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学年高中数学专项讲解之圆锥曲线常用8种解法、7种常规题型与性质

圆锥曲线八种解题方法、七种常规题型和性质

总论:常用的八种方法

1、定义法

2、韦达定理法

3、设而不求点差法

4、弦长公式法

5、数形结合法

6、参数法(点参数、K参数、角参数)

7、代入法中的顺序

8、充分利用曲线系方程法

七种常规题型

1)中点弦问题

   2)焦点三角形问题

3)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

   4圆锥曲线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

5求曲线的方程问题

1.曲线的形状已知--------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2.曲线的形状未知-----求轨迹方程

6 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

   7)两线段垂直问题

   

 

 

 

 

 

 

 

 

 

 

 

 

 

 

常用的八种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1+r2=2a。第二定义中,r1=ed1   r2=ed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当r1>r2时,注意r2的最小值为c-a:第二定义中,r1=ed1r2=ed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设而不求法

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1,y1),B(x2,y2),AB中点为M(x0,y0),将点AB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与直线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其中K是直线AB的斜率)

    2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其中K是直线AB的斜率)

3y2=2pxp>0)与直线l相交于AB设弦AB中点为M(x0,y0),则有2y0k=2p,y0k=p. (其中K是直线AB的斜率)

4、弦长公式法

弦长公式:一般地,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AB长的方法是:把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中,得到型如的方程,方程的两根设为,判别式为△,则,若直接用结论,能减少配方、开方等运算过程。

5、数形结合法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的一种统一,常要将代数的运算推理与几何的论证说明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在解题时要充分利用代数运算的严密性与几何论证的直观性,尤其是将某些代数式子利用其结构特征,想象为某些图形的几何意义而构图,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代数性质。

     2x+y”,令2x+y=b,则b表示斜率为-2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如x2+y2,,则d表示点P(x,y)到原点的距离;又如“”,令=k,则k表示点P(x、y)与点A(-2,3)这两点连线的斜率……

6、参数法

1)点参数利用点在某曲线上设点(常设“主动点”),以此点为参数,依次求出其他相关量,再列式求解。如x轴上一动点P,常设P(t,0);直线x-2y+1=0上一动点P。除设P(x1,y1)外,也可直接设P(2y1-1,y1

2)斜率为参数

    当直线过某一定点P(x0,y0)时,常设此直线为y-y0=k(x-x0),即以k为参数,再按命题要求依次列式求解等。

3)角参数

当研究有关转动的问题时,常设某一个角为参数,尤其是圆与椭圆上的动点问题。

7、代入法中的顺序

这里所讲的“代入法”,主要是指条件的不同顺序的代入方法,如对于命题:“已知条件P1,P2求(或求证)目标Q”,方法1是将条件P1代入条件P2,方法2可将条件P2代入条件P1,方法3可将目标Q以待定的形式进行假设,代入P1,P2,这就是待定法。不同的代入方法常会影响解题的难易程度,因此要学会分析,选择简易的代入法。

八、充分利用曲线系方程法

 

一、定义法【典型例题】

1(1)抛物线C:y2=4x上一点P到点A(3,4)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 y2=4x上一点Q到点B(4,1)与到焦点F的距离和最小,则点Q的坐标为             

分析:1A在抛物线外,如图,连PF,则,因而易发现,当APF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2B在抛物线内,如图,作QRl交于R,则当BQR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解:(1)(2

PF,当APF三点共线时,最小,此时AF的方程为  y=2(x-1),代入y2=4xP(2,2),(注:另一交点为(),它为直线AF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舍去)

2)(

QQRl交于R,当BQR三点共线时,最小,此时Q点的纵坐标为1,代入y2=4xx=Q()

点评:这是利用定义将“点点距离”与“点线距离”互相转化的一个典型例题,请仔细体会。

2F是椭圆的右焦点,A(1,1)为椭圆内一定点,P为椭圆上一动点。

1的最小值为                

2的最小值为                

分析:PF为椭圆的一个焦半径,常需将另一焦半径或准线作出来考虑问题。

解:(14- 

    设另一焦点为,则(-1,0)A,P

    

