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上海市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

①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③内容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2.宗法制

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②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③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子)

④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统一天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与三公九卿制(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

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汉武帝频繁换相、设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对抗外朝(执行机构)

汉初:郡县国(王国、侯国)并行。

东汉:州郡县

汉武帝设刺史、司隶校尉控制地方。

汉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创三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相权 一分为三,门下省设三省共同议政场所——政事堂,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体现主权在

州县;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正相为同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州县

中书省(行政,直辖腹里)、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藏族地区宗教事务)、御史台(监察)

路府州县。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被后世沿用)

2、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选举”)制度的变化及其选才标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等级→汉武帝察举制-品德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出身门第→隋唐科举制-才学。

3、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如秦朝设御史大夫、郡御史,汉武帝设刺史,唐设御史台,宋设通判提点刑狱司,元设御史台、监察御史等。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①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权不断加强。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帝

②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③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强的侵略

战争名称

时  间

发动国家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马关条约》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厦、福、宁、上(位于福建有两处:厦门、福州)

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

台湾及岛屿

2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

设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

赔、划、禁、拆、驻(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军民的反抗

1)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②失败原因: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③结果: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反帝运动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口号:“扶清灭洋”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④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⑤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侵华日军的罪行

罪行

表 现

发动侵略战争

①“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②“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③“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④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①屠杀中国百姓: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②蹂躏妇女:慰安妇等问题③践踏国际法:细菌战和化学战

实行殖民统治

①政治上,实行所谓的“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②经济上,进行经济掠夺③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2、局部抗战(1931-1937年) ——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发表关于九一八事变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与中共→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

3)国民党爱国将士→①国民党十九路军上海抗战(蔡廷锴、蒋光鼐)②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宋哲元)

③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4)工商学各界→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③学生:一二九运动

5)国民政府→从不抵抗到态度逐渐改变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瓦窑堡会议:1935、12,刚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转折点)

③红军改编: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把在东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④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①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7、8—1937、12,上海及周围地区)

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3)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①洛川会议:1937、8,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展游击战争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延安)

④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4、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为新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过程

①兴起: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③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④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统归圣库

     ③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2)评价:

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实行过

3、《资政新篇》

1)人物:洪仁玕

2)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评价:①先进性: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有真正实行过

4.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5.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成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历史功绩: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直接的结果)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最伟大的功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

 

(三)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

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

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

5、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①经济条件: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②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思想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组织条件: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2、成立:中共 “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

 

(四)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大革命的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主要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

  4、失败:①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

②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动政变(失败标志)

  5、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1927、8、1,江西南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了。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①根本: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

直接: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1,贵州遵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结束:①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

          ②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四、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统治的瓦解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中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4)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②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9,北平

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

③内容:A、确立首都、国旗、国歌、国名。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地位:暂行人大职权

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1. 规定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规定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继续存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改变)

    ③新的阶段: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二)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文革”发生

    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领导人对中国国情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①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冤案”

    ④总之,文革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3、文革的深刻教训:

    ①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②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③必须深入持久的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了解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新道路、新时期、新时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内 容

初步构想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修订宪法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加快步伐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形成体系

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四)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过程 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回归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

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3)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逆流:台独势力的猖獗(阻碍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4)对策:①和平统一方式,“一国两制”;②不承诺放弃武力。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①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

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

2)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求同存异”方针提出

①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②内容:“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二)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图片)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成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三) 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要求

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②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中日邦交正常化(最敏感问题:历史问题)

①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

②实现:1972、9,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建交,使中国在七十年代迎来了又一次建交高潮,从当初的一边倒到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四)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外交政策的成就: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表现

2000年9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活动

意义

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基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外交

表现

①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③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意义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

2、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

3、希腊的公民: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二)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雅典的三场民主改革

改革

背景

内 容

特点、影响

奠基:

梭伦改革

(前6世纪初)

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

①特点:不迁就贵族不偏袒平民的中立政策

②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确立:

克利斯提尼改革 (前6世纪末)

 

①组成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并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②由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③制定“陶片放逐法”

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黄金时代:

伯里克利改革

(前5世纪中期)

希波战争的胜利,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④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⑤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伯里克利执政时代被称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进步:率先建立较健全的民主制度;促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基(国家政治原则、权力组织形式、决策方式、公职选举、任期、比例代表、议会、陪审……)

2)局限: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外邦人)的民主。(方式)原始直接民主,只适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轮流坐庄、轮番而治)易致权力滥用。

 

(三)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形式上:习惯法→成文法

标志:《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

评价:罗马成文法开始,使有法可依;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保留某些习惯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法规。

2、适用范围上:公民法→万民法

 

公民法

万民法

时期

罗马建城-共和国前期

共和国中期-帝国时期

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自由民)

内容

重公法,轻私法

重私法

作用

①提高平民地位。②调动公民积极性

①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推动了罗马社会发展。②调节了人际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

关系

后者继承发展了前者(不触动前者体系,借鉴外邦人法规)

3、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①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②局限: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4、罗马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启示:1)依法治国,有法可依、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与时俱进,不断完善。(3)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岳父被赶走,女儿、女婿被迎来)

2、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

特点: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没有实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多数

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1787年宪法内容:①确立了联邦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三权分立

权力结构:①总统:最高的行政权、最高军事指挥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②国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2、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           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经济基础

私有制

国家性质

资产阶级专政

政党制度

两党制

议会制度

两院制

国家元首是谁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首脑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

 

(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内容:①总统权力极大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③国歌、国庆日。“政府的共和国形式”写入宪法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后确立)

内容:①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②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组成。

3、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   ②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③影响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4、比较

区别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民主共和制

法国共和制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世袭)

总统(选举)

总统(选举)

皇帝(世袭)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及内阁(对议会负责)

宰相(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

议会下院

参众两院

参众两院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服从皇帝)

司法权

议会上院

最高法院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宪法的作用

①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巩固了国家的统治。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①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弊端暴露: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理论来源

①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  ②德国古典哲学 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2.诞生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因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巴黎公社(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经验教训:①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②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

③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④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背景:(1)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矛盾尖锐  

2) 一战催化  

3)主观: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列宁主义的诞生

2、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四月提纲指方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平夺权;

七月事件抛幻想: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决定武装夺权;

十月革命现曙光:攻打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3、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另一条工业化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①雅尔塔体制形成   ②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③美苏实力均衡:

2)形成过程:

 

美国等的“冷战”政策措施(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苏联等的应对措施

序幕

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

 

政治

1947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1947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马歇尔计划(实质:控制西欧)

1949经互会

军事

1949北约(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1955华约——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中的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 1953):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1961—1973):美国的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①避免世界大战爆发②推动世界整体发展③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局势紧张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联合(1951煤钢共同体,1958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欧共体成立)

2)日本迅速崛起

3)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提高  

4)发展中国国家不结盟运动1961(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

①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导向;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性质的变化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并存。(注意: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并未形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消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世界仍不安宁。 

3、总结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西欧、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生物复习提纲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