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一遇事就哭,那些“玻璃心”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带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遇到一个小男孩,他让其他孩子都有点不知所措。
他跟这个孩子玩,想要对方手里的玩具,对方不给,他马上哭着找妈妈;跟那个孩子玩,他想要先爬上小陡坡,别人快他一步,他立马就在原地大哭不止。
在整个玩耍过程中,他几乎都没怎么参与,而是在那不停地哭。
旁边他妈妈忍不住地叹气:“你好好跟小朋友玩啊,别老是哭啊,哭得大家都不敢和你玩了。”
妈妈无奈地询问其他家长,遇到点小事就哭,孩子这么“玻璃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说孩子“玻璃心”,就是说他内心像玻璃一样脆弱,受到点压力就容易破碎,具体表现如下:

●情绪波动大:听不得重话,批评还没开始,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他都可能觉得那是“针对”他,从而陷入愤怒、焦虑中,很久都不能平静。

●自我评价负面:经常会把自己的缺点夸大,对自己评价过于负面化,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无法应对挫折: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无法适应,并表现出脆弱和沮丧的情绪。

●缺乏自信:容易受打击,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某件事,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那玻璃心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PART.01
玻璃心是怎样“练成”的?


心理学家阿瑟·亚伦曾说:高敏感人群,会对细微的变化很敏感。
也就是说,一件小事,在别的孩子那可能都掀不起波澜,但在高敏感孩子这里,却能让他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除了自身敏感以外,孩子所在的环境、父母的教育,都有可能让他形成“玻璃心”。


◆被打击得太多

我见过一对父母,因为担心孩子骄傲,所以他们常用“打击式教育”。
不是批评孩子的错误或缺点,就是强调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者质问他为什么没有达到标准。
孩子成绩进步,满心欢喜地跑向妈妈,妈妈却拿着试卷一个个指错:“这里是怎么回事,题目都没看清呢?还有这里,如果不这么马虎,不就不会错了吗?”
孩子本还闪着光的眼神,渐渐黯淡下去。



当一个孩子被打击得太多,他就会缺乏自信,从而“自我价值感”低。
一旦觉得自己是“低价值”的,孩子就难以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话语极度敏感。
当他人评价不高或者偏低时,孩子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从而玻璃心。


◆能力错觉

有些父母,为了避免打击孩子,就会走另一极端——不停地夸孩子。

孩子吃一口饭,哇,你真棒!

孩子自己穿衣服,哇,你真聪明!

孩子随手画画,哇,你画得太棒啦!


这样不停地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能力错觉——我很厉害。
这样一来,他就只能听好话,听不得坏话。一旦别人说他半点不好,他就会感受到极大的落差,从而受伤。
我非常赞同父母多鼓励孩子,但要少表扬孩子。
鼓励和表扬的区别,就是鼓励注重过程、努力和品质。而表扬则只看重结果,赞赏的词也很笼统。
孩子一旦被表扬得太多,就容易迷失自己,从而内心脆弱。


◆被指责得太多

《游戏力》书中提到一个“续杯理论”。孩子需要不断关爱和照顾,就好像一个杯子,需要不停地蓄水。
如果父母指责、批评得多,孩子感受不到关爱,他的水杯就会是空的。
水杯若长期处于不满或空着的状态,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退缩,遇到问题,他没有足够的能量安慰自己,也无法平静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孩子,在与人相处时,通常小心翼翼,要么怒火一点就着,心灵极易受到伤害。


◆社交经验不足

孩子在社交中成长,同时也在社交中汲取力量。
孩子若平时与其他伙伴相处得多、玩耍得多,他的抗挫能力自然就能得到增长。
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孤独或社交圈子较小的状态,那么他们可能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也无法从他人中汲取力量。



待在小圈子里,会使孩子过度依赖家长,一遇到问题就因经验不足而不知所措,内心易受打击。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以上几种情况,他的内心就容易敏感脆弱,从而变得玻璃心。



PART.02
提高心理韧性,变得勇敢而强大

孩子玻璃心,我们做家长的,比他还焦虑。
那如何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且有韧性?


不断试错,提高自信

蒙特梭利认为,当孩子尝试一件事情时,即便做错了,大人也不要插手,而要耐心等待,给他试错的机会。
布妞有一阵子喜欢自己拿钥匙开门,刚开始连锁眼都对不准,但她就是笨拙地一遍遍地尝试。
我们也不催,就在旁边默默等她。
试过几次后,她终于靠自己打开了门,那一刻,我看到她眼睛都是闪着光。
孩子在试错时,就是在一遍遍试探自己的能力,并且在不断试探中获取经验、吸取教训。
一旦发现自己能掌控一件事物时,他就能克服恐惧,增加自信。
如果孩子在错了一次后,并没有机会去“打败”它,那这个失败就可能保存在大脑里,留下“我真没用”的印象。
而不断试错,能增加孩子对自己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信心,他也就不会过分依赖外界的评价,不容易内心受伤了。


培养积极的心态

想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我们就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免他一遇到事情就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在指出孩子错误时,尽量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品德品质。
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没有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不要说“你总是这样”“你从来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邋遢”等等。
“总是”、“一直”、“从来”等这些词汇,就是给孩子贴上了负面的标签,给他消极的心理暗示——你就是这样的人。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一边想要摆脱这种标签,一边又因为无法摆脱而变得格外敏感。
我们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还有一个步骤,你就把事情做完了”“我们再稍微快一点点,就能赶上了”“下次再仔细一点,你就能达优了”。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潜意识多关注积极、正面的事物,他就不会对负面的情绪分外敏感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再等等,避免因为着急就赶紧帮忙解决。

我们可以提供帮助,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


先想一想,我遇到什么困难了。

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可以寻求怎样的帮助。

最后,一一实践,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实在难以静下来思考,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步骤引导,或者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但一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或者代劳。
孩子在实践中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高。
一旦相信自己能做到,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坚韧、更强大。


多参加体育锻炼

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增强体质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好处——让能量流动起来。
我们的感觉,最开始来源于身体的感受。一旦身体发出不好的信号,我们就会感觉很糟糕。
如果负面的情绪在体内积累太多,孩子的情绪就容易消极、低落。
而运动可以让身体舒展开来,同时让体内的能量流动起来。
孩子即便感受到了负面的情绪,但通过运动,他可以把这些负能量排出去,从而增加心理韧性。


以上几个小方法,都可以帮孩子增强自信,让内心变得坚韧而强大,告别玻璃心。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孩子入学前的生活习惯准备 下一篇: 不发脾气不讲道理,抓住这3个“可教时刻”,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