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2020届高三语文  三月质量监控试卷

2020.3.16

  积累应用 10

1.按要求填空。(5分)

1)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有点儿!(白居易《琵 琶行》)

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3)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

2.按要求选择。(5分)

1)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有下列四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你好,你还记得我吗?”

B.“你好,我是 XXX,你还记得我吗?”

C.“你好,我是 XXX,真高兴,我们又见面了。”

D.“你好,我是 XXX,真高兴,你不会不记得我了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阅读  70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5分)  

魏忠贤真的能有效控制所谓“阉党”吗?

①论及晚明政局,我们通常熟悉的一种叙事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斗争。但是,“阉党”一词实际上是清代修明史之后才提出的。而在明代,无论东林党还是东林党的敌人,都不曾发明“阉党”这个概念。更常见的说法是“魏党”、“逆党”、“附逆”等等。

②相比起来,“阉党”一词显然更具道德上的贬损意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遮盖了这个群体的本质面目。甚至很多人犯了将“阉党”等同于太监势力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③在晚明党争中,宦官们和文官们各自都不是铁板一块。党争敌我的分野界限也从来不是按照文官、太监职业区别来划定的。东林党会结交光宗最亲信的太监王安,东林党的反对者们,同样也会结交熹宗最亲信的太监魏忠贤。

 ④万历中期,东林党在与时任首辅沈一贯及其“浙党”的对抗中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二十多年中,与“齐党”、“楚党”、“浙党”等众多党派相攻,各有胜负,相持不下。光宗驾崩后,正因为其亲信宦官王安与东林党交好,天启初年,东林得以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万历年间的政敌,可以说,启祯年间,将党争推向第一个高点,并首先发难者是东林党人。

⑤天启四年,魏忠贤在拉拢东林党失败后,与其决裂,东林党的反对者们趁机投靠于魏忠贤门下,希冀借助内廷宦官的势力向东林党报仇,反攻倒算。魏忠贤实际是网罗了一批与东林党有私仇旧怨的文官,组成了一个反东林的临时联盟。而这就注定了“阉党”并非铁板一块,甚至所谓“阉党”不一定非常认同魏忠贤的所作所为。

⑥魏忠贤的野蛮做法,导致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他变相成全了东林党的美名,使东林党在人们的印象中,从参与党争的朋党之一,变成了不畏权宦英勇殉节的忠臣形象。万历年间,东林党不止一次在与齐楚浙等党相争中失势,但最多罢官免职而已。而自魏忠贤随意杀人之后,东林党才获得了普遍的同情。以至当时舆论、后人的关注点皆放在了对东林党人遭受残忍迫害的事实,但却忽略了东林党人在这场党争中应负的责任。明代政治总体是一种道德政治,自有其运行逻辑,如果连表面文章都不屑于做,除了将对手送上道德高地让人敬仰,还能有什么效用呢?

⑦另一方面的影响是,“阉党”内部由此迅速分化,其中一部分与魏忠贤决裂,并成为崇祯初年最早攻击清算魏忠贤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说魏忠贤是从“阉党”内部被清算攻倒的,也不过为。

⑧概之,“阉党”不等于宦官,而是以因反对东林党而一度投靠魏忠贤的文官为主。部分“阉党”文官与魏忠贤之间有着无法弥合的分歧,这使得“阉党”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东林党之后,内部彼此相攻、发生分裂。臆想中的魏忠贤统一号令、平息党争的景象,是不存在的。正如部分“阉党”所忧虑的那样,魏忠贤的行为反而助东林党取得了道德上的优势。而魏忠贤连“自己人”的支持都不能保持长久,得势时就遭遇“阉党”高官集体反水,死后遭到东林党和反东林人士的一致讨伐,可见魏忠贤其人的政治手段,实属拙劣至极。

3.第③段中“铁板”在文中的含义是                 。( 2 分)

4.和“阉党”一词的命名规则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庖丁 (语出《庄子》)       B.弈秋 (语出《孟子》)

C.乐毅 (语出《史记》)       D.优孟 (语出《史记》)

5.对文章中“东林党”发展和作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也是明朝党派势力的一员,互相争斗,各有胜负,相持不下。

B.曾凭借拥立新君之功,大肆清洗、追讨、迫害自己的政敌。

C.取得道德优势之后,团结斗争,促成了“倒魏”运动的最终胜利。 

D.虽有遭受残忍迫害之实,但也应对明代的党争之祸负有责任。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是(    )(3 分)

A.魏忠贤作为“阉党”之首,代表宦官集团利益,曾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B.魏忠贤的凶残野蛮行径,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人治祸患的必然结果。

C.魏忠贤对所谓“阉党”的影响力,放大神话后,掩盖了派别内部纷争。

D.魏忠贤和“阉党”的内部斗争,变相促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洗白”。

7.根据全文的论证逻辑,下列材料安排在文章的何处位置较为妥当,请试作分析。(5 分)

