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数的整除
1.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重点题型:
1. 在8,-10,0,0.25,-50,,100,-8.5中,正整数有 ,
自然数有 ,整数有
2.最小的自然数是
提高:非负整数,如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2. 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用式子表示:如果 a÷b=c(其中a、b,c都为整数)称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区分两种表述)
重点题型:
1. 下列各组数中,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是 ,第二个数能整除第一个数的是
12和24;39和13;54和27;46和4;17和51;84和7
2. 12÷3=4,那么 能被 整除; 能整除
3. 整除的条件:
1)除数,被除数都为整数
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余数为零。
重点题型:
小明认为2.5能被5整除。这种说法对吗?
4. 整数a被整数b整除,a叫b的倍数(mutiple),b叫a的因数(factor)(也称为约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重要结论:
一个整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填:无限或有限),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
一个整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的(填:有限或无限),其中最小的倍数是 ,
一个整数 最大的倍数。
重点题型:
1. 因为4÷2=2,所以4是倍数,2是因数,这种说法对吗?
2. 一个整数的最大因数减去这个正整数的最小倍数,所得的差一定( )
A <0 B =0 C >0 D 不等于0
3. 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如求105的因数
4. 会求一个数的倍数:如求7的倍数(写出5个)
5. 任何一个正整数至少有两个因数。 ( )
6. 如果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
7. 18的因数 24的因数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5.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5
能被10整除(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
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
1. 在15,27,38,62,90,135,420这七个数中:
1)能被2整除的数是 。2)能被5整除的数是 。
3)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是 。
4)能被3整除的数是 。5)能被9整除的数是 。
6. 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做偶数(even number),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奇数(odd number)
奇数 1,3,5,7,9,11,13,……… 偶数 2,4,6,8,10,12,14,………
重点题型:
1. 如果连续三个偶数之和是42,那么这三个数是( )
2. 三个连续的偶数中,最大的是a,最小的是 ( )
7.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
8. 一个正整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prime number),也叫质数;
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composite number),合数总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正整数
素数 1 合数
100以内的素数
2 |
3 |
5 |
7 |
11 |
13 |
17 |
19 |
23 |
29 |
31 |
37 |
41 |
43 |
47 |
53 |
59 |
61 |
67 |
71 |
73 |
79 |
83 |
89 |
97 |
|
|
熟记20以内的全部素数
重点题型:
1. 把下列各数填入适当的圈内。
11,21,87,31,97,57,33,41,51,61,71,39,81,69,91
素数 合数
2. 最小的奇数又是素数的是 ,10以内最大的偶数又是合数的是
最小的合数是 最小的奇数又是合数的是
9.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素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短除法)
重点题型:
1. 105分解素因数为 ,105的素因数有 ,因数有
36分解素因数为 ,36的素因数有 ,因数有
第10点为¶第一章最重点的内容
10.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几个整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求几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把它们所有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求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只要取它们所有公有的素因数,再取它们各自剩余的素因数,将这些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整数中,如果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如果这两个数互素,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两个整数中,如果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这两个数互素,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
以及和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有关的应用问题
如:(不必抄题,只需写出解答过程)
重阳节,欣欣中学的师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他们共准备了320个苹果,240个橘子,200个梨,来慰问老人。问用这些果品,最多可以分成多少份同样的礼物(水果必须全部分完)?在每份礼物中,苹果、橘子、梨各多少个?
某车站,每隔8分钟开出一辆电车,每隔10分钟开出一辆汽车。上午9时,有一辆电车与一辆汽车同时开出,求9时以后再过多久电车与汽车第一次同时发车?
重点题型:
1. 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 求30、42和21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一筐苹果,2个一拿,3个一拿,4个一拿,5个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没有余数,这筐苹果最少应
有( )
(A)120个 (B)90个
(C)60个 (D)30个
4. (重点)已知甲数=2×3×5×7,乙数=2×2×5×5×7,、
甲数和乙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5. (重点)在2,5,8,15中,共有 对互素,它们是
第二章:分数
1. 两个正整数相除,它们的商可用分数表示。被除数÷除数=
用字母表示: p÷q = (p,q 都为正整数) (特别地,当q = 1时, = p )
整数看成是特殊的分数,即分母为1的分数。
重点题型:
1. 用分数表示下列除法的商:如7÷8=
2. 把下列分数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式子: = ÷
3. (重点)把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成长度相等的5段,那么每段绳子长多少米?每段是
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4.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完成,那么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5. 把5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分得 个
6. (重点)修路队7天修完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那么平均每天修 千米,平均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
2. 数轴问题:(主要两类问题必会)
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
2)写出数轴上点所表示的分数
重点题型:
3.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的分数与原分数的大小相等。
即
重点题型:
1.
