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00分
一 单选题 (共20题 ,总分值60分 )
1. 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A. 温度 B. 水 C. 土壤 D. 光
2.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河流中的水 B. 一个湖泊
C. 河岸上吃草的羔羊 D. 河流中的动物
3.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个现象说明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D. 生物改变环境
4.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朵朵葵花向太阳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 恐龙化石 B. 不断长高的钟乳石
C. 馒头发霉长出的毛 D. 流动的水
6. 洞庭湖水域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造成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现象说明
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能影响环境
7. 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地点 |
鼠妇只数 |
水泥路上 |
0 |
水槽边的石头下 |
24 |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
18 |
干草地中 |
2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8.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位置 |
黄粉虫 |
光照 |
温度 |
湿度 |
纸盒左半侧 |
20只 |
明亮 |
15℃ |
适宜 |
纸盒右半侧 |
20只 |
阴暗 |
30℃ |
适宜 |
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9. 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定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 水蚤、鱼 B. 藻类、水蚤 C. 藻类、鱼鹰 D. 鱼鹰、藻类
10. 下列生物中属于生物的是
A. 钟乳石 B. 珊瑚 C. 小草 D. 机器人
11. 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 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 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2. 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公野马与母野马和小野马的关系是
A. 种内互助 B. 种内斗争 C. 种间互助 D. 种间斗争
1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管理不善的庄稼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庄稼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 杂草与庄稼互利共生的结果
B. 杂草寄生在庄稼上影响庄稼的生长
C. 杂草使庄稼的品质受到影响
D. 杂草和庄稼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14. 在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是 (3 分)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动物和植物
15. 语文课上学到的成语中,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系.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的是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6. 某地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该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项目 |
甲型叶 |
乙型叶 |
表面积(mm2) |
292 |
144 |
体积(mm3) |
64 |
63 |
表皮厚度(um) |
14 |
24 |
A. 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 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 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 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17. 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在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8. 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下列能正确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a=b=c B. a>b=c C. a>b+c D. a
19.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表示动物体内能量流向植物
B. 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 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D. 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0. “一山难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A. 老虎所需要生活的空间大,个体大
B. 老虎性情孤独,不喜欢群居
C. 身强力壮的老虎以身体弱小的老虎为食
D. 老虎从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少,个体数量少
二 解答题(简答题) (共4题 ,总分值40分 )
21.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鹰的数量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为:草→______________→鹰.
(2)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者.
(3)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___________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原因之一是鹰和鼠之间因存在_______(填“捕食”或“竞争”)关系而相互制约.
22. 观察如图,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劳动人民很早学会了用桑叶喂蚕.用蚕沙(蚕粪)一养鱼.用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农业结构.随技术进步,人们将蚕沙.人畜粪便.秸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然后用沼气渣喂鱼,形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如图).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
(3)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桔秆.杂草.树叶等产生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原因是__________.
23. 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随后引发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大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被排放到海水中,对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海水内浮游植物、小鱼、小虾,以至大型的鲸鱼自下而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据中新闻3月29日报道,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扩散至全球,亚洲多国和美国都检测到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
(1)如果排放物中含有某种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资料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最终体内含量最多的是____.
(2)小鱼和鲸鱼的体内都有__________,因此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门.
(3)鲸鱼属于哺乳动物,而不属于鱼类,是因为鲸鱼用_________呼吸,生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
(4)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海水中,会直接对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放射性物质已扩散到全球”,人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这里提到了哪些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个)
(2)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非生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个)
(3)这里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是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的角色.