PA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 取得最小值为4-

2)作出右准线l,作PHl交于H,因a2=4b2=3c2=1a=2c=1e=

APH三点共线时,其和最小,最小值为

3动圆M与圆C1:(x+1)2+y2=36内切,与圆C2:(x-1)2+y2=4外切,求圆心M的轨迹方程。

分析:作图时,要注意相切时的“图形特征”:两个圆心与切点这三点共线(如图中的AMC共线,BDM共线)。列式的主要途径是动圆的“半径等于半径”(如图中的)。

解:如图,

   *

∴点M的轨迹为椭圆,2a=8a=4c=1b2=15轨迹方程为

点评:得到方程(*)后,应直接利用椭圆的定义写出方程,而无需再用距离公式列式求解,即列出,再移项,平方,…相当于将椭圆标准方程推导了一遍,较繁琐!

4ABC中,B(-5,0),C(5,0),sinC-sinB=sinA,求点A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于sinAsinBsinC的关系为一次齐次式,两边乘以2RR为外接圆半径),可转化为边长的关系。

解:sinC-sinB=sinA   2RsinC-2RsinB=·2RsinA

    *

∴点A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去掉顶点)

2a=62c=10

a=3c=5b=4

所求轨迹方程为 x>3

点评:要注意利用定义直接解题,这里由(*)式直接用定义说明了轨迹(双曲线右支)

5定长为3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y=x2上移动,AB中点为M,求点Mx轴的最短距离。

分析:1)可直接利用抛物线设点,如设A(x1,x12)B(x2X22),又设AB中点为M(x0y0)用弦长公式及中点公式得出y0关于x0的函数表达式,再用函数思想求出最短距离。

2Mx轴的距离是一种“点线距离”,可先考虑M到准线的距离,想到用定义法。

解法一:A(x1x12)B(x2x22)AB中点M(x0y0)

①得(x1-x2)2[1+(x1+x2)2]=9

[(x1+x2)2-4x1x2]·[1+(x1+x2)2]=9  

②、③得2x1x2=(2x0)2-2y0=4x02-2y0

代入④得 [(2x0)2-(8x02-4y0)]·[1+(2x0)2]=9

    ≥  

4x02+1=3  时,此时

法二:如图,

AB经过焦点F时取得最小值。

Mx轴的最短距离为

点评: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组,利用整体消元思想消x1x2,从而形成y0关于x0的函数,这是一种“设而不求”的方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巧妙地将中点Mx轴的距离转化为它到准线的距离,再利用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AB到准线的距离和,结合定义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角形“压扁”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属性,简捷地求解出结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点,即没有验证AB是否能经过焦点F,而且点M的坐标也不能直接得出。

二、韦达定理法【典型例题】

6已知椭圆过其左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椭圆及准线从左到右依次交于ABCD、设f(m)=,1)求f(m),2)求f(m)的最值。

分析:此题初看很复杂,对f(m)的结构不知如何运算,因AB来源于“不同系统”,A在准线上,B在椭圆上,同样C在椭圆上,D在准线上,可见直接求解较繁,将这些线段“投影”到x轴上,立即可得防

      

      

此时问题已明朗化,只需用韦达定理即可。

解:1)椭圆中,a2=mb2=m-1c2=1,左焦点F1(-1,0)

BC:y=x+1,代入椭圆方程即(m-1)x2+my2-m(m-1)=0

(m-1)x2+m(x+1)2-m2+m=0

(2m-1)x2+2mx+2m-m2=0

B(x1,y1),C(x2,y2),x1+x2=-

2

∴当m=5时,

  m=2时,

点评:此题因最终需求,而BC斜率已知为1,故可也用“点差法”设BC中点为M(x0,y0),通过将BC坐标代入作差,得,将y0=x0+1k=1代入得,可见

当然,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的认识,通过线段在x轴的“投影”发现是解此题的要点。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学年高中数学专项讲解之圆锥曲线常用的二级结论 下一篇: 【真题】office真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