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卷2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懦(qiè 夜(sù 合(qì 手蹑脚(niē

B.遗zhào cù 安(gǒu 赫扬扬(hè

C.臧fǒu huì tù 信手来(niān

D.首(qǐ nì 难(jié 镗镗鞳鞳(tā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凝视 侦辑 歌谣 骂骂咧咧

B.幌子 旷远 海啸 雕梁画栋

C.要决 拘泥 意蕴 哗众取宠

D.凄惨 伫立 拾掇 咬牙跺脚

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9分)    

1)饿死真吾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5.以下是某班的名著阅读任务清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4分)

阅读名著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与理解

《水浒传》

关注章回目录

第十五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

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第四十九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

问题:把有关吴用的章回内容放在一起阅读有何意义?

我的理解:(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爱》

关注叙事角度

转过嘴唇,吻了吻搁在肩上的那只手。深深地爱着他,深得已不相信自己能说得清,深得已没有言语能够表达。

问题:《简·爱》与其他常见小说的叙事角度不同,采用这样的叙事角度有何妙处?

我的理解:(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7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里,我们留下很多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在开展“岁月如歌”的活动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自我激励】坐在考场的你,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你肯定有过成功的荣耀,也遭遇过失败的沮丧。请你自选角度怀着真情创作一则格言激励自己。(温馨提示:不能抄袭名人名言。)(2分)

我的格言:

 

 

 

 

2)【同窗情深】近段时间,你可能在写或想写毕业留言。现在中学生的留言五花八门,下面是从中摘抄的两则,请你认真阅读,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留言进行评析。3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②学习上,你是我的竞争对手;生活中,你是我的良朋好友。有你一路陪伴,真好!

我选第______则,我的评析:

 

 

 

 

3)【续说感言】在活动结束的晚会上,肖雅同学深情地说道:“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的年轮;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的欢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青年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但由于太激动,她只说了两句就停住了,请你仿照肖雅的句式续说一句,同样表达心中的感慨。(2分)

二、阅读(43

(一)最后的老师(16分)

林庭光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蹬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包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4.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读书是一种“遇见”(12分)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可使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黃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王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才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惑,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用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作者:赵畅  选自《人民周刊》2017 年第20期)

1.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4分)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三)(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日:“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日:“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未尝稍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权语。(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捉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B.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送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C.传记,文体名,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一般由他人记述,语段【乙】是一篇“自传”。

D.宋濂只向皇帝推荐善良的大臣,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善良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

4.【甲】【乙】两段文字在读书方面和做人方面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4分)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极为传神,诸从炼字的角度赏析。(2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作文(50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_________改变了我。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上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定风波【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该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放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以及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A.“蹑”应读作nièB.“殂”应读作cúC.“否”应读作pǐ

2.【答案】D

【解析】A.侦辑——侦缉。B.雕粱画栋——雕梁画栋。C.要决——要诀。

3.【答案】1)梦中行采薇

2)浊酒一杯家万里

3)当时奢侈今何处

4)无限山河泪

5)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6)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4.【答案】①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    ②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从后面的“就”“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等,可知第①处应填写有关文化存在的句子。第②处,联系“亡国”代表的是“失去了政权,但民族还在,凝聚力还有”,虽然失了国,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一直在传承,理解了这些,就不难填出了。

5.【答案】(1)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的人物众多,他们往往是穿插出现较难理清。集中阅读有关吴用的相关章回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梳理其发展历程,全面把握该人物形象。

2)小说常见的是用第三人称写,《简·爱》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一方面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小说亲切可感,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让读者从开篇到结尾都用简,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更易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能力。(1)题把与人物有关的情节都集中在一起,便于读者把握人物的特点,《水浒传》中人物众多,把单一人物的有关章节提炼出来,让读者更清楚地把握人物。回答(2)题时要紧紧抓住“叙事角度”这个关键词,《简·爱》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既能打动观众,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又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6.【答案】(1示例一: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这是我忠贞不渝的信仰!    示例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我不敢肯定;但我敢肯定的是:没有耕耘,就一定没有收获!

2)示例一:①灵活改用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富有诗意地歌颂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示例二:②句式整齐,从学习、生活两方面道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3)示例一:风从水上飘过,留下粼粼的波浪    示例二: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    示例三:流星从天空划过,留下闪闪的轨迹

【解析】(1)紧扣住主题“激励自己”来写。

2)可以从句式、情感等角度入手,联系实际进行评析。

3)紧扣住前两个分句的句式“留下……”仿写,语句通顺,合乎逻辑即可。

(一)

1.【答案】①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教学点到最后。②坚守岗位,热爱教学: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③谈泊名利,甘于寂寞;生活简朴,甘于清贫;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由老师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可知老师是一个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人。由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可知老师是一个坚守岗位,热心教育的人。由老师生活简朴,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可知老师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

2.【答案】①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②谊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凤吹得哔哔作响”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这里很安静”,渲染出寂寞、悲凉的氛围,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

3.【答案】①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②提醒决策部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③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中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从而得出文章给人的启示。这篇小说通过记叙走出大山已经成为教育局局长的“她”,回到山里劝说恩师撒销教学点的故事,表达了对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山村老师的赞美与歌颂,同时提醒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能“一刀切”。

4.【答案】示例一:认为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认为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理由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撒销。围绕“‘她’感受到恩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自己的做法并不

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来谈理由即可。)

(二)

1.【答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主动权。②读书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③读书的“遇见”,并非不动脑筋的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可抓住语段中的关键句作答。如第②段“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主动权”,第③段首句“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第④段首句“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的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第⑤段首句“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

2.【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主动权”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画线句是引用的苏东坡的名言,可确定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的一般作用是“有力地证……这一观点”,所证明的观点往往是画线句所在段落的中心句,即第②段首句“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主动权”;进一步摘出这句话表意的重点一后半句,即得出答案。

3.【答案】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接着列举葛剑雄教授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解开了巴人一度很强势之谜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在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佐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梳理能力。要注意抓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如果没有标志词语,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应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衔接作答。

(三)

1.【答案】1)言辞和脸色

2)等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解答此类题,既要熟悉该词的常用意思,又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2.【答案】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间的前辈请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句子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翻译该句时,应注意“尝”“超”“先达”“执”“印”等关键词的含义。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A.“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表述有误,“叱咄”的意思是训斥、呵贵,并无“提问”之意。C.“语段【乙】是一篇‘自传”表述有误,自传即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语段【乙】并不是宋濂所写。D.“间召问群臣臧否……”一句可知,该项表述与文意不符。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组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答时,按照题干的要求,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分语段分条梳理概括。

【乙】文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察。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据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偷偷地召见宋濂询问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皇上问他原因,他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四)

1.【答案】示例一:“卷”字极言马行走之快,表现出打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精神面貌。(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用一个“卷”字,凸显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表现出打猎阵容的浩大声势。(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作答本题时,抓住题干中的赏析角度。从炼字角度鉴赏词句,要把字放在句中,结合词句整体意境来分析它的妙处。

2.【答案】刻画出词人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词人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形象和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要结合全词的内容和词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该句借用典故,刻画了词人英武豪迈、老当益壮的形象,意在表明词人渴望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杀敌、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答案】略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卷3 下一篇: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押题试卷1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