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黄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更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在大梅山长住了下来,并在那里开始了传法生涯。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感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意思是说,法常已经真正悟道了。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成长、声誉,否则,他就会沦落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结局定是平庸、恶俗。
③当然,做人不能盲目地坚定,有些没有把握的事,就不要随意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臣常忧虑自己的官职太卑微,一旦敌军渡江,臣一定能立功当上太尉。”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结果也就没有严加防范,不久就亡国了,孔范也窜到了边远地区。可见,没有把握的坚定,害人害已。所有的坚定都得建立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判断、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光凭着一时的心血来潮、想入非非,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坚定的。
④然而,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尚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占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变得不再完整。也许,他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损失就0K了。当然这是利益至上者,而这样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些名利之徒、财色的俘虏,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而没有境界的人,就等于没有世界,就是说,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感,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更灿烂,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13.简述第①段的作用。(3分)
14.选出对选文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借孔范对陈后主未经周全思考的建议导致敌军渡江,加速陈朝灭亡的事例有力地佐证了坚定应当建立在对事实理解、科学判断、综合评估的基础上。
B.首句对上一段落的论点作进一步诠释,自在引出本段的分论点: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久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
C.作者在本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分析盲目做决定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支持了中心论点。
D.本段能照应题目,承接上文,衔接上文,通过所列举的事例充分论证论点,使选文论述更全面深刻。
15.根据文章④—⑦段的内容,梳理论证思路,完成下列填空:(8分)
首先提出1) ,并举林肯的例子支撑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证2) ,接着引用作家张炜的话论证3) ,最后总结得出4) 。
16.下列两则材料中哪一则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分别结合两则材料内容,阐述理由。(4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一直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13.以“世人缺少坚定,容易走上不归路”的现象来引出“坚定”的话题,发人深省。(3分)
14.B(3分)
该坚定的事必须坚定(2分)
不坚定则人不完整,也无境界/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这样的人就变得不再完整(2分)
坚定的价值/坚定的意义所在(2分)
4)我们要学会坚定,生命才会更有价值/坚定是生命的黄金(2分)
16.材料一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1分)因为材料一列举屈原在浑浊世道中不随波逐流的事例,和本文的观点“坚定”的重要性相符。(2分)而材料二则强调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用作本文的论据。(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
①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篮。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③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④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⑤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⑤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3.下列不属于“材料”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B.法兰西帝国把圆明园的藏品拿出来展出,
C.那儿不仅仅有艺术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D.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14.第⑤段中,作者对“英法联军”的称呼是“________” ,其行为是“___________”,
作者的情感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1)概括节选第①段内容。(3分)
(2)作者借节选第①段内容要表达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节选的第③段、第④段依次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17.联系语境,简析加点部分的含义。(3分)
13.(3分)D
14.(3分)窃贼、偷窃、鄙视(抗议等)
15.(5分)(1)(3分)英法联军将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后回到欧洲。
(2)(2分)英法联军的远征是野蛮的强盗行为
16.(4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应该受到制裁
英法联军应该把赃物归还给中国
17.(3分)用反语的形式,讽刺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洗劫圆明园的无耻行径,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进行控诉谴责(抨击抗议)
金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④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诧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 )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 )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⑤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更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4.按照文意,填入第④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2分)
A.不但 而且 B.不是 就是 C.不是 而是 D.不仅 还
15.第⑥段画线句中“兑”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文章依次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的:(1) (2) (3) (8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最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著名作家莫言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就是莫言的文化自信。他自始至终坚守了自己的文化领地,有意识地捍卫了他的高密东北乡。他深信只有站立在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的版图上,讲述中国故事,他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蛙》,并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走出国门,还走向世界。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14. (2分) C
15.(2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1分),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1分)。
16.(每点2分,共8分)文化需要互相凝视,互相对话。
(1)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2)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3)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更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17.(3分)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铁凝的例子(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分)
18.(3分)放在第⑥段,(1分)这段文字列举了莫言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守高密东北乡文化领地,潜心创作,最终写出了长篇力作《蛙》,并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1分)与第⑥段观点“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是吻合的,并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1分)
杨浦区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14分)
谈耐心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卦辞:“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如果产生急zào______的情绪,往往就会跌入失败的深渊。【甲】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拿出了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③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乙】有一些年轻人,虽有 (1) 的冲劲,也不缺乏 (2)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的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 (3) 。
④因此,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丙】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步伐坚定,不到最后,决不言败。【丁】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13.(1)在第①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急zào____________(1分)
(2)本文第①段引用《易经》中的卦辞,其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请在第③段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词语。(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B.“初生牛犊不怕虎” C.“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5.(1)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是否可以删去一个?请简述理由。(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下面的事实论据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位置( )(2分)
