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学年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5 分)按要求填空。
(1) 鸟雀呼晴, 。(作者: 《苏幕遮》)
(2)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诗句,在柳永的《雨霖铃》中 意境与之相似的一句是“ , ”。
2.(14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 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 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 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 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
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 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 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 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
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 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 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细腻敏感的地球诗人最终达成了和 解:诗人表达了对伟大的技术文明的由衷赞叹,天外来客则承认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技术方法与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 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1) 第一段中所揭示的诗词本质是
(2) 分析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第五段以“归来”一词的统计为例,如何证明作者提出“对诗词的席上研究…其要 义在于选”的观点?
(4) 对全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相 思贾平凹
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 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
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 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 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 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 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
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
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 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 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
(1) 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
(2) “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4)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4.(7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倾怀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 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似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蛩:蝗虫、蟋蟀的别名。
(1) 从字数分类,这首词属于
A.单调 B.中调 C.长调 D.小令
(2) 以下与本词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踏莎行•郴州旅社》
C.《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D.《苏幕遮•燎沉香》
(3) 赏析结尾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5.(19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 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
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 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诇(xiòng):刺探。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除.中书舍人
②长兄光霁坐.累死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谋代输,缓其狱”中“输”解释为
A.罚役 B.缴纳 C.报效 D.传达
②“都御史周应秋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中“趣”解释为
A.意向 B.通“促”,督促 C.使人感到愉快 D.驱赶
(3) 把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4)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属于对“左光斗”进行侧面描写的一项是 。
A.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B.缇骑亦为雪涕
C.诸生争应之D.诛人家族尽破
2018-2019 学年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5 分)按要求填空。
(1)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作者: 周邦彦 《苏幕遮》)
(2)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诗句,在柳永的《雨霖铃》中 意境与之相似的一句是“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作家作品常识的考点。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
【解答】故答案为:
(1) 侵晓窥檐语,周邦彦(重点字:窥,檐)
(2) 梧桐更兼细雨(重点字:兼)
(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重点字:凝噎)
【点评】名篇名句默写题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 64 篇(初中 50 篇,高中 14 篇)古诗文范围内,考查的题型是填空题,主要考查的形式主要给上句写下句,或者给下句写上句。近三年来主要形式是情景式默写,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原文的背诵,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原文内容和内涵的理解。
2.(14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 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 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
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 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 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 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
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
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 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 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 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细腻敏感的地球诗人最终达成了和 解:诗人表达了对伟大的技术文明的由衷赞叹,天外来客则承认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技术方法与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 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1) 第一段中所揭示的诗词本质是 表达作者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
(2) 分析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第五段以“归来”一词的统计为例,如何证明作者提出“对诗词的席上研究…其要
义在于选”的观点?
(4) 对全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D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概括段落中心的能力。概括段落的中心类试题,要注意抓住文段的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和概括。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作用的分析的能力。句段作用题考查,做题时句不离段,段 不离篇,需要注意考虑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观点的理解的能力。证明文章观点的考察,其实质还是考察 学生们的内容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观点是什么意思,其次才能用事例去进行证明。
(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段落层意的划分的能力。对文章思路结构的考察,要做对这 题,必须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内容,并且明白段与段之间的关联。
【解答】(1)根据对第一段的理解和筛选,可以从如下内容进行概括: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 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考生可以从以上文本内容中进行对诗词本质的概括。
(2) 本题可以从内容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回答,例如从内容的作用来讲,是 说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运用大数据的现象,说明了大数据时代对当今的生活的丰富。从结构上的作用本段是承接上文和引起下文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数据时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探究。
(3)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文本的观点是: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 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卜算子•黄州 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4) 本文结构:①⑧是首尾两段说明大数据时代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②③④⑤大数据和传统的结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⑥⑦说的是文中的第二个问题。故答案选 D。
答案:
(1) 表达作者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
(2) 引出了下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引起了读者思考,承接了上文技术无法触及诗歌的 本质。
(3) 作者表达出苏轼被贬的这一事实,但是却没有归字。却很深刻的表达出真切与痛彻 心扉,以一种浸润式的细读品位之间才能获得。
(4)D
【点评】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相 思贾平凹
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 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 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
