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题型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解题策略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此类试题就能迎刃而解。解题的思维模型如下:

 

二、题型分类

 

 

【典例12019·课标全国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典例22018天津卷】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A

【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酒精中的乙醇被氧化成乙酸,即醋酸,酒精转化成醋酸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不是水解反应,故A说法错误;B、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故B说法正确;C、制造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故C说法正确;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此操作是萃取,故D说法正确。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绘制《山水画》所用的纸和墨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化学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A、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是无机物;B、金性质稳定,而且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可通过淘洗的方法得到;C、爆竹里有易燃物,燃放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化学反应;D、烧豆萁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北宋沈括用胆矾炼铜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南北朝陶弘景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

【答案】B

【解析】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B.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正确;D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正确。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

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这段记载中涉及分解反应

D.北斗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处理器打造出一颗真正意义的中国芯,其主要成分为SiO2

【答案】D

【解析】A、诗句中”“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将黄沙和金分离,正确;B、制作陶瓷的原料为黏土,正确;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分解制取氧化钙,正确;D、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半导体材料硅,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成分,错误。

4.《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下列操作方法的是(  )

A.溶解   B.渗析     C.蒸馏   D.分液

【答案】A

【解析】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萃取、溶解、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

5.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柳絮飞时花满城   B.朝如青丝暮成雪

C狐裘不暖锦衾薄   D.春蚕到死方尽

【答案】A

【解析】A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 B项,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

6.《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

7.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本草纲目》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

D.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答案】A

【解析】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前者需要加热,后者常温下反应,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错误;B、石灰石加热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C、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利用焰色反应可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正确;D、得铁化为铜,发生的是置换反应,均为湿法炼铜,正确。

8.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  )

A.醋酸亚铁   B.冰醋酸

C.氢氧化铁胶体   D.铁粉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制作的过程是将钢(主要成分是单质铁)制成片状或粒状,表面净化后,加氯化钠溶液,在醋缸中放置较长时间,在钢的表面会生成铁华粉。所以铁华粉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醋酸亚铁,选项A正确。

9.《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分别是(  )

A.蒸馏 焰色反应   B.萃取  升华

C.蒸馏 丁达尔效应   D.升华 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项正确。

10.《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

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

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

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

【答案】C

【解析】A项,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原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能去污亦能作为发酵剂,说明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正确;B项,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正确;C项,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等操作,但没有蒸发结晶操作,错误;D项,浣衣发面,碳酸盐用作去污和发酵剂是利用碳酸盐水解显碱性,正确。

11.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

D.唐末《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答案】A

【解析】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FeSO4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错误;B项,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C项,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流动的声音了,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正确;D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黄(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正确。

12.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用化学知识对以下几个事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商代后期铸造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其熔点高于纯铜

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D.唐代后期出现的黑火药,它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A、青铜制品中含有铜元素、锡元素、铅元素等,也就是铜合金制品,合金熔点低于纯金属,错误;B、制作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等矿物原料,正确;C、明矾溶液中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为Cu2OH2CO3,溶于酸性溶液,故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正确;D、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黄(S)、硝石(KNO3)和木炭(C),黑火药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1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增强肥效。

B.玻璃钢和压电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不同

D.《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

【答案】D

【解析】A薪柴之灰中含有K2CO3,若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则会因CO32-NH4+相互促进水解导致氮肥的损失,错误;B.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压电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C.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错误;D去土而糖白说明塌了的墙土具有吸附作用,将红糖中的色素吸附而脱色变白,正确。

14.《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

A.甘油    B.油漆    C.石油    D.乙醇

【答案】C

【解析】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A、甘油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B、油漆不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错误;C、石油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符合上述所有特点,正确;D、乙醇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

15.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以下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

化学解释

A

《开宝本草》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制取KNO3煎炼而成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B

《格物粗谈》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文中的是指乙烯

C

《本草纲目》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D

《徐光启手迹》

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

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

【答案】A

【解析】制取KNO3要利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乙烯有催熟果实的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A项,煎炼而成涉及蒸发结晶操作,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来制取KNO3,错误;B项,成熟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促进未成熟红柿成熟,正确;C项,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为蒸馏,正确;D项,根据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判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高考化学提分攻略02 化学与STSE 下一篇: 2020年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同步练习:第十章 浮力(本章检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