什么歹徒。”看到他手中的警官证之后,车厢里的乘客们这才松了口气。
⑫原来,最近几天联邦调查局接到匿名者的举报电话,声称黑人中的激进派别已经着手准备在南部地区制造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作为对一个月前种族主义者暗杀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报复。
⑬“你们都无法想象自己有多危险!”中年警官指着同伴手中的那个皮包说道,“超过30磅的烈性炸药!上帝保佑,凶徒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引爆炸药。如果不是他怕死,那就是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这个心存死志的家伙改变了主意。”
⑭所有乘客都望着门口座位上的那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噙着泪水吻着儿子的额头低声说:“亲爱的,你救了所有人。”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黑人上车后,在车厢内引起一阵不小的骚乱,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
B.作者以“拒绝”为线索构思小说,情节精巧,跌宕起伏。“拒绝”就这样恶性循环地酿造着悲剧。
C.小男孩给黑人让座的时候,“车厢里一片哗然”,这反映了在种族冲突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特殊时期,人们对给予黑人友善对待的疑惑、恐慌和敌视。
D.小说多处细腻地刻画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看到小男孩打量自己,黑人乘客“勉强笑了一下”,表明他为了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
E.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多处伏笔。小说多次写到黑人携带的皮包,就是要暗示这个皮包里面的秘密,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
(2)小说写了哪些“拒绝”?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我怕你会拒绝我”为题?请作简要分析。
(4)第⑩段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3.(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梅花织带
周吉敏
水碓坑,一个“脸”朝西的小村。村名藏起了旧事——在明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光里挨家挨户手工做纸这件营生。
上午,村庄与太阳隔岸相望。特别是冬日,自然的丰茂褪去,小村就凛然地裸着。正午,阳光才摸进村来,像电影的慢镜头推进,每处细节像幅画的画框。而绘画的内容是一位织带的农妇。我看她,就像看一幅画。
坐在竹椅上的她,没在阳光里,头发闪着银光,像鱼儿在水里。她的一双手,像鳍,帮助她在水中活动。而这双手的活动范围只在一个矩形木框上。
这是一个平面的矩形木框,大约长六十厘米,宽十四厘米。木框两条长边的内侧有槽,是中间那根木条上下活动的轨道。一头的宽边有一方形的孔,中间的木条从中穿过。推动木条的力来源于木条一端的把手。木框通体发着荸荠紫的光,是手和线与它长期摩擦出来的属于这个木框的光阴。
我实在难以描绘这种只有几根木条组成的工具——织带架。这种完全服从手的工具,直白到没有任何可以描述的繁文缛节。但我从这个简单的工具里看到一双手。是手让工具成为忠实单一的仆人。
织带架的一边顶在院墙上,陷进厚厚的苍苔;一边顶在农妇的肚子上,陷进柔软的肚皮。来自丹田的力仿佛使这个狭长的木框悬浮于空气中。而蓝白两色棉线,绷紧在木框的上下两边,像谱线,被一双手编排出听不见的音乐。
此时,音乐是图景——“梅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一米长的带子上,最后会开满八朵梅花。其实,梅花是在一双像老梅干的手上开出来的。这双手像安排节候农事一样安排着梅花开放前前后后琐碎的事:带边是“两双”(四条)棉线,带眉是“四双”棉线,中间的花纹是“二十双”棉线。这多么像播种,这个土坑里放几颗,那个土坑放几颗。“带刀”像一张椭圆形的树叶,配合手,拉,勾,压,点,这打理线与线的关系就像一把锄头侍弄庄稼。手的再生功能也表现在它以“提手旁”与好多的字结伴,生成“打”“提”“担”“拍”等新的字,也是新的图景。这是一双手的伟大吧!