《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6.本文第②③④段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一)议论文阅读(14分)
13.(1)躁(1分)
(2)①引出本文中心论点。②作为理论论据,证明论点。③增强文学意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
14.(1)B (2)A (3)C (1分)
15.(1)不能删去。①本段列举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因急于求成挑战强敌,令自己险些成为阶下囚,以及英雄航天员翟志刚耐心等待时机,终于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之人的事例,两者构成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久耐心”的观点;②两个事例一古一今,使论证更具普遍性,更具说服力。(3分)
(2)D(2分)
16.因为第②段侧重论证做事要有耐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③段论证了“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第④段则主要论证了如何做到有耐心,从论证思路看,三段呈现层进的结构。(4分)
普陀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制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宇都认得,话全懂了,__________。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书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②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13.作者认为要精读什么书,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时间考验的书 B.经过评选家评选的书
C.有着永久价值的书 D.值得精读的古典著作
14.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3分)
15.作者提出“知其意”的原因有二:(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4分)
16.第⑩段“这个程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6分)
13.B(2分)
14.还/也(1分)未必/不一定(1分)能知道作者的意思(1分)(共3分)
15.(1)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2)因为字里行间有“弦外音、味外味”。(各2分)
16.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后(1分),能通过比较、补充得到读者自己的较为正确的意,以此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2分)(共3分)
17.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有两层意思:一,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读书的实质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必纠缠于语言文字(2分);指的是我们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后,还要通过“明其理”生成自己的“意”,用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2分)。读书“过河拆桥”的目的就是,把书读活,让书为我所用(2分)
浦东教育四署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
邓一非
①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英雄模范用实际行动诠释的一条质朴而深刻的哲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们敬仰英雄、学习英雄,要深入领会这条哲理的精神实质,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化作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②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让远大理想、优良品格、高尚人格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生动展现。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及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光耀史册,树立起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光辉榜样。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平凡的人就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就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③英雄模范不平凡,根本在于其具有追求崇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60多年深藏功名、一心奉献的老英雄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偏远落后贫困山区,用持之以恒的坚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这充分表明,有了精神追求的高度,才有人生奋斗的强大动力。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自觉强固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就能在追求崇高中收获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精彩人生。
④英雄模范把平凡的工作岗位作为施展才智抱负的人生舞台,具有追求卓越的坚定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到埋头青蒿素研究、让中医药成果斩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屠呦呦;从倾心飞行事业、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到1000余次走进雷场、具有“让我来”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他们的事迹反复证明,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置身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把平凡工作当事业干,爱岗敬业钻研本职、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就能在追求卓越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⑤“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这一人格追求,在英雄模范身上得到充分展现。从“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公仆,到“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铸剑元勋;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诚奉献,到“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赤子胸襟,英雄模范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拥有追求至善的品德修为和人格理想,为国为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一己功名,舍小家顾大家、严私德明大德,展现出一种伟大的人生境界。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以修身立德养浩然正气,以廉洁奉公树清正风气,淡于名利、甘于奉献,就能在追求至善中升华境界、永葆本色,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14.本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A.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
B.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C.把英雄模范当作标杆。
D.榜样把人生的意义变成鲜活的形象。
15.阅读③—⑤段,英雄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原因是:(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以第⑤段画线句为例,联系第①段,分析其作用。(4分)
17.下面这段文字位于第②段末尾,请写出理由。
这也启示我们,英雄模范并非高不可攀,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路就在脚下。自觉见贤思齐,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和奋斗,弘扬其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人人都能在追梦征程上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14.A(3分)
15.(1)(英雄模范)有追求崇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2)(英雄模范)有追求卓越的坚定志向和执着精神。(3)(英雄模范)有中华民族“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每点2分,共6分)
16.画线句论述了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践行“止于至善”的高尚人格,引领社会风尚;是在深入领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之后,进一步领会“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一哲理的精神实质,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2分+2分=4分)
17.放第②段末尾合适,因为“这也启示我们”照应了上文的“他们用行动证明”;同时从启示我们明理,到我们付诸行动,在内容上属于递进关系;也总领了下文内容。所以放②段末尾。(2分=2分+1分=5分)
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读书要“精”到极致
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学习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⑤“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3. 第③段中,画线句“虽‘快’却是‘慢’了”,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 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 阅读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有质的飞跃”。
B.作者提倡精读一本书,反对“博览群书”。
C.作者认为只有精读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实践,用于解决问题。
16. 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_____段和第_____段之间,理由是:(6分)
在精思中寻感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13.(4分)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14.(4分)运用对比论证,将死读书和会读书的人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读书需要在精用中求实践的重要性。(1+1+2)
15.(4分)D
16.(1分)放在第③、第④段之间。
(2分)本段内容论述了读书需要在精思中寻感悟。
(3分)第③段论述的是读书需要精品,第④段论述的是读书在精用中求实践。
本段精思放在精品与精用之间,符合从品读到思考到实践的层层递进关系。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默写专题 下一篇: 上海市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