一 单选题 (共20题 ,总分值60分 )
1. 答案:D
因为研究的是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所以光是实验变量。
2. 答案: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其中生物包括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非生物条件,所以此题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答案:A
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 答案:C
试题分析: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选项A主要是温度、选项B主要是光照、选项D主要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选项C主要是蚂蚁对堤坝的危害,说明生物影响环境,故选项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 答案:C
解析过程:馒头发霉长出的毛,属于霉菌,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所以属于生物。
6. 答案:C
解析过程:
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今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造成芦苇荡变成草原,鱼虾蟹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表明环境中的水对生物芦苇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的含义,并且熟记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7. 答案:B
解析过程:
试题分析:通过表格可以分析:在水槽边的石头下和种花的湿花盆下鼠妇的数量最多,而水泥路上、干草地中鼠妇的数量很少,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差别,可以发现主要区别条件是:光照和水分,而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光亮、干燥的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很少,可推知:鼠妇的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阴暗潮湿。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鼠妇生存环境的条件。
8. 答案:C
解析过程: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那么实验的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不同,其余条件都必须要相同。
9. 答案:D
解析过程:
试题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食物链中的积累,会随着食物链的级别越高,其浓度越大。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在此藻类→水蚤→鱼→鱼鹰食物链内,鱼鹰是最高级消费者,故含有害物质最多的是鱼鹰。
考点: 生物富集作用
10. 答案:C
11. 答案:A
解析过程: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为:水稻→昆虫→鸭,水稻→鸭,杂草→鸭,A错误;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着竞争,B正确;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分解者一般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D正确.故选A.
12. 答案:A
试题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合作行为: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内部分工明确,往往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体现了同种动物之间的种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互助关系。
点评: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应明确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群体内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
13. 答案:D
解析过程:
试题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庄稼地里杂草丛生,庄稼和杂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杂草使庄稼得到的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减少,因此会影响庄稼的产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答案:D
解析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方法是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可见食物链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是D、动物和植物
15. 答案:B
解析过程: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性状,属于遗传现象.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属于复杂反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 答案:A
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甲型叶表面积大,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适应生活在光照较弱春季,同时表面积大表皮厚度小,保水能力弱,蒸腾作用强,适合生长在低温潮湿的夏季.乙型叶表面积较小,接受光照较少,适合生长在光照强烈的夏季,表面积小表皮厚度大,保水能力强,蒸腾作用弱,适合生长在高温干旱的夏季。
考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17.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因此,选项C的叙述是错误的.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点评: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
18. 答案:C
解析过程: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所以a>b+c。
19. 答案:A
20. 答案:D
解析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主要是鹿类),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食物链:草→鹿→虎.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故选D。
二 解答题(简答题) (共4题 ,总分值40分 )
21. 答案:(1)鼠;
(2)生产;
(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解析过程:(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之一为:草→鼠→鹰.(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3)鹰以鼠为食,鹰和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鼠的数量增加,鹰会因为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增加;随着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鼠害对草原的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故答案为:(1)鼠;(2)生产;(3)增加;自动调节;捕食。
22. 答案:(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解析过程:(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1)该生态系统中的桑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桑树.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
(3)腐生微生物可以把动物的尸体、死去的植物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还有氮气,重新回归自然参与物质循环,如果没有腐生微生物,物质就不能循环.所以,“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而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原因是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故答案为:(1)桑树;
(2)太阳光
(3)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4)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23. 答案:(1)鲸鱼
(2)脊柱
(3)肺;胎生哺乳
(4)海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或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
解析过程:(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题目中存在“浮游植物→小虾→小鱼→鲸鱼”食物链中,藻类植物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鲸鱼的级别最高,含量最多.(2)小鱼和鲸鱼的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因此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门.(3)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因为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4)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海水中,直接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所以放射性物质会扩散到全球.
24. 答案:(1)鹊、蝉、稻、蛙等;
(2)阳光、空气、水分;
(3)蛙;消费者.
解析过程:(1)词中的植物有树、稻,动物有鹊、蝉、蛙.植物具有细胞壁,因而树和稻有细胞壁.(2)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因为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蛙是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故答案为:(1)鹊、蝉、稻、蛙等;(2)阳光、空气、水分;(3)蛙;消费者.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秋季学期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教学质量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