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中考语文实词虚词
【2019年文言虚词诗词考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⑧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败吴于姑苏 B.阖庐病创将死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吴王将许之 D.乃兴师北伐齐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1、虚词【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2、实词【病】: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捕蛇者说》 ) |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 |
①疾病,重病。 ②困苦不堪 ③辱 |
3、实词【许】: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
曳屋许许声《口技》 )
①赞许,赞同(②答应(③表示约数(④hǔ,拟声词)
4、实词【伐】
【动词】
砍斫;砍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丁玲《母亲》一:“不知道是那个山上,传来了丁丁的伐木的声音。”
〈文言〉敲击。 |
《诗经·小雅·鼓钟》:“鼓钟伐鼛,淮有三洲。” |
〈文言〉击刺;杀。 |
《尚书·牧誓》:“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逸周书·世俘》:“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师。” |
征讨,攻打。 |
《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 |
〈文言〉批评,抨击。 |
王充《论衡·问孔》:“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
〈文言〉败坏;危害。 |
《逸周书·武称》:“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 |
〈文言〉平毁;铲除。 |
何景明《敌中篇》:“恐伐吾士大夫、百姓之坟墓也。” |
〈文言〉抵触。 |
王充《论衡·问孔》:“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
〈文言〉自我夸耀。 |
《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
通“罚”。处罚。 |
《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君正》:“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伐必也。” |
【名词】
古代臣子评功的品级之一。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
〈文言〉泛指功勋,功业。 |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侯使郤至献楚捷于周,与单襄公语,骤称其伐。” |
〈文言〉通“瞂”。盾。 |
《诗经·秦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
星名。参宿中的三颗小星。 |
《晋书·天文志》:“故黄帝占参应七将,中央三小星曰伐。” |
【伐】
① 击,刺杀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黠鼠赋》
②进攻,征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砍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小石潭记》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④自夸,炫耀
每一令出,平 (屈原)伐其功
《屈原列传》
【2018年文言虚词实词】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 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 “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
【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 家。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癯(qú)):瘦。
5.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 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B. 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 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E. 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译文: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于是得以入馆选 ,而祯卿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授大理左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笑他“守而未化”。
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
5.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D项,C项意思都是“因为”,D项意思都是“游玩”。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名字/命名。B:友善/擅长。E:首位/帽子。
1、实词【名】
名
①名字,名称
即书诗四句,并白为其名《伤仲永》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
②命名,称名
名之者谁 ? 《醉翁亭记》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石钟山记》
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黄州快哉亭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③名声,名望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周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 《论语》七则
④有名的,著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⑤说明白,说 清楚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⑥名号,名分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训俭示康》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⑦名义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⑧名气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陈情表》
2、实词【善】
善
①好,好的,善良的
同俗自媚于众而善《答司马谏议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上善若水《诸子喻山水》
②善于,擅长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 《橘逾淮为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诸子喻山水》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二章》
③应答之词,表同意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④做得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⑤好的人或事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⑥友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左忠毅公逸事》
⑦欢喜,羡慕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3、【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以天下之所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4、【游】
①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④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游于梁。”
游的基本字义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游泳。游水。
5、【冠】
读音:guān
①<名>帽子。《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
②<名>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辨】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帽”是后起字。
读音:guàn
①<动>戴帽子。《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名>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表示已成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
③<动>位居第一。《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冠盖】官吏的衣着和车乘。引申指官吏。
【2017年文言文实词虚词】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入“进入/收入”;B:行:行走。词语意思相同;C:舍:房屋/舍弃;D:之:之:助动词,的/动词,往,到。
1、【入】
入
①交纳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收入,收纳, 纳入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③进入,与“出”相对 (深入 ) (进入朝廷,国内 )
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促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晋殽之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2、【行】xíng
①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
③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④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
⑤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⑥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
⑦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
⑧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⑨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
háng
①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
②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
③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④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行宫】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行将】即将。
【行李】⒈使者。⒉行装。
【行人】⒈出使的人。⒉行路人。⒊出征的人。
【行者】⒈行路人。⒉出征的人。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
【行装】出门携带的衣物。
3、【舍】
①客舍,房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促织》
②放弃,不要
舍问,其奚决焉 ? 《问说》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劝学》
③三十里为—舍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黄州快哉亭记》
④归宿
上下交朴,以道为舍《诸子喻山水》
⑤停息,止息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诸子喻山水》
⑥建房居住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⑦安置住宿
4、【之】文言文中之的7个用法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⑺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之的基本字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3年上海宝山(嘉定)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下一篇: 2019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