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5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共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轩xiè) 楼玉宇   然(mò)   不可思

B.zǐ)  叱风云  (piē)   坦荡如  

C.穿zuò) 自出   jū)   余音绕

D.叹(kuì) 钟灵   xiá)  抑扬顿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去江汉路”,曾是武汉人的____邀约, 外地人____的武汉体验。多少人在这里,看____的时尚,买最佳的商品,过最看重的纪念日,留____的生活烙印。
A.最潮  最炫  最新  最深  B.最新  最深    最潮  最炫

C.最炫  最深  最潮  最新  D.最新  最炫    最重    最潮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和意大利签订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合作文件,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

B.桥梁是武汉一大特色,吸引众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观赏,是最重要的旅游项目之一。

C.习主席的访问是一次加深东西方关系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开拓之旅,留下了美好回忆,收获了丰硕成果。

D.汉口商业极为发达,老字号商铺远近闻名,往来游客川流不息。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B.习近平主席在6天时间里到访罗马、巴勒莫、摩纳哥、尼斯、巴黎5座城市,密集出席40余场活动,同欧洲领导人共叙友好交往佳话,共谱全面合作新篇,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C.意大利、法国是大国,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摩纳哥虽然不大,却是对华最友好的欧洲国家之一。

D.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大师如何诞生

陈平原

“大师”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很模糊,不好统一界定。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与“六亿神州尽舜尧”之间,我倾向于阅读、阐释、追摹那些离我们比较近的“相对的大师”。

我相信,真正的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个人潜能如才思敏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等,并非本文讨论的对象;我想追问的是,在众所周知的“天赋才情”以及“废寝忘食”外,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大师”的诞生。  

翻阅人类文明史,时常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的时代天才或曰大师成批出现,竞相争奇斗艳,让你应接不暇;有的时代则平静、平淡、平庸得让后世的阅读者昏昏欲睡,所谓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都不过尔尔。

几年前,我写过《“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其中提及:“阅读北大校史资料时,我感触最深的是:同一个中国文学门(系),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1916、1917、1918级),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为什么?依我的观察,各大学各院系大都如此。当初的‘同学少年多好事’,以及日后的追怀与阐释,成为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昔日的口号或学说,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那种追求真理的气势,以及青春激情与理想主义,永远值得你我追慕。”

四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庆典,需要梳理一下系史,当时我就感叹这三届“人才辈出”。事后仔细想想,认可老话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不管从政还是治学,那都是一个“关键时刻”。思想潮流、历史机遇、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都直接指向了政治舞台的更换以及学术范式的革新。身处此临界点,改革障碍小,社会期待高,发展空间大,实在是再幸运不过的了。一代新人,就这么携着风雨雷电“闪亮”登场了。

读黄宗羲《思旧录》与钱穆的《师友杂忆》,你会感叹师友之间在精神上及学问上的相互支持,对于学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约十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谈论如何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讲题是《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凡开疆辟土者,因精力与寿命所限,只能着力于“发凡起例”,已经完成的部分,大都只是“半成品”。这个时候,有无得力且才华横溢的弟子接棒,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不是所有“大师”都能在生前得到社会承认并获得表彰的。人类历史上,多的是被埋没的天才、被误解的先知以及被怠慢的大师;1935年,鲁迅为叶紫的短篇小说集《丰收》作序,称:“《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伟大的作品不为时人所接纳,一是因为社会生活变迁,一是因为批评框架转换。之所以突出“漫天塞地”的“留学生”不懂《儒林外史》,就因为后者喜欢套用西人的“文学概论”。而借助西人的文学眼光,可以欣赏《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但很难理解文人味很浓、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儒林外史》。

世人之谈论“大师”,是在表彰那些“被认可”的人物。知音难求,彩云易散,倘若你的学问得等五十年乃至两百年后才被发现与尊崇,那么,当下的你,听不到任何掌声,是非常寂寞的。学者与社会的互动,不是越密切越好;做大学问的,往往不太为当下的一般民众所理解。既能准确预见未来,又能拿捏好分寸,让自家功名得以在当世兑现,是一种本事。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学章学诚,“未有不孤行其意,虽使同侪争之而不疑,举世非之而不顾”。 有删改)

5.阅读段,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为什么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成批的天才出现

B.同学少年多好事

C.身处时代临界点

D.有大批的追慕者

6.下列与作者观点表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

B.“高徒”使“名师”的学术思路得以拓展,学术精神得以延续,学术业绩得以发扬光大。C.作品是否“伟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代风气、理论框架以及读者趣味。

D.学者若要自己的功名当世兑现,就得预见未来,拿捏好分寸,且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师诞生的主要原因

A.时势造英雄。

B.高徒出大师。

C.为时人所接纳。

D.耐得住寂寞。

 

  1.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

    【注释】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公仲:公仲,名侈。昭应:楚国将领。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氏于兵          :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        听:听从

    C.必劝楚王兵守雍氏  益:增加           

    D.楚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对周君承诺:不仅能避免韩国在周的征兵征粮,而且还能帮周君得到高都。

