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期初摸底测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20题
1.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材料反映了西周时除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外,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分别立庶子为下一等级的大宗,依次类推,形成了“大宗支配小宗、小宗服从于大宗”的宗法制的统治秩序,故选A。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分封制是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故选B。A、C、D三项的思想主张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察举制。材料中汉朝朝廷下诏提出,幽州、并州、凉州边界地区人口稀少、边役繁重、士人进仕途径狭窄,主张“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增加在上述地区举荐孝廉的比例,其目的在于笼络边远地区的百姓人心,故选D。A、B两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4.“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反映了作者主张探究万物、认识天理,达到融会贯通、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的境界,反映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故选C。A、B、D三项均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排除。
5.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C。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B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A.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材料中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表决出兵中国的情景,称英国“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体现了作者没有认识到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根本动因,即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选C。材料反映了英国对战争取决于“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即采取占卜、抓阄的方式,说明作者对英国政治体制、社情民意缺乏了解和认识,所描述场景与事实不同,故A、B、D三项错误。
7.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到1911年只占总收入的16%,而工商业税收持续增长,到1911年上升的69%,其他收入也在1911年接近农业的比重,可见该表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本质,故选C。A项尽管是事实,但仅为表象,B、D两项所反映的问题不全面,故排除。
8.“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材料反映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变法理论似乎……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说明康有为在披着传统经学的外衣下宣传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意图和特点,故选D。A、C两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康有为思想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统治思想,不可能铲除封建统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
9.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断发”的主张及政策前后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为宣传变法理论制造舆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提出“断发”的要求,为维护专制政体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满;武昌起义后迫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不得不承认“断发”的合法性。可见上述变化表明政治时局影响了习俗,故选D。维新派主张“断发”主要出于顺应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不能体现其革命色彩,故A项错误;B、C两项所述不能反映变化的主要问题,故排除。
10.《申报》刊登上海市抗敌后援会致江苏省政府的电文:“日来贵省沿京沪路密迩本市各县之居民,纷纷迁入我市,冀免战祸。惟是本市人口膨胀……则粮食亦必发生恐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卢沟桥事变爆发 B.南京沦陷 C.八一三事变爆发 D.九一八事变爆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上海抗敌后援会在致江苏省政府电文中,反映了江苏省大量居民为逃避战祸纷纷迁入上海,导致上海出现人口激增、粮食恐慌等问题。此现象应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相关,日本全面侵华,平津等华北局势紧张,造成江苏大量百姓迁入上海,故选A。南京沦陷在1937年底,是在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后,故B项错误;1937年日本为占领上海、威胁南京发动“八一三”事变,上海战局紧张,百姓不可能为躲避战乱而迁入上海,故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不会对华东地区的江苏、上海产生大震动,故D项错误。
11.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进程。材料反映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宣言,得到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和支持。此时处于战略决战前夕,1947年6月以来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态势明显转折,故选B。全面内战在1946年6月揭开了序幕,北平和平解放在1949年初,故A、D两项错误;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内战局势已然明朗,故C项错误。
12.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香港问题的解决及回归。材料反映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抛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谈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接受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不平等条约的条件,中国政府的态度反映了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的立场,故选D。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3.“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中该思想家在坚持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坚持理性的原则,反对真理的相对性而突出正确和公平的道德原则,提出教育的重要作用等,可见材料中的思想家是苏格拉底,其思想主张是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选B。A项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故排除;C、D两项分别反映了康德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故排除。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提出:“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这体现了英国民主进程的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渐进性 D.妥协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材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指出1689年《权利法案》只是确立了限制王权的一些原则,并未使英国成为民主国家,直至19世纪后期议会改革确立普选制才逐渐实现上述目标,可见此段话体现了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的特点,故选C。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
15.“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反映了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完全击败了输入的印度棉制品,之后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制品输出到地中海及世界其他地区且销售数量持续上升,同时英国使用世界各地的原棉量也出现了急剧增加。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领域机器的发明,故选A。18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进行提供前提而非其原因,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革新为其提供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1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材料“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集体农庄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反映了集体农庄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以上现象客观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C。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与材料“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信息不符,故B、D两项错误。
17.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
A.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B.北约集团成立加大武力干涉
C.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材料中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就遭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雇佣军武装干涉,企图推翻古巴社会主义政府,但最终被击溃。该事件是在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的背景下出现,故选D。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发生在1962年,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实力下降而实行战略收缩,故C项错误。
18.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C.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材料反映了英国对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采取了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及失业保险,将失业保险改为应纳税津贴,通过立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等措施。该政策的制定调整了福利国家的运行方式,故选C。A、B两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英国政府立法规定在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的同时,以减少雇主缴纳国民保险的数额作为补偿,故D项错误。
19.“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材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A.国家干预的加强 B.混合经济的完善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信息技术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反映了从1996年起美国经济出现连续近10年连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4%,长期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过膨胀率,实现了经济学家零通胀率的充分就业水平的梦想。材料体现了“新经济”创造的奇迹,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故选D。国家干预的政策一度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70年后“滞胀”局面到来使其发挥作用削弱,故A项错误;B、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0.“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下列作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世界文学成就。材料“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反映了作品的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寻找精神寄托的浪漫主义思想特征;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选A。B、C两项均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D项为现代主义作品,故排除。
