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七 小说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
1.线索的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三)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叙述,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使条理清晰。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或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某些内容,突出主题,表现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结构更紧凑。
(四)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
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五)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记叙文中的描写: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2.记叙文中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或点明主题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六)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描写等。
小说文体知识与常考考点
(一)小说文体知识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2.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二)从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
1.分析小说情节
即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文中提炼出来,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2.分析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具体来讲,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季节、气候;③渲染气氛;④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其次要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肖像、神态、语言、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4.归纳小说的主题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答题套路:整体感知全文,然后重点看题目、人物、事件,最后进行综合、概括:小说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理解重点词的含意的方法:1.结合特色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2.注意词的感情色彩。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5.注意词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
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的方法: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背景。2.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分析。3.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4.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1.理解重点词的含意:×××词(运用了……修辞或运用了……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心情(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感情、品质)。
2.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这句话表现(明)了……内容(道理);这句话运用……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事物)……的性格(品质、特点);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地写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性格),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心情)等。
(四)理解句子的作用
1.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点题、总结全文等。
2.内容方面:先揭示出句子的含意,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
(五)理解标题的作用(或拟写标题)
1.①是否有象征意义,或语带双关;②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事件;③是否为文章的线索;④是否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⑤是否运用了修辞。
揭示题目的含意要注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联系中心)。表层含意是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本义),深层含意指和文章中心有关的比喻义、象征义。
2.给文章拟标题可以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小说的核心人物是谁,有何品质;②小说的线索是什么;③小说的核心事件是什么;④作者的情感如何,要表达什么主题。
(六)体会小说的构思
1.以小见大法。所写事物很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以小事反映大主题。
2.悬念法。选择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答案详解详析见10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答案: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 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
2.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答案: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4.说说第自然段画线句的含意。
答案: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说说小说标题的含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答出两点,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4.结尾两段写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迷路,父亲是否真的看到灯光的问题以及父亲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两段删去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不能删去。结尾补充交代了儿子14岁那年父亲根本没有看到灯光的事实,突出了人物形象;与前文相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含蓄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删去。删去后情节更加简洁,因为前文对父亲没有看到灯光已有暗示,结尾处再次提出来显得啰嗦。删去后,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去领会当初的真相和父亲的引领作用,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心的深入思考。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春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测试专项一 字音字形 下一篇: 2020春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测试专项六 议论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