而不可见的线是光。图案也是光的踪迹——那些被树枝,或者云朵遮挡的,被水面折射的光,也被这一双手编织——那是“梅花”影子。
我的眼睛肯定拦截了一些东西,在场和不在场的事物只被我部分地框了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叹于一位农家妇女身体里携带着的艺术直觉。我甚至可以确定这艺术的直觉来源于她那柔软的腹部——是孕育生命的腹部把天生的艺术能量通过织带架源源不断传导上来。织带的几何图案,让任何一个几何学家或者擅长于透视的西画家也自叹不如。
农妇的艺术自觉培植于博大的自然和自身需要,这也是人类工艺起源的两个因素——不用于交易,只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就像把树叶当器物,用苇叶编草席,这是人类的智慧。在机械和电脑凌驾于手工之上的今天,或许可阐释为人类原始的灵光。这个词在今天仿佛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指向遥远的造物之初。
这幅画面上的内容是可见的,当我进入它的空间后,却给我打开了多重的世界。这多么神妙。我清楚地看到:不用于交易的山野民众的工艺,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构建着意义——这是形而上。
织带是一块藏蓝的长方形土布的系带,这块布叫“围身”,带子就叫“围身带”了。围在身上除了保护衣服不易磨损,还可用作背娃娃的包巾,仿若少数民族的小背篓。
土布“围身”,在带子上动了繁密的心思。以“梅花”图案最为常见,也有“五世其昌”“福禄寿喜”“天长地久”等文字图案。这些文字指向词的本身,犹如创造之物投射到创造者身上——她们渴望的世界。这仅有的装饰,附在身体上,成为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太阳在屋后山梁上那株老树的枝桠上挂着,织带架上的带子已开出两朵“梅花”,第三朵已开了一半。蓝白棉线交织出的图案,犹如雪中墨梅,骨子老得很。
一条织带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织一条常见的“梅花带”,需要一天的时间,而织一条“文字带”需要一周时间。而我这个有着“梅花带”记忆的人,看到了另一种时间的流逝——从前,当下,今后。我们都有一双内在之眼,收集、整理、保存消失的东西,然后在某次视觉的经验中重新归来。这是怀旧,其实也是启示。看一幅画如此,看眼前的一条织带也是如此。
于我,在“梅花带”的第一朵梅花里,我看见我的祖母把围身围在衣服的第四颗纽扣处,两手把带子拉到腰后打个结,而围身的下摆一直铺到脚跟,走起路来,鼓着风“蓬蓬”地响着。双手仿佛永远没空的祖母,再也没有一只手伸出来牵我,我只能拉着围身,跟在她身边,从老屋到山野,或者到纸槽里捞纸。直到哭了,祖母才放下手中的活,解下围身朝我走来。围身从我后背裹过来,开着梅花的带子从我手臂下穿过,然后她背朝我蹲下来,长长的带子越过她的肩头,交叉于胸前,而后又穿过臂下,拉到后面我的脚弯处,打一个结,最后直起腰站起来。我已经贴在了祖母的背上了,小小的身体随着祖母的身体一起一伏捞纸,暖暖的,像在摇篮里,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朵梅花里,我的祖母像老梅树上的一朵花瓣,随风化泥而去。那条“围身”搭在老屋那张落满灰尘的椅子的靠背上。有一次,我回到老屋拿起这条“围身”,手一拉带子,“梅花”随即寸寸成灰。此时,村里已没有人织“梅花带”,那些善织的老人都像花儿一样凋落了。
而这朵还没有织完的半开的梅花,是眼前织带的农妇——林秀凤,她今年六十五岁,夏天从城里回乡下住。一座七间老屋,只有她与老伴住,两位老人也不下田,也不做纸,闲不住了就从楼阁里找出织带架,买来纱线,慢慢的,慢慢的,在一朵梅花里打发时光。这时的梅花比往日开得慢了一个节候。
林秀凤已织好了三条“梅花带”。她说,都被外路人买走了,一条一百五十元钱。
“梅花带”在即将遗落前夕显出另一种价值来。
此刻,太阳落下去了。我一直描述的这幅画的内容开始模糊不清,最后消失不可见——一切埋藏在黑暗里,如白雪覆盖大地。
给黑夜以雪的款待。雪里的梅花还会一直开吗?在这东海一隅的山坳里。
(1)简析小说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试结合小说分析织带的农妇即林秀凤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幅画面上的内容是可见的,当我进入它的空间后,却给我打开了多重的世界。
(4)小说以“梅花织带”为题,有哪些好处?试作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4.(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汉争霸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更立沛公为汉王,都南郑。四月,兵罢戏下。彼时汉王军霸上,兵十万。诸侯各就国,汉王亦之国,而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汉王从张良计,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汉王从之。
汉四年,项羽解而东归,汉王复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张良为之计:“韩信、彭越未有封地,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
五年,高祖会诸侯兵共击楚军,淮阴侯信亦助之,与项羽决胜垓下。信尝以兵数万东下井陉击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喋血阏与,其锋不可当。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二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当是时,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侯信将三十万自当之。信部将孔藂、陈贺分居左右。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陈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直夜溃围,骑将灌婴追杀之东城,斩首八万,楚地略定。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大王不尊号,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乃即皇帝位。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问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列侯诸将皆言其情,无敢隐朕。”群臣所对不合高祖意。高祖曰:“运筹决胜,吾不如子房;振国安民,吾不如萧何;战胜攻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言讫,复曰:“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后高祖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儿皆和习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B.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C.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D.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下,同“麾下”,可称将帅本人,也可称将帅的部下。