二、综合题:共5题
21.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答案】(1)变化:士人参政。
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
根源:君主专制。
(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第(1)问,由材料“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概括得出汉武帝士人参政的新变化;根据材料“公卿朝士,名儒辈出……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结合汉武帝时期统治状况等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分析概括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
第(2)问,由材料“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概括归纳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相关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制约相权采取的措施。
第(3)问,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概括总结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的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君主专制的根源。
第(4)问,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官僚体制与皇权之间的双重关系,据此概括得出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与专制皇权的关系。
22.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工业基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3月,毛泽东就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发表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讲话,把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他指出……东北条件比全国较好,把敌人赶走了,土地改革完成了,已经转入到经济建设。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搞好东北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在前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帮助下全国范围内新建、改建了156个重点项目,其中有57项落户东北,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而奠定了东北重工业区的基础。
——郭永虎《毛泽东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材料二 传统体制下,政府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大企业的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很难以发展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三省错失了乡镇企业、轻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1985年,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已降到20%,黑龙江仍高达52%,产品又大都被低价调拨。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缺乏对市场的认识,不善于捕捉机遇,……老企业、矿城较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费用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支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所以,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长春座谈会上做出了“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重要指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邹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原因和主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北工业的困境和突破”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答案】(1)原因:国家重点扶持(或“一五计划”);东北条件较好;东北是全国工业基地;苏联援助。
作用:奠定了东北重工业区的基础(或带动全国工业化发展)。
(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及其目前的困境。
第(1)问,依据材料“毛泽东……发表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讲话,把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东北条件比全国较好……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搞好东北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在前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帮助”概括归纳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的原因;根据对材料“全国范围内新建、改建了156个重点项目,其中有57项落户东北,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而奠定了东北重工业区的基础”的理解,结合“一五”计划的成就等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作用。
第(2)问,依据材料“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很难以发展起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三省错失了乡镇企业、轻工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缺乏对市场的认识,不善于捕捉机遇”、“老企业、矿城较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费用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支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分析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严重困境;依据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东北工业复兴的必由之路及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困境的论点,针对每一个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1)背景:反封建专制斗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价值: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思想:强调道德和法律;追求平等。
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
(3)体现:制定宪法;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权利。
关系:契约精神有利于促进了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又推动契约精神发扬光大。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契约思想产生、作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第(1)问,依据材料“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概括总结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依据对材料“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的理解概括总结社会契约思想的价值。
第(2)问,由材料“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概括得出社会契约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启蒙运动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此思想对当时法国所起的作用。
第(3)问,依据材料“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概括归纳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具体体现;综合三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契约精神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而当代社会进步又使契约精神又有新的表现形式,据此概括总结契约精神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
——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1)原因: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
(2)角色: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
(3)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日本工业化的道路。
第(1)问,依据材料“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概括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第(2)问,由材料 “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概括得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根据对材料“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理解,分析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独特性表现。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的信息,认识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政府的作用及其军国主义特征,据此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辩证分析日本工业化独特道路的历史作用。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 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结合所学,指出“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为此,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表现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答案】(1)原因:满汉民族矛盾;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依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教训:与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妥协;革命党自身组织涣散。
探索: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或联俄联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3)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或与时俱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1)问,依据材料“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概括说明孙中山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依据对材料“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的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概括列举“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第(2)问,依据材料“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概括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依据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孙中山后期的革命活动,概括说明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时期所进行的革命探索。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孙中山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作的革命探索、不懈的努力和新的飞跃,据此概括总结从中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届南京市高三综合复习数学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 2019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含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