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李雪琴高中同学爆火:10年后,高考考得最好的那批人,现在怎么样了?

最近,“高中同学盲盒”系列的视频,在各大平台挺火的,可能已经有朋友看过了。



他想看看,毕业10年后,当年的高中同学都过得怎么样了?
更准确的来说,是“高考考得最好的那批人,10年后过得怎么样了?”
因为辉子的母校本溪高中,是辽宁省最好的中学之一,号称“辽宁省的衡水中学”。
他所在的班级,更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
到底有多“霸”呢?
这个班里,有大家都熟悉的,以“北大废物”自嘲的才女李雪琴;
也有两度夺下高考状元,从港大退学又考上北大的传奇人物刘丁宁。
就连班上排名倒数第二的女孩,也考上了华南理工,几乎全班985。
对我们80后来说,“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很大程度是对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学历贬值,现在不少人又觉得,太高的学历反而会变成求职的束缚。
我觉得这个视频,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这个问题的窗口。
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说:
如果你相信读书无用,一定要来看看这个系列的视频;
如果你坚持“唯高考论”,也一定要来看看这个系列视频。
这群孩子的人生轨迹,也能让我们观察和借鉴到:
一个人想要过好一生,有哪些共性和规律,是孩子们可以参考的;而作为父母,我们又可以在哪里去多发力。
 

读书依旧是最好走的一条路

先说说这群孩子10年后的经济情况吧。
总体来说,虽然大家有各种小烦恼,可起码物质方面是不发愁的。
甚至有个别同学,不到30,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这个孩子叫魏新元,是当年的高考全省前十。
 

凭着优异的成绩,他被港大金融系录取,毕业后在私募基金工作,管理上亿资金。
工作几年,他的财富积累已经到了原地退休的程度,还开上了玛莎拉蒂。
说起这辆车,魏新元还感慨的说:
小学时期,自己同学家就有一辆,当时就想,有一天自己也要有。现在,儿时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已经收入囊中。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读书在这个时代,还有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普通孩子实现阶层跃迁的途径并不多。
这些为数不多的途径里,学习依旧是最好走的那条路。
 

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就是我们现在总提到的“小镇做题家”。
在拜访李雪琴那期视频里,他们俩就聊到了这个话题:
“我们上这个学校,摆明就是要通过高考,走出家乡。”
她从本溪,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级市,来到北京,上了北大,去美国读研,再后来成为了公众人物。
尽管李雪琴说,自己依然紧绷,依然没有实现当作家的梦想。
但最起码,她已经高考这条路,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拥有了更好的平台。
再借用魏新元的一段话:
“好好学习是有用的,因为你如果没有这个敲门砖,后续人根本不会看你。”
说到底,高考,保障的是人生下限。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明白,全力以赴的学习,这不是功利,而是读书对普通人来说,真的是最好走的路。
 
 

人生很长,机会很多



当然,人生并非是一路坦途,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
辉子说过这么一句话:
“高考之后,我们觉得一块石头在心里落了地,可十年之后,这块石头荡起的余波,仍旧在影响很多人的生活。”
可能直到现在,很多人因为当年的失利,活在内耗和纠结中。
比如,博主的高中初恋。
以初恋当年的分数,本可以上人大,最后意外去了对外经贸学金融。
 