B.古代称官职调动为“迁”,“迁”在文中指刘邦升任南郑。
C.阙,读如确,古代曲辞单位名称,一曲演奏终了为一阙。
D.筑,古代击弦乐器,形状像筝,颈细肩圆,用竹尺击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居霸上时有兵十万,如今项王只派区区三万人随从项王,说明项王已夺取汉王之兵。
B.汉王前往封地时烧毁栈道,告诉项羽自己没有野心。项王也因此没有了向东戒防的打算。
C.楚汉争霸中,刘邦从善如流,对张良、韩信等言听计从,最终也使他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D.项王自起兵后未尝败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垓下却被韩信“先合”“复趁”,最终大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陈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②运筹决胜,吾不如子房;振国安民,吾不如萧何;战胜攻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5)补写文中横线处的空缺部分。
三、默写(8分)
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 , 。”
(3)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5)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 , ”的感慨。
四、单选题(21分)
6.(3分)关于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B.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C.恨晨光之熹微——定语后置
D.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
7.(3分)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其言行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在《论语》里。
B.关汉卿,元代戏曲家,被成为“曲圣”。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散曲《一枝花·不伏老》等。
C.林语堂,文学家,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代表作有散文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
D.史铁生,当代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集《答自己问》等。
8.(3分)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①去其贼,罪其姊子
②乃夜去,不使人知
B.①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②天下无贤与不肖,皆慕其声
C.①怪之,问其故
②诸公以故严重之
D.①荆轲顾笑武阳
②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9.(3分)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厚赂单于 赂:贿赂
②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③不矜名节 矜:自夸
④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美景
⑤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⑥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⑦所赖君子见机 机:时机
⑧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⑨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⑩秦王竟酒 竟:完毕
A.①④⑦⑩ B.①④⑦ C.②④⑦ D.②④⑨⑩
10.(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水浅而舟大也
D.去以六月息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天衣无缝 悠然自得
C.龙飞凤舞 游刃有余 天衣无缝 泰然自若
D.龙飞凤舞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 应约而至,________。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________;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________,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________,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6.12,有改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2)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D.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五、语言表达(5分)
13.(5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以“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或“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架梯子”为开头,从《红岩》和《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
②请以“圆”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
六、名著导读(5分)
14.(5分)根据名著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红楼梦》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第一天,便对众婆子媳妇发表了一篇就职训话。第六十五回宝钗协助李纨理家几天后,对众老妈妈们也发表了一篇就职训话。请概括两篇训话的内容和特点。
(2)《狂人日记》文言小序中的“狂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七、作文(60分)
15.(60分)请以“熟悉而又陌生的”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1)C
(2)B