2. 写出三个与下列各数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 把 和 分别化成分母是15且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
4. (重点概念)分子和分母互素的分数数叫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互素,我们把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如a是b的几分子几,写成a÷b(及相关应用题)
重点题型:
1. 指出以下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常出现在选择题中,必会)
2. 15分钟是1小时的几分之几?(单位一定要统一后再做)
3. 一个分数它的分母是56,化成最简分数是 ,这个分子原来是( ), 这个分数原来是
4. 如果甲数除以乙数是,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5. 相关应用题(统计图、统计表)必会(应用题不必抄题)
六年级某班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如下,试根据表中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成绩(分) |
60分以下 |
60~69 |
70~79 |
80~89 |
90~100 |
人数 |
2 |
6 |
12 |
14 |
11 |
(1)成绩不合格(6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成绩优良(80分及以上)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6. 在100以内(含100)的正整数中,素数有25个,素数的个数占这100个数的 ,素数的个数是合数的个数的
4. 将异分母的分数分别化成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通分母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题型:
1. (必会,并注意正确格式)把下列每组中的各分数通分,并比较大小
和 、和(如果没有限制一定要用通分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拆项的方法,请用两种方法完成)
2. 写出两个比小,比大的最简分数,介于两个数之间的最简分数有多少个?
友情提示:看清题目中是从小到大排列还是从大到小排列
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知识汇总
第五章 有理数
第一节 有理数
5.1 有理数的意义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在这个意义下,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分数。
想一想:哪些数是非负数、非正数?
练一练:
1. 下列说法正解的是(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 零表示不存在,无实际意义。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把下列和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3.01,300%,-0.142857,+0.1,0,,
(1)整数集:{ …}
(2)分数集:{ …}
(3)正整数集:{ …}
(4)负分数集:{ …}
3.下列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2)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2 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你能画一条数轴吗?
定义: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5.3 绝对值
定义: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非负数)
想一想:数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
a-b的绝对值又等于什么?
第二节 有理数的运算
5.4 有理数的加法
加法法则:一般地,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结果的绝对值。
加法技巧:相反数的先抵消,同分母的放一起,正与正,负与负,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
5.5 有理数的减法
1、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0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5.6 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为零。
乘方技巧:带分化假分,乘法化除法,统一约分再计算
渗透化归思想,有理数的乘法实际上就是在确定完积的符号后,转化为小学中算术数的乘法。
练一练:
(1)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的积 (大于0;小于0;不大于0;不小于0)。
(2)一个数与 的积是它本身;一个数与 的积是它的相反数。
(3)三个有理数的积为0,那么,这三个数中至少 ;三个数的积是负数,那么,这三个数的符号情况是 。
(4)-2的倒数是 ;0.1的倒数是 ;-3(2)的倒数是 ;12(1)的倒数是 ;-22(1)的倒数是 。
(5)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我们称它们互为负倒数。那么,-2的负倒数是 ;0.01的负倒数是 。
(6) 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 。
(7)用“>”或“<”号连接:如果 a<0,b<0,那么 ab 0;如果 a<0,b<0,那么ab 0;如果a>0时,那么a 2a;如果a<0时,那么a 2a.
5.7 有理数的除法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2、绝对值相除
3、除化乘
4、0除以一个数等于0
练一练:
(1)(+15(3))×31÷(-15(3)); (2)-6÷(-0.25)×24(11);
5.8 有理数的乘方
底下的数叫底数,指头指的数叫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幂。
5.9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计算规则)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
同级运算左到右;
一起通分再计算;
含有括号小到大;
去括号时要小心;
要小心啊要小心;
负号后面睁大眼;
去掉括号变符号。
5.10 科学记数法
×10n(1≤<10, n=整数位数-1)
e.g.: 200000000=2×108
第六章 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
第一节 方程与方程的解
6.1 列方程
一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为86米,长是宽的2倍少2米,这个篮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列式:
方程:设这个篮球场的宽为米,则长为(2-2)米
2(2-2+)=86
想一想:你能再列一种方程吗?你还能用列式计算吗?
