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2018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号识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应用 8 分
1、填空题。(6分)
⑴驼闻之曰:“甚善, 。”
⑵虽曰爱之, ;虽曰忧之, 。
⑶ ,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⑷《种树郭橐驼传》中最能准确概括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的句子是: , 。
2.选择题(2分)
下列关于诗人的并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应是与“曹植”)
A.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并称“元白”。
B.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并称“高岑”。
C.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同在苏轼门下学习,并称“苏门四学士”。
D.建安七子中,王粲与曹丕并称“曹王”。
二 阅读 52分
(--)阅读下文。完成3—— 7题. (12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北欧城市建筑从内到外呈现出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性。
4.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2分)
以此证明北欧文化受欧洲文化中心的重大文化思潮影响甚微,(1分)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的历史文化优势。(1分)
5.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 “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6.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甚至遭到破坏
(2)近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3)政治动荡时期,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
7.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①合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注重和工业时代审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相结合,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的一种自己文化的主体元素。②在保持本国审美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③开展全民美育教育,提高国民审美素质和文化水准。④鼓励知识界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补充: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草堂·诗魂
⑴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⑵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8、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2分)
运用比喻手法,草堂是了解杜甫及中唐历史的重要场所。用整句,突出杜甫草堂对其个人、文学史的重要意义。结构上,引出下文“草堂文化意义”。
9、依据第④段,简要概括“草堂在诉说什么”。(3分)
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②杜甫的苦寒人生
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矛盾冲突)
10、联系全文,文中多次写雨有什么作用?(3分)
首尾照应,渲染一种萧瑟迷蒙的气氛,引发思古之幽情,“自然风雨”与杜甫所处时代风雨一实一虚,相互映衬,深化内涵。
11、评析第⑥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3分)
多处引用杜甫本人诗句,“安…间”突出他经邦济世的情怀矢志不渝;多用感叹句“杜…月”、反问句“要…么”,抒发作者对杜甫命途不幸而胸怀天下的感慨、激愤;处于文末,浓厚抒情,对表情达意有积极升华的意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6分)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后世称 。(1分)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14、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3分)
作者远近结合(叠字、以声衬静),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米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升起一缕缕轻柔的炊烟。环境宁静质朴,韵味悠远。抒发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感。
(四)完成第15——20题。(16分)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15、《促织》是《 》中的名篇,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郭沫若评其为“ , 。”(2分)
16、解释加点词。(4分)
此物故非西产 居为奇货
会征促织 又劣弱不中于款
17、下列句子和“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句式一致的是(C )(2分)
A.此物故非西产 B.覆之以掌
C.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成然之”的“然”相同的一项是(B )(2分)
A.辄倾数家之产 B.成以其小,劣之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D.昂其直
19、翻译句子(4分)
①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②靡计不施,迄无济
20、简析第一段的作用。(2分)
在内容上,“宣德”间点明讲述的是前朝故事,借古讽今,勾勒当时社会的概貌,提供故事发生背景;结构上属于小说的起因部分,引出下文为成名悲剧的展开作铺垫。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7分)
杂说 罗隐
珪璧①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②,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③,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④之恶,不以为非。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
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一种玉器。 ②丝粟玷纇:丝粟,细小。 玷纇:瑕疵,缺点。 ③阜积甃盈:阜,山。 甍,井。 ④具体:全体。
第一段以“珪壁”比喻 ,以“瓦砾”比喻 。(2分)
有用者(高尚者) 无用者(低贱者)
22、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
A.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23、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1分)
(1)相同点:可以照物;对外物没有情感。
(2)不同点:水性也柔而婉,镜性刚而健;水随风而动改变所照物的映像,而镜子不会。
24、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2分)
(1)人们重视有用者(高尚者)的缺点,而不在乎无用者(低贱者)错误。
(2)刚健者(高尚者)能使人保持本性,而柔婉者(低贱者)却能改变人的本性。
三 写作 40分
小林同学最近很苦恼。他喜欢阅读手机和网络中的内容,平时只要有时间,他总是在不断 地刷屏,小林觉得自己的阅读挺有收获。但他的父母却很反对,说这是碎片化阅读,是浅阅读,作为学生,应该尽量拒绝碎片化阅读。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有怎样的思考?你更倾向于小林还是小林的父母?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学生优秀范文】
碎片阅读,不得实学
不容否认,碎片化阅读已成潮流,做个完全否认碎片化阅读的“卫道士”实在是螳臂当车。但是,我以为作为学生,应尽量拒绝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自有其好处。便利快捷,拓宽学生的眼界,使知识与信息铺天盖地的给予每个人……
但是对于学生,它弊远大于利。它使阅读变浅,它麻木思维,更可怕的是它传播错误知识。
首先,碎片化阅读泯灭了细节,使阅读成为浅阅读。白岩松在演讲中感叹:“名著的不朽与 伟大,在于细节。”诚然,若是单论情节,大部分名著情节极其简单。故许多公众号、自媒体大量发布所谓“名著一课说”、“30天读遍中外名著”等内容,其实仅仅讲了一些皮毛情节,去掉了最重要的细节。
举个例子,《围城》的情节极其简单,但若仅知情节,又有何益?真正有价值的,莫不是那些精绝的比喻、讽刺吗?若是碎片化阅读,又能真正理解领悟几许?
唯有抛开碎片化阅读,深入分析研究,方有实才。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东坡读《阿房宫赋》至五鼓仍不知疲倦。如此大儒皆深入研究阅读,我们学生又怎有脸面碎片化阅读呢?
其次,碎片化阅读会麻痹我们的思想。大部分的人爱碎片化阅读,只是爱那单纯的信息刺激带来的快感和自认为在学习的自我满足。习惯于这种简单的快感,其心理阈值必然降低,也必不能再忍受真正对自身有益的需求而深入思考的学习了。
《美丽新世界》中就有一句令人细思极恐的话:“所谓更加快乐,不过是欲望满足的间隙更短;欲望满足更易而已。”因此,书中的人大量追求简单快速的刺激,最终每个人都精神和心灵重度麻木。
对比所谓“碎片化阅读”,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更可怕的,是信息可能有误导和错误。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网络,没有严格的检查,造成有的信息有误导性。但在我们学生这样没有社会经验的群体中,也易造成极大的恶性影响。
综上,碎片化阅读对学生群体而言,弊远大于利。不仅不会有过多益处,反而会造成阅读变浅,精神麻痹,更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远离碎片化阅读吧。
我们应接受“碎片化阅读”
小林同学最近很苦恼,他喜欢阅读手机和网络中的内容并认为很有收获。而父母却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应该拒绝。随着时代的发展,“碎片化阅读”也正在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阅读方式。
但是我们是否应当接受“碎片化阅读”呢?我认为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下一篇: 2019年牛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Unit 11 My food project综合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