(3)浩瀚、干渴、广袤、博大的沙漠,挡住了河流的脚步,胡杨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所以说“走不出”(客观);胡杨是沙漠之魂,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所以“走不出”,河流善解沙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所以“走不出”。
(4)写出了“怪树林”恐怖和荒凉的情状,突出沙漠河流对胡杨林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河流走不出沙漠,胡杨也走不出沙漠”的表述,为下文写胡杨林枯死的原因做铺垫。
(5)①外形沧桑。②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③不惧恶劣环境,坚韧顽强。
【解析】(1)赋予:表示郑重地交给,指庄重的社会力量的作为,一般赋予的对象是使命、重任等抽象的东西。第二空应用“赋予”。装点:装饰点缀。第四空应用“装点”。故选C。
(2)A项,与文意不合。文中“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C项,“集中笔墨”概括不准确。D项,“华丽”一词不妥。故选B。
2. 【答案】(1)BC
(2)①人们的拒绝:黑人上车后人们的嘲讽捉弄,几个白人青年的侮辱性行为。
②黑人的拒绝:黑人用沉默拒绝身边的人,面对小男孩的善意也首先采取拒绝的态度。
③母亲的拒绝:黑人出于感动回报小男孩以善意,却被警觉的母亲拒绝。
④社会的拒绝:放弃报复行动的黑人一下车即遭逮捕,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其拒绝。
(3)①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句话使黑人改变了主意,避免了一场灾难。
②揭示小说主题: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种族之间的隔阂、仇视使得人们彼此之间拒绝一切善意的沟通。
③展现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们不敢表达善意,内心却有着对善意沟通的渴望。
④全文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作品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拒绝”展开情节。
(4)①是情节的突转,小说再起波澜,交代了前后情节的一些内在关联。
②在结构上,此处警察如临大敌与上文小男孩对黑人友善构成对比。
③警察如临大敌,突出了事态严重,突出了当时社会种族冲突激烈,是一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与前文的车上白人欺凌黑人的描写相呼应。
④虽然出动了警察,但是黑人却因为小男孩的友善而放弃了自杀袭击行动,一车人化险为夷,从主题上讲,说明化解敌意、化解种族矛盾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沟通。
【解析】(1)A项,“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黑人将会给自己的旅途带来危险”错误,骚乱只是因为黑人是他们一直拒绝、鄙视、嘲讽的对象。D项,“掩藏自己的报复行为而故意做出友好的样子”错误,小男孩的善意让黑人有些出乎意料,这微笑里有自己一直不被接受的尴尬和强烈的自卑。E项,“预示着一场恐怖袭击事件即将发生”错误。
3. 【答案】(1)①交代事件的地点及小村庄偏僻、宁静,质朴、优美的特点;
②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人物的形象;
④引起下文对织带架的描写。
(2)林秀凤是一个农村妇女形象,她技艺高超,情趣高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3)丝带上表面上就是几朵梅花,但她是民众的工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是编织者渴望的世界,她又浓缩着亲情,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4)①“梅花织带”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梅花织带”展开;
②通过“梅花织带”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林秀凤的形象;
③“梅花织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梅花织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工艺的赞叹,同时表达了对这种工艺是否能够传承的担忧。
【解析】(1)答题时注意抓住语段中的“村庄与太阳隔岸相望”“正午,阳光才摸进村来”分析地域偏僻;根据“自然的丰茂褪去,小村就凛然地裸着”分析其质朴、宁静;根据“像幅画的画框”突出其美丽;由“绘画的内容是一位织带的农妇,我看她,就像看一幅画”可见人物和自然风光相互映衬,突出人物形象;说自己自然是画框,后面写织布的工具也是画框,此段引起下文。
二、文言文阅读
4. 【答案】(1)A
(2)B
(3)B
(4)①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于垓下大败楚军。
②足智多谋,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治国理政,我不如萧何;战而能胜,攻而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呀。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析】(1)“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赵军”做“虏”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C、D。故选A。
(2)B项,“迁”在文中指刘邦被贬而非“升任”。故选B。
(3)B项,“项王也因此没有了向东戒防的打算”张冠李戴,原文说,“汉王从张良计,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是刘邦向项羽表示没有向东进攻的意思,而项羽应是向西防备而非向东。故选B。
三、默写
5.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注意“生”“抟”“尊”“酹”的写法。
四、单选题
6. 【答案】C
【解析】C项,“恨晨光之熹微”,不是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此处的“之”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7. 【答案】C
【解析】C项,《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第一书,不是散文集。
故选C。
8.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去”是放走;第二个“去”是离开。
B项,第一个“无”是没有;第二个“无”是无论。
C项,两个“故”都是“缘故、原因”的意思。
D项,第一个“顾”是“回头看”的意思,第二个“顾”是“只是”的意思。
故选C。
9. 【答案】B
【解析】①赂,赠送礼物;④美,俊杰;⑦机,预兆。
故选B。
10. 【答案】D