从结果来看,女孩已经走出了小镇,来到大城市工作,也是一种成功。
只是被采访时,她的眼神里,写满了憔悴和疲惫。
一方面是因为忙碌的工作,一方面则是因为高考失利的余波。
现在,女孩的母亲依旧会想起当年备战高考的日子,细数自己哪里做对了,哪里又做错了。
或许,母亲潜意识里觉得:如果考好一点,女儿本该拥有更好的人生。
高考已经10年,她和家人好像已经走了很远,又好像被困在了原地。
和这个女孩有相同困扰的,还有一个叫阿舒的女孩。
在博主记忆里,阿舒原本是一个开朗爱笑的女孩,人缘也很好。
但高考后,她人间蒸发了10年,和所有同学失去了联系。
这次见面,阿舒给出了自己的原因:
“不参加聚会,是因为我觉得你们考得太好了,特别嫉妒你们。”
当时班上所有人都考上了985、211,只有她的大学,是双非。
所以这么多年,她一直活在自卑、拧巴的情绪中,现在都无法完全释怀。
我其实特别能理解这种情绪。
学生时期,大家唯一的目标就是高考,耳边也听到这样的观点:
“高考会极大的影响你的人生,多10分,或少10分,你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学校,遇见完全不同的人。”
也因为如此,我们总是把它看得太重要,甚至多年后,午夜梦回依旧是那个考场。
但我也想告诉孩子:
我们人生中,可能有很多重要的事,比如高考,比如婚姻,还有很多很多。
当你经历它的时候,当然要尽自己所能,把握住机会。
但如果不幸失败了,也不要懊悔,想着如果当初自己怎么样就好了。
人生不可倒回,也没有如果。
比起内耗,更重要的,应该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的日子。
而且,也没有一件事,会重要到能决定你的人生。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怎样的日子,决定权最终还是在自己手里。
就像那个叫阿舒的女孩,她虽然没有像同学那样,在大城市落地生根,也没有像如愿住进豪宅。
但她在一家事业单位当老师,工作稳定,生活小康,爱人在身边,每天都能十点睡觉。
 

这份安逸和松弛,也是很多人渴望却得不到的。
能拥有这样的状态,就是因为她接受了自己的现状,努力的生活着。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不放弃,一直向前走,总会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
 

 

决定孩子人生幸福指数的
还有这一点



这个系列视频里,还有一个同学的人生经历,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
他叫小睿,高中时成绩好,性格又乖巧,后来不负众望,考上了北大法学系,目前在读博士,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年近三十,小睿却迎来了“迟到的叛逆期”。
按照原本的规划,他应该是读完博士,去当老师。
然而临近毕业,他却发现,自己好像不是很适合走这条路,感觉对未来有些迷茫,于是选择了延毕。
这种迷茫,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北大,读书10年,身边的人走了一波又一波,他却留在原地,有种物是人非的伤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想要自由,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小睿说:
“很多应该做的事,都是别人想让你做的,他觉得你应该怎么生活,仿佛这个事儿就变成了你的义务。但说白了,对方这么做,是为了自己过得更轻松一点。
这个状态,你开不开心,结果却是自己去承受的。”
也许是曾经的日子太过压抑,他开始尝试各种爱好,打游戏、画画、甚至贴花臂、做美甲,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还想去美院读一个研究生,趁年轻,还有能力和机会,实现儿时的理想。
这期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我翻看了一下评论区,发现像小睿这样的孩子,身上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童年时期普遍都很“乖”,更多是在迎合他人的期待和要求。
又或者,身处高考竞争机制下,他们更多执着于战胜别人的胜利感,却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借用辉子的话来说:
“高中生活带给我们最大的PTSD就是万事万物都要比,比着谁登上山巅,比着谁消失不见。”
然而成年后,孩子们要独自闯荡,又脱离了原本的环境,原来那套靠别人建立的价值观,就完全不适用了。
作家巴克莱说过这么一句话:
“幸福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是有事做,二是有人爱,三是有希望。”
对一个从学校走入社会的人来说,幸福的三要素或许是明白:
“我是谁”,“我要什么”,“我要怎么走”。
因为为自己而活,孩子才不会自我怀疑,更不会陷入纠结内耗中。
不论起点如何,他都会用尽全力,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写在最后 

我很喜欢一句话:
“世界从不缺乏传奇,但平凡的普通人才是世界的主体。”
哪怕是“高考考得再好的那批人”,在相同的大环境里,他们也有相似的困境,只能自己跌跌撞撞的摸索。
 

成长的阵痛,可能是每个孩子必然的经历。
但我想,至少有一些地方,是父母多用力,能帮到孩子的:
一是全力以赴的读书,二是拥有健康的心态,三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理想,有兴趣。
拥有这些,我们的孩子,未必会功成名就。
可最起码,他能世俗的世界中,过得自洽,活出自我,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这不就够了吗?
最后,
看完这个系列视频,我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无论孩子们成绩怎样,99%都会成为普通人。
成绩好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教会孩子如何把普通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
有尊严、有热爱、不内耗、也许这样就已经足够成功。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2023考外地高校的同学们注意啦!市委最新通知一次性经济补贴10月8日可开始申领! 下一篇: 2024研考生,研招管理规定有6大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