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中学 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摸底测试卷
1.按要求填空。(5 分)
(1)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兰 亭 集 序》 中 “ 快 然 自 足 , 曾 不 知老 之 将 至 ” 语 句 话 用 了《 · 述 而 》 篇 中 的 “ 乐 以 忘 忧 ,
”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你想写一篇书法作品送给老师,作为内容,下列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 分) A.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B.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克己复礼,万世师表
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远方亲戚送来特产,父母不在,由你招待,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大老远的跑一趟,真是辛苦你了!谢谢您。
B.谢谢!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辛苦了。
C.多谢光临!礼物就不必带了,家里都有的。
D.就在这里把,等父母回来,我就交给他们。
一.阅读下文,完成 3-8 题。(15 分)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 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 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 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 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们疏忽了吗?把这个疑问暂时搁在一 边,让我们继续在《资治通鉴》中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会发现了什么?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 好一点点。为什么是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
③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杜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 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 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
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 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④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 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 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 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 固(指司马迁和班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 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 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 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司马光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历史事件从以前的本书上剪裁过来, 拼拼凑凑形成一本新书。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 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 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衰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 及名人轶事。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 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也符合 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 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规范的问题,与治道有关,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璧之”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雨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史记》的文 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 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 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司马光二十岁考中进士,此后历仕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最后薨在 宰相的位置上。他的政治思想、政策取向对不对,可以另外讨论。但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 是最懂政治的。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历史给未来提供借鉴,以迎来更好的政治。宋神宗为《资 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有别于以往的所有史学 著作。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 A 笔下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 B 家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 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 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摘自 2015 年 6 月 10 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3.第③段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 _(2 分)
4.根据第④段的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书的两大原则(各填四字)(2 分) 两大原则 和
5.对第⑧段画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来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司马光批评了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湎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6.第⑧段中 A、B 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2 分)
A B
7.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8.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那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屈原《国殇》
被收录的作品 (填写序号)(1 分)
理由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 9-13 题(18 分)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⑥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⑦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 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⑧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 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 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 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 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 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 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 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 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 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⑨可是,不知不㿿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 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 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 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⑩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㿿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 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 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 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⑪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㿿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意,他缓缓地 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 着臂膀有力的ƒ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 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意,都让他顺心,
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 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 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⑫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 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⑬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 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 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9.请赏析第⑧段画线句中词语的妙处。(4 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 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10.第⑨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 分)
11.第 11 段、12 段中关于六安爷锄地的᧿写很有特色,请赏析。(4 分)
1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分)
13.文章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一句话结尾,请谈谈这样写有何妙处。(4 分)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4-16 题。(8 分)
登太白楼 王世贞(明)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注释】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4.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 (1 分)
15.对于作品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B.颔联崇仰高士,思楼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以,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6 分)
①倪若水,恒州藁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 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
②开元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鹪鹩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表谏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 田夫拥耒,蚕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 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麒麟为.凡兽,况、鸂鶒, 曷足贵也?陛下昔潜龙籓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 此之外,复何求¾?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贱命,常欲杀身以.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瞻望庭阙, 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其.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 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 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讫.。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③寻.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
17.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劝.励生徒( ) (2)深称.朕意( )
(2)禽鸟并令放讫.( ) (4)寻.入拜户部侍郎( ) 18.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以.效忠
C.出为.汴州刺史 麒麟为.凡兽
D.其.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
(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20.文中“ _”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2 分)
21.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 和 的特征。(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
①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 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①,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 指②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¾?
②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③,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
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④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 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⑤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 吝。”⑥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 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③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chán)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 不能吃饱。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④指:通“恉”,情意。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 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22.下列分析文章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曾相旌,过相数”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长期不能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2 分)
24.下列对“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腐朽的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25.第二段中引用《易》中的话作用是 (3 分)
26.概括本文的主旨。(2 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900 字的文章。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9高三第一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 下一篇: 上海市宝山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英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