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过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讲解】

一、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思想界死气沉沉,传统的儒家思想无法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2)思想基础:士大夫(龚自珍等)的“经世致用思想

3)民族危机、封建危机加深(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失败)

4)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

2、时间:鸦片战争后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工艺技术

4、代表:林则徐、魏源等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也是最早萌发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人。向西方学习的措施:翻译外文;编制《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5、活动:编译书籍;提出仿制战舰

6、评价: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但未付诸实践

2)但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二、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洋务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顽固派:(代表:倭仁)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无论洋务派还是顽固派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都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

4、代表:1)中央——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5、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晚清的清末“新政);“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是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要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如何评价: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由于没有改变专制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6、实践:创办近代工业(军工、民用)、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1)近代工业:①前期:口号——“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②后期:口号——“求富创办民用工业(辅助军工)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2)近代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3)近代教育:①新式学堂、留学;②翻译、军事、科技人才

 

7、结果:甲午战败,标志失败,说明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

8、失败原因:1)只学科技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2)列强不支持;

3)顽固派阻挠;

4)力量有限又分散。

9、评价:

1)积极方面:引技术,培人才;激民资,抵洋商,瓦自然

2)消极方面:没富强,失败(标志:甲午战争战败)

10、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器物——制度——思想)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一)早期维新派

1、背景: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2)内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3、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冯桂芬等

4、思想:

1)经济——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2)政治——主张变革,提倡君主立宪制度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5、评价:

1)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实现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2)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没有付诸于实践

 

(二)康、梁的维新派

1、背景: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2)内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2、时间:19世纪末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4、维新思想传播: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北京京师大学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把儒家的今文经学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他的思想被成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只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伸民权“设议院“批专制“广民智结合起来。

严复:借《天演论》对君主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主论的基础;

系统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第一人。

谭嗣同:《仁学》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国万事(时)新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④性质: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有为为何“跪着造反”?

①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为宣传变法主张,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改制变法的祖师爷,其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康有为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在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5、实践:戊戌变法

6、评价:

1)爱国运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

2)改良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

3)启蒙运动: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7、结局: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1、产生背景: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进一步加深

2)内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2、产生时间:19世纪20世纪

3、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章炳麟等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5、政治主张: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实践活动:辛亥革命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7、结局: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状况依然如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仍然行不通。

(器物——制度——思想)

 

五、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1、产生背景:1)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列强加紧侵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方面: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历史方面:封建思想从来没有遭到彻底批判(维学派、革命派)

5)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矛头所向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即“民主,指的是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即“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原因: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要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含义: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让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让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发表。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的道德。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狂人日记》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7、性质:1)前期——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8、评价

1)积极:

①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弘扬民主科学思想,推动自然科学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③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

①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

②其次,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其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③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角度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结果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

全盘否定传统儒家伦理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具有妥协性;

③与康有为等人的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目的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④与陈独秀等人的经历有关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和道德上的障碍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过程

1)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

2)成为主流思潮:五四运动后

2、宣传措施

1)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利用讲坛: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

3)通过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论战的实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成立组织:1920年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性

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3)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5)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4、中国共产党诞生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2)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器物——制度——思想

 

七、马克思主义诞生

1、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深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25年英国首次出现经济危机)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标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人类早期的优秀思想成果

(三大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组织基础:共产主义者同盟

5)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和努力

2、组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3、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4、内容:

1)首次较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断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1)第一国际

2)巴黎公社

3)第二国际

 

中国各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轨迹)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地主阶级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民主与科学)

 

3、工人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八、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派主要力量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特点

1、各有侧重点

1)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

2)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方案。

3)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

 

2、各自的实践方式和结果

1)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但君主立宪制问题在变法诏令中并未涉及,且由于未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2)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方案也未能真正实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3)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九、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比较

1、共同点

1)都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书籍。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写有《新学伪经考》、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等文章为维新思想宣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中,李大钊先后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2)组建宣传的团体。在维新思想宣传中,维新派先后组织了强学会、保国会进行理论宣传和政治上的活动,为维新变法运动扩大声势;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3)同反对势力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了激烈论战,这实际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胡适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持反对意见,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淡些“主义》,实际上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的挑战,结果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4)都与政治运动相结合。在维新思想的宣传中,康有为等人进行“公车上书,把政治思想的宣传变为社会运动的实践,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马克思主义在传播的过程中,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

2、不同点

1)维新派在宣传的过程中利用传统儒学的权威,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号,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预示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并且维新思想的宣传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2)马克思主义在宣传过程中,明确提出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就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也以其革命性、科学性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十、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

1、近代政治思想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演变的,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因而近代前期政治思想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近代前期政治思想参与的阶层广泛、内容多样。由于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思想。

3、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思想是在西学的影响下发展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迫切愿望。

4、随着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近代思想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前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来逐步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等。其基本的历史轨迹是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每一步探索既吸收了前面思想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新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体现出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5、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近代每一次政治思想的兴起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影响深远。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下一篇: 2019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