6.2 方程的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2+3=9)(=3)
方法:
检验:将=3代入原方程
左边=2×3+3=9
右边=9
∵左边=右边
∴=3是原方程的解
第二节 一元一次方程
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Part1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所
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
式。
Part2
4-(3+1)=2+4
解:4-3-1=2+4 去括号
4-2=4+3+1 移项 缺一不可
2=8 化(≠0)格式(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8 化格式 (将系数化为1)
Part3
解方程过程: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化(≠0)格式
化格式
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为86米,长是宽的2倍少2米,这个篮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解:设这个篮球场的宽为米,则长为(2-2)米
2(2-2+)=86
4-4+2=86
6=90
=15
2-2=28
答:这个篮球场的长为28米,宽为15米。
第三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6.5 不等式及其性质
1、用>,<,≥,≤,≠表示的关系式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4、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不等式的解: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有无数个。
1、解不等式:2-5≥8(4+5)
解:2-5≥8(4+5) 去分母
2-5≥32+40 去括号
2-32≥40+5 移项
-30≥45 合并
≤-1.5 系数化为1
6.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无解。
数轴画图求解法
第四节 一次方程组
6.8 二元一次方程
1、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解)
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1、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项
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使每个方程都适合的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代入”消去另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法叫做代入消元
法,简称代入法。
4、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
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6.10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1、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
元一次方程组。
2、三元一次方程组——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一元一次方程组
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e.g.:班委会花100元购买了笔记本和钢笔共22件作为班级奖品,如果每本笔记本的价格是2.5
元,每支钢笔的价格是7元,那么班委会购买了多少本笔记本、多少支钢笔?
解:设买了个笔记本,支钢笔,
+=22 ①
2.5+7=100 ②
由①得:=22-③
由③代入二得:=12④
由④代入①得:=10
答:买了12个笔记本,10支钢笔。
第七章 线段与角的画法
第一节 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7.1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
1、 直线
线段
射线
2、比较大小方法:
①用尺量
②目测
③圆规
④叠合法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间的距离: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用尺规作出一条线段,使
①作射线
②在射线上,截取线段
所以线段AB即为所求
7.2 画线段的和、差、倍
1、画图
和:画线段
所以线段即为所求
差:画线段
所以线段即为所求
倍(线段中点):画线段的中点
所以点B即为所求
第二节 角
7.3 角的概念与表示
1、角:①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边
顶点 边
②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终边
2、①外部 内部
始边
② 外部
内部
3、①平角:180°
②周角: 360°
③直角:
90°
4、角的表示方法:①大写字母:∠(或∠)
②当角唯一时用顶点表示:∠
③希腊字母表示:∠,∠,∠……
④数字表示:∠1,∠2……
5、方向角:
50°
表示为南偏西50°
7.4 角的大小的比较
1、画一个角,使它等于已知角
E A H D
O α B M C
F G
①画射线MC
②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点E,F
③以M为圆心,OE为半径画弧,交MC于点G
④以G为圆心,OF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H
⑤作射线MH
所以∠HMC即为所求
7.5 画角的和、差、倍
1、三角尺和、差、倍:
①两角和:75°,120°,105°,150°,180°、
②两角差:15°,30°45°60°
③三角和:……
都是15°的倍数
2、画∠α-∠β=∠γ
α β
γ
α
β
3、平分线:H
A
C E
O D B
7.6 余角、补角
1、若∠1+∠2=90°,则∠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1与∠2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若∠1+∠2=180°,则∠1是∠2的补角(或∠2是∠1的补角)
∠1与∠2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3、若∠1与∠2的互余,则∠1+∠2=90°
若∠1与∠2的互补,则∠1+∠2=180°
4、性质:同(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等)角的补角相等
5、1°=60′(你知道吗?)
1′=60″
第八章 长方体的再认识
第一节 长方体的元素
1、长方体的元素:6个面,12条楞,8个顶点。
2、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3、4条长、宽、高。
4、对面相同
5、公式:
h
a b
S表=2S1+2S2+2S3
V=a·b·h
=S底·h
想一想:
把一个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的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平方厘米。
练一练:
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为48厘米,长5厘米,宽4厘米,高( )厘米。
第二节 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平面:平的面,无边沿
2、斜二测画法:
画长5cm,宽3cm,高4cm的长方体
所以长方体ABCD-EFGH即为所求
第三节 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
1、 平行 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楞的位置关系
相交 斜交
平行 垂直
异面
3、在不同平面内两条楞的位置关系 (异面)
4、长方体中与一条楞平行的楞有3条
垂直的楞有4条
异面的楞有4条
第四节 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1、棱与平面位置关系
①平面上 ②相交 斜交 ③平行
垂直
2、长方体中与一条楞平行的平面有2个
垂直的平面有2个
长方体中与一个面平行的楞有4条
垂直的楞有4条
3、如何检验棱与平面垂直:
①三角尺法
②铅垂线法
③合页型折纸法
4、如何检验棱与平面平行:
①铅垂线法
②长方形纸片法
第五节 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
1、平面α⊥平面β 平面α∥平面β
平面β 平面α
平面α
平面β
2、如何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
①铅垂线法(当为水平面时)
②合页型折纸法
③三角尺法
3、如何检验平面与平面平行:
①铅垂线法(当为水平面时)
②长方形纸片法(放两次)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六年级上学期数学预习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