【解析】A项,前句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是;后句是代词,指大鹏。B项,前句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是代词,这。C项,前句表修饰的连词,地;后句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D项,都是介词,凭借。
故选D。
11. 【答案】 (1)A
(2)C
(3)C
【解析】(1)行云流水:像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事物流转不定、易于消逝或速度快且动作轻巧。龙飞凤舞:像游龙飞行、凤鸟起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或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语境中强调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写得“一气呵成”,用“行云流水”更为合适。游刃有余:刀刃运转在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驾轻就熟:赶着轻载的车走在熟悉的路上,比喻对事物熟悉,做起来容易。文中指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用“游刃有余”恰当。故选A。
(2)通过分析原句成分可知“可感”“可见”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不仅在……而且通过……”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而此句明显缺少主语。另外“通过……中也每每可见”一句是“通过……”和“在……中”两种句式的杂糅。故选C。
(3)所补充句子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故排除A项和B项。从上下文意贯通上看,上文说“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因此应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项。故选C。
12. 【答案】 (1)D
(2)A
(3)C
【解析】(1)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语序不当,不是“日益折射出”,而是“日益走向”;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气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故选D。
(2)根据前后文,从形式上看,B项,“美美与共”与“开放包容”结构不对称;C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和“海纳百川”的主谓结构不对称;D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故选A。
(3)风云际会: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根据后文“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第一个空应填“风云际会”,这样就排除A、B两项。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不能形容精神和理念。根据前文的“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断定此处选用成语“相得益彰”。所以排除A、D两项。故选C。
五、语言表达
13. 【答案】①示例: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孙少平啊,当我读你,又何尝不是在读我自己。你生在农村,学习艰苦,忍饥挨冻,却始终不放弃;你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怕困难,挫折都是你向上的梯子。我为你的努力而折服,又赞叹你不屈的心。阅读《平凡的世界》,其实都是在读你,也在读我自己,不禁想这样的认知是否又与你有一点点的贴近。孙少平,我愿是你,却不如你坚韧执着;我只能像你,如窥镜般阅读我自己。
②示例:这世间,最美的图形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圆形吧!任何图形在一次次磨掉棱角之后定会变成圆。当我们在孩童时期,无不天真烂漫,小小的脑袋里面装着好多新奇的想法,当然不免身上有很多“棱角”。随着时光如水般流逝,生活带给我们太多惊喜抑或是无奈,岁月毫不吝啬地将它的脚步重重地刻在我们身上。或许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那儿时的“棱角”也在被渐渐磨平,逐渐向“圆”发展。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长大”吧!
【解析】①首先要明确要求,然后要回顾《红岩》《平凡的世界》的内容,确定主人公。答题时需要结合作品内容,然后融入抒情或感悟的表达之中。镜子能“照见”,可以谈反思自己,反映生活或社会;梯子能帮助人攀登,可以谈对自己的提升。
②考生要针对话题进行抒情,需要展开想象,明确“圆”的特点,根据相应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慨。可以从“团圆、圆满、无尽”等角度入手,言之成理即可。可发挥空间较大。
六、名著导读
14. 【答案】(1)内容:凤姐给众婆子媳妇制定规则,按岗定编,恩威并施。宝钗体察众妈妈之间利害矛盾,将探春的开源措施惠及众人,并叮嘱她们做事仔细谨慎。
特点:风姐的训话斩钉截铁,杀气腾腾。宝钗的训话委婉曲折,苦口婆心。
(2)是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普通的知识分子,旧的礼法制度的认同者和维护者。
【解析】(1)概括内容时,首先要回忆这两处的情节,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概括特点时,要抓住两个人的不同表现。
七、作文
15. 【答案】略。
【解析】“熟悉而又陌生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情,等等。从人的物质属性上讲,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世界,我们都是陌生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人和人相处的过程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不认识的时候是陌生,到认识然后慢慢熟悉,而熟悉后看不到对方的优点,眼里都是缺点,慢慢觉得陌生。同样的,对于物、景、情也是如此。此次作文标题“熟悉而又陌生的”,并没有点出具体的对象,考生在写作中要明确指出,不可泛泛而谈,要抓住“熟悉”却又“陌生”两个方面,明确“熟悉”是什么,“陌生”是又是什么,可以进一步分析原因,或是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形。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 下一篇: 2019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