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
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 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 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 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 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 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 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 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
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
(1) 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
(2) “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4)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分析】略
【解答】1.划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鲜明的对照,爸凉辽 阔的环境凸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塞山寺里的钟声跨越万里,主人公的相思之苦。选挥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分析】修辞的考察,分析之前考虑清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对象是谁以及相似点是什么,在整体语境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以及表达效果。
2. 黄蛉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来展开。黄蛉是相思 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着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着妻儿对远方诗人的思念。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某个对象的作用,需要考虑放在全文之中有无特定作用,比如线索、强调、对比、照应。当然还要考虑对象上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以及情感。
3. 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叙述者和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人称的作用。本题考察的是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便于抒发情感。
4. 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 教育和激励作用。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杜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
【分析】:本题考察评析,其实也就是评论分析,在概括主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论。
【点评】略
4.(7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倾怀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 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似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蛩:蝗虫、蟋蟀的别名。
(1) 从字数分类,这首词属于 C
A.单调 B.中调 C.长调 D.小令
(2) 以下与本词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踏莎行•郴州旅社》
C.《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D.《苏幕遮•燎沉香》
(3) 赏析结尾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分析】(1)考查掌握有关词的知识,要掌握词的类别,结合词的字数具体分析。
(2) 考查词的风格,要广泛阅读积累,掌握作品内容、风格,结合排除法。
(3) 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
【解答】(1)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词属于长调。
(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和题目中的诗文风格一致。排除 ABD。
(3) 末尾两句“空目断、远峰凝碧”,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以景结情,遥望京华,杳不可见,但见远峰清苦,像是聚结着万千愁恨,“凝”字,不仅写出了碧色
之浓,且又反映了凝神远望的专注之情,“目断”与“立尽”都是加强语气,在这幅秋景
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怅惘之情不绝如缕。
答案:(1)C。
(2) C。
(3) 写出作者本能望见很远的地方,却被远处的山峰所隔断,表达了作者的怅惘、惋惜 之情。
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 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落第离京后所作,词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很出色,特别点秋景。这首词用曲折多变的笔法描绘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着词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构成一幅游子秋日行吟的连环画卷。
词的上片写景,点染出雨后夜泊的情状。起首两句描绘洲渚宿鸟,对偶工整,“落”字、“横”字形容鹜鸟飞下和雁字排列的状态,这是秋江暮色。“分明画出”形容黄昏江上雨后清冷景象,着意绘出“秋色”,但江上行客的愁思,已隐然言外。“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边作为背景引出行客。“小楫”即小舟是行客所乘,“夜泊”指停舟的时间, “苇村山驿”点出投宿之外乃荒村驿店。满面风霜尤如静湖石子,激起情感涟漪:山村夜,月明风紧,传来羌管悠悠,吹出无限幽怨,真乃闻笛生怨。词人这里以设问提起, 借笛声以抒旅怀。“离愁万绪”四字点题,揭出行客内心活动,接着以“蛩吟似织”烘托离愁。
词人这里借蟋蟀声托出怨情,触发起无限愁绪,由此引出下文。整个上片层层深入,
细致入微地勾画了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为忆”之句,触景而生情,抒写别后思念。“忆”字写思恋之情。以下再诉关山阻隔, 鱼雁难通,从而反映出内心的焦虑。“想绣阁”三句,为对方设想,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处。这里委婉曲折,设想奇警比女子自诉衷肠更为感人。“楚峡”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接着转笔归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而此时孤村独坐,惟有对月自伤。末尾两句, 以景结情,遥望京华,杳不可见,但见远峰清苦,像是聚结着万千愁恨,“目断”与“立尽”都是加强语气,这幅秋景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怅惘之情不绝如缕。
这首词上、下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感情起伏跌宕,把离情别苦渲染得淋漓尽致,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点评】高考对诗句的表达效果考查的角度有:阐明诗句含义,说明诗句在写景或是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5.(19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 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
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 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诇(xiòng):刺探。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除.中书舍人
②长兄光霁坐.累死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谋代输,缓其狱”中“输”解释为 B
A.罚役 B.缴纳 C.报效 D.传达
②“都御史周应秋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中“趣”解释为 B
A. 意向 B.通“促”,督促 C.使人感到愉快 D.驱赶
(3) 把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4)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属于对“左光斗”进行侧面描写的一项是 D 。A.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B. 缇骑亦为雪涕C.诸生争应之D.诛人家族尽破
【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 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3) 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4) 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要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采用排除 法。
【解答】(1)①授予,译:后来被授予中书舍人; ②因为,译: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
(2) ①缴纳,译: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②通“促”,督促,译: 都御史使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督促他们力办。
(3) 重点:已而,害怕;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冀下
法司,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
译: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或许能承认澄清真相。
(4)D.“诛人家族尽破”,原文“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都御史使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不属于对“左光斗”进行侧面描写。
答案:
(1) ①授予 ②因为
(2) ①B.②B。
(3) 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 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可以缓死,以后或许能承认澄清真相。
(4) D。
译文:
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罪, 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或许能承认澄清真相,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
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
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乐谱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共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使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等到魏忠贤对《三朝要典》中“移宫”一案定案时,要把杨涟、左光斗列为罪魁祸首,并商议要开馆辱尸。后来有人替他们辩解,才作罢。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福王时,追认谥号为“忠毅”。
【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题。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8学年宝山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 下一篇: 2018-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