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十五:实用类文本必背知识及解题技巧
清单一 传记常识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写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2.传记的主要特点
(1)真实性。写传记首先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不夸大或缩小及生搬硬套;其次感情要真,要求作者真诚、坦率,不受拘束。当然,文学性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允许其中有虚构的成分,不过,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2)概括性。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要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也就是要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3)通俗性。就是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文学色彩。
3.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了解这些要求和原则,对我们阅读传记是非常有帮助的。
(1)传记要求“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真实是传记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根本标志,是传记人物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它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2)传记要有“魂”。这“魂”就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内心情感。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它都要表现出一种思想倾向,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或者给人们一定的启发。为此,传记作者占有大量材料,科学地研究分析材料,认真地处理与组织材料,是十分重要的。给传记以明确的主题,其材料才能有用,其作品才能有灵魂。如果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场,而无一条主线来贯穿,那就不可能成为传记佳作。
(3)传记要出“彩”。传记要真实,但并不等于一定要干巴巴地记述,更不等于史料的机械罗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记也要讲文采。从材料选择、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到表现手法、语言运用,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有时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不妨使用一些文学笔法。当然,这种文学笔法一定要适度,绝不可喧宾夺主,妨害真实。在这一点上,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典范。
清单二 新闻常识
1.新闻的定义和分类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结构形式
(1)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一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新闻标题应力求简练生动,贴切传神,具体明了,突出新闻要素。
(2)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外,其余要素均应具有。好的导语要求:①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②与报道的主题相一致,糅进包含主题的东西,反映出消息的核心和精华;③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
(3)主体。新闻的主体部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在事件的顺叙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①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取材,避免横生枝节;②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导语中的内容;③叙述要生动,行文要有波澜,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4)背景。背景即与主体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及新闻产生的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
(5)结语。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形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3.新闻的主要特点
(1)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
(2)新鲜性。报道内容一般是新人新事,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3)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4)公开性。新闻是面对大众的,选择新闻应以社会需要为取舍标准。
清单三 调查报告常识
1.调查报告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2)分类。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来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比较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在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注意,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结尾可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清单四 科普文章常识
1.科普文章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
(2)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语言简洁、平实,通俗易懂;②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阐述科学道理。
2.科普文章的特点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2)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3)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的效果。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4)艺术性。
艺术性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5)知识性。
任何科普文章都以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高考主要着眼于前一类。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6 文学类文本必背知识及解题技巧 下一篇: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4 论述类文本必背知识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