交结魏忠贤得以入阁的大学士魏广微上疏,明确反对对东林党杨涟等人动用严刑。“涟等在今日,诚为有罪之人,在前日实为卿寺之佐。纵使赃私果真,亦当转付法司,据律论罪,岂可严刑?……勿论伤好生之仁,抑且违祖宗之制,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大不相侔。”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分)

人间间谍

①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 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 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秘不示人——起先她随身携带这些底片,并以报纸、锁钥来遮掩它们;后来住所再也放不下了,她便将底片寄存于当地的储物柜,哪怕每月要为此支付对她而言十分昂贵的费用也在所不惜。当她于 2009 年去世,人们从拍卖会上以极低的价格拍得她的遗产,也就是那几十只储物柜时,他们惊呆了:她留下了 15 万张底片。其中绝大多数是未曾冲洗的——也就是说,因为无力冲印,她自己亦未得见自己的艺术成品。这些照片一经面世,不仅在网络上造成轰动,就连纽约最好的摄影大师都承认,薇薇安·迈尔已步入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行列。  

②这样的命运真是意味深长。因为在她生前漫长的 83 年里,她未曾对任何人透露过这个秘密。虽然她曾经的女雇主中,有一个恰巧是当地报纸的图片编辑,她也从来没有与女编辑探讨过摄影艺术,或是有过求得图片发表的意图。是的,连意图都没有,更别说付诸言行。所以后来当得知薇薇安·迈尔惊人的成就时,这位图片编辑只能陷入诧异和沉默。人在两种时刻言 说的欲望与热情最高:恋爱,或谈论艺术。前者是众生皆会经历的阶段,后者则出现在醉心艺术者之中。《谈艺录》、《歌德谈话录》,以及诸多艺术气息浓郁的自传与日记,都是从艺者“谈论”之下的产品。做出艺术品还不够,还要喋喋不休地谈论与之相关的一切——这是艺术家某种未被认证却广泛存在的天性,是类似人体分泌物一样的东西。而薇薇安,对此只字不提。   

③在某时、某地,只字不提是可能的,甚至是从事艺术工作所必需的。而整整一生都像蝉一样隐于黑暗的地下,这只有包括薇薇安在内的极少数人做到了。仿佛不是她带着一个秘密生活,而是一个秘密卷裹着她,把她当作一个人质,从这世上行过。她坐在一辆叫“秘密”的大卡车上,篷布拉得严严的。她用摄影机牢牢地、死死地记录着外部。而外面,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望见她,而且,即使望见了,也并不以为意。  

④她生于 1926 ——那是个有些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一生的职业都是保姆、管家。一生都在为“谋生”付出。在芝加哥,在纽约,她辗转于一个又一个中产之家。收入微薄,然而有一处稳定的居所,后者正是她想要的。因为这样她可以放置越来越多的底片,而不被人发现。这个职业也是“遗传”。她的外祖母、她的母亲,都是保姆。她的家族还“遗传”另一样东西:未婚。她的外祖母未婚生下她母亲。她母亲生下她就和她父亲分了手。而薇薇安自己,也是一生未婚。男性一直阙如,透露的自然是这个女性家族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与恨意。对于薇薇安,则部分地解释了她一生如此幽闭内心、如此自成一个动人世界的原因。  

⑤她本是法国人,她的口音一生都带着法国味。她一开口,漂泊而来的天性便暴露了。而她对这一切讳莫如深。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她为芝加哥的富人家庭帮佣。她每到一家,提出的唯一且固执的要求是:给我的住所装一把锁。闲人莫入,她固守自己的领地。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她开始醉心于摄影。这两件事情并行不悖。没有一家雇主发现她的秘密——说真的,这个世界早就如此:除了无聊时张望一眼,除了必要时对他人的生活加上自己的想象去演绎一番,甚至去打击一番,谁还会真正去关注谁呢?只有身边的孩子们发现了她的秘密,因为孩子们看见她拍摄任何见到的事物,果断、专注,像空中的老鹰俯视下界的食物一般。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她并不急于扶起他们,而是一个劲儿地猛拍他们的窘状、哭泣与伤处。   