    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一开始未被楚王采纳,是因为楚国处境困窘。

    C.苏代认为如果楚国知道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楚国定会下定决心攻克雍氏。

    D.公仲觉得把高都给西周,西周与韩修好,使秦与西周断交,这确实对韩国有利。

     

    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1.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好的人生,不着急

    朱德庸

    ⑴我喜欢走路。我的工作室刚好面对台北很漂亮的那条敦化南路。人车寂静的平常夜晚,我常和妻子沿着林荫道慢慢散步到路的尽头,再坐下来喝杯咖啡,谈谈世界又发生了哪些特别的事。

    ⑵这样的散步习惯有十几年了,陪伴我们一年四季不断走着的是一直在长大的儿子,还有那些树。一开始是整段路的栾树,春夏树顶开着苔绿小花,初秋树梢转成赭红,等冬末就会突然落叶满地、只剩无数黑色枝桠指向天空。接下来是高大美丽的樟树群,整年浓绿。再经过几排叶片棕黄、像挂满一串串闪烁的心的菩提树,后面就是紧挨着几幢玻璃帷幕大楼的垂须榕树了。

    ⑶这么多年了,亚热带的阳光总是透过我们熟悉的这些树的叶片轻轻洒在我们身上,我也总是讶异地看到,这几个不同的树种在同样一种气候下,会展现出截然相反的季节面貌:有些树反复开花、结籽、抽芽、凋萎,有些树春夏秋冬,常绿不改。

    ⑷不同的植物生长在同一种气候里,都会顺着天性有这么多自然发展;那么,不同的人们生长在同一个时代里,不是更应该顺着个性有更多自我面貌?我看到的这个世界却不是如此。

    ⑸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情绪变得很多,感觉变得很少;心思变得很复杂,行为变得很单一;脑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使用区域变得越来越小。更严重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相似,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雷同了。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强迫自己长成同一个样子那么荒谬;我们为了适应同一种时代氛围,强迫自己失去了自己。

    ⑹如果,大家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从我自己说起。

    ⑺小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没问题,只有我有问题。长大后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问题。当然,我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是随着年龄增加又有了新的问题。

    ⑻小时候的自闭给了我不愉快的童年,在团体中我总是那个被排挤孤立的人;长大后,自闭反而让我和别人保持距离,成为一个漫画家和一个人性的旁观者,能更清楚地看到别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  

    ⑼“问题”那么多,似乎有点儿令人沮丧。但我必须承认,我就是在小时候和长大后的问题中度过目前为止的人生的。而且世界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在各种问题中度过他的一生,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⑽小时候的问题,往往随着你的天赋而来。然而,上天对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另一扇窗,我认为这正是自然界长久以来的生存法则。就像《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生命会找到他自己的出路。”童年的自闭让我只能待在图像世界里,用画笔和外界单向沟通,却也让我能坚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⑾长大后的问题,对人才真正严重。因为那是后天造成的,它原本就不是你体内的一部分,不会为你开启任何一扇窗或一道门。而我觉得,现代人最需要学会处理的,就是长大后的各种心理和情绪问题。

    ⑿这个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商业稀释而单一化了。市场的不断扩张、商品的不停量产,打破了人的原有节奏和简单需求的,激发的不仅是更美好的未来,还有更贪婪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像膨胀的气球,而精神世界却停滞在从前。

    ⒀是的,这是一个强化成功,却忽视了保有自我的世界。这个时代,给我们大家开了一个巨大的心灵玩笑: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而我们的人生幸福感却并未与日俱增,甚至内心越来越烦躁。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

    ⒁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却丧失了我们的生活,还有生长的本质。

    ⒂前年底,我得了一个“新世纪10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作家”的奖项,请友人代领时念了一段得奖感言:“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在跑的时代,但是我坚持用自己的步调慢慢走,因为我觉得大家其实都太快了——就是因为我还在慢慢走,所以今天来不及到这里领奖。”

                                                 (有删改)

    12.阅读第段,作者写植物的生长特点,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的愿望?(6分)

    13.阅读段,概括说明作者如何看待“小时候的问题”。(6分)

    14.长大后,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心理和情绪问题?请结合第段的内容概括作答。(6分)

    15.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以及生长的本质?请结合全文的内容作答。(4分)

     

  1. 12分)

    根据要求完成1617题。

    人的成长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或长或短的分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如何向友人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别情的表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6.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古诗词中有诸多借物或借景来表现别情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古诗词中往往通过借助哪些物或景来表现与友人的别情。(请至少写出3个)(6分)

    17.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多同学开始向老师和同学写离别赠言,以下是两位同学写的临别赠言:

    给老师: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老师,您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给合作过的伙伴: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请综合两则材料,先简要概括出写离别赠言的基本要求,再给你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写一则临别赠言,两项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个比喻说的是:学问好比弓弩,才智好比箭头;只有用扎实厚重的学问做基础,才能使聪明才智发挥更大的作用。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19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下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六月模拟数学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