⑥她脖子上永远挂着那个年代最好的禄来双反相机,这种相机垂下来后一般位于人肚脐的位置,摄影者需要低头取景。这样,被拍摄者很少被惊扰到,因而他们总是留下很自然的样子。多半时候她是拍街头,因为这是她的活动范围。她因此被后来的人们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街拍摄影师”。然而她的街拍对象并非红男绿女,并非一波波涌动的时尚,这些不在她的视野之内,或者说,她的灵魂会自动摈弃这些。她拍得最多的是街头的人,那些潦倒者:醉趴于地的酒鬼、乞讨的流浪汉、衣着寒酸的有色人种……还有狗:翻找垃圾的狗,有着外伤或内伤的狗,断了腿、打上白色绷带的狗……她也拍静物,比如报纸:街角报亭里粘贴的一张,地上被风卷刮起一角的一张,一大捆报纸最上面的那一张。这些报纸都有共同的特征,便是上面醒目登着诸如“被虐待”或是“弃儿”的内容。这透露了她所关注的、与她灵魂契合的东西——被遗弃者的命运、落魄者的沮丧,以及突如其来让人根本来不及躲避的祸患。这是边缘之所在,是人性之黑暗、世界之沦丧的那一部分,她把这些抓得死死的。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像一枚钉子,钉入面对的事物,钉入这个世界。她紧闭的灵魂只为它们一次次打开。   

⑦她的确是灵魂紧闭——她的外貌出卖了这一点。她不断地自拍,从镜子与玻璃上,从一 切反光的物体上,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独特的气质:                                  

⑧基于性情,也许还有其他我们永远也不能明白的一些原因,她紧紧捂住自己的嘴巴,一生都未说出。这个捂住嘴巴的动作,令她一生都处于紧张之中。而紧张,你知道,往往是艺术创作者所必需的某种氛围。  

⑨她为自己制造了这种与其艺术匹配的、恰如其分的氛围。同时她并不自知。她只听凭天性的指引,寻求最贴合的状态,因而才能完全地摈弃矫揉造作,达到一种天然的完成。当然,这“完成”在薇薇安·迈尔那里,是通过死亡来实现的。成为星辰,唯欠一死——很多天才的命运都是如此。  

⑩歌德那样在世即已名满天下的幸运儿并不多见。这也像果实,唯有从高高的枝头坠落——若是悬挂在空中,一枚水果永远成不了自己。

晚年时,她已无力支付储物柜高昂的费用。连栖身之所,也是她曾照管过的几个孩子凑钱为她租下的。她长时间坐在河边,不与邻居交流。每个人都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最后她跌了一跤,很快就死在了医院里。微贱如斯,她也并不曾吐露那些底片的秘密,不曾揭开高贵内心的一角。她很大程度上只面对自己的灵魂。虔信灵魂的人,才不需要向外。外界的认可,外界的反响,这些喧嚣与躁动,反而是对她寂静灵魂的打扰。她早已洞穿这一点。只有洞穿,她才独自穿过这漫长时间,她才不言不语。   

她死去后,人们拍卖她的那些柜子。有人赌博般地买下,大约花了 390 美金。那个人面对她镜头下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芝加哥,敏锐地嗅到背后的故事。他寻访她的来历,将她的部分照片上传至网络,她的秘密逐渐曝光。这是缘分,也是巨大的商机。如今,她的一张照片复印件已卖到 200 美元。而原件,一件 8000 美元。她终于以冥寂无声惊动了世界。  

在庸常人间,“一生只做一件事”已经算是了不起,已经是有境界了。而她,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背后,其实做的是另外一件事。而她真正的目的,她真正的价值所在,正是这另外一件事情。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神有可能化身平民,亦有可能在乞丐身上显灵——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在时间与大地的合谋下,一次岩浆活动,便捧出大地的珍宝。而她与时间合谋,留下了这些底片。或许,她是最深刻地理解时间的人。她不是战胜时间,而是成为时间本身。

她早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位。有一次她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游戏,当孩子们问“你 是谁”时,她并未敷衍、并未玩笑,而是极为肯定与镇定地答道:“我是一个间谍。”

的确是这样——她终生潜伏人间,没有人比她把一个间谍的使命完成得更好。

8.通读全文,归纳第①段中“薇薇安·迈尔已步入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行列”的理由有哪些?(4分)

 

9.根据上下文,补充第⑦段的内容。(4分)

 

10.第段中“这已接近于神的做法”和“这也接近于大地的做法”是否矛盾?简析之。(3分)

 

11.赏析文题“人间间谍”。(4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注]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2.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14.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20 题。(20分)     

①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②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典,行大道于兹世。     

③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 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由弃大圣之轨模(     )     (2)择先王之典(    )    

3)其学不古(     )     (4)状送台(     )

16.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谔属文之家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B.臣闻古先哲王化民也   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C.行大道兹世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D.结朋党求誉       发愤忘食,乐忘忧(《论语》)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1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19.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2分)

                  弊。

20.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1-25 题。(12分)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④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者         C.焉         D.耳

2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3分)

 

2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2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2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3 分)

 

 

  写作  70

26.按要求作文。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们常这样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们也常这样来表达对自身的反省。 

你怎样理解“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学年初二下期中试卷(无听力部分) 下一篇: 上海市牛津版英语【高一下】Unit 6 综合test 2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