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湖北省武汉2018-2019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摘编自《光明日报》)

 

A. 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 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 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 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 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 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 开论述。

B. 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 和民族文化立场。

C. 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 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 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 主流的考量标准。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 分)

A. 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 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 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 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 藏族作家阿来早在 1994 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可直到 1997 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 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所谓追溯体系,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等手段,采集记录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 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近年来,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正在形成。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 10 多项重要政 策意见,明确了追溯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例如,在标准规范方面,先后研究制定 了肉菜、中药材及酒类流通追溯编码规则、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 22 项行业标准,为追溯 体系互联互通和全国推广打下基础;在法规建设方面,一些行业追溯体系建设要求先后写入

《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海、福建、甘肃等地先 后出台了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北京、石家庄、牡丹江等市出台了专门性地方政 府规章;山东建立起政府部门间追溯数据共享方案,拟定追溯体系运行考核制度和重要产品 追溯体系应急预案,推进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很多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例如,北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 现了肉菜商品流通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将追溯与微信、支付宝等交 易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追溯平台的积极性。

(摘编自彭训《把“追溯”进行到底》)

 

 

 

材料二: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 12 ,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新加坡食品局法

,日后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协助新加坡农业食品业探索机遇,将新 加坡打造为农业食品中心。

新加坡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为法案进行二读时说,全球农业食品环境正在迅速改变, 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全球粮食需求预计也将上扬 60%。与此同时,全球食品供应 链越来越复杂,意味着食品有更多机会遭受污染,并且在问题发生后会更难找出污染源头。 因此,成立新加坡食品局将有助政府全方位地应对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发生的食品安全和 粮食安全事件。

(摘编自《新加坡将由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材料三:据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有效保障市民食品安全,中心加大节

日期间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力度,每日出动食品快速检测车,对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 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等节日热销食品开展重点检验,主要检测这 些品种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快检过程中,检测人员严格按 照食品抽检规程及产品抽样要求开展抽检工作,现场取样,现场快速出结果并及时公布,将监 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报告市场监管局处理,对不能及时得出检验结果的项目,将通过 短信等方式向送检者告知,进一步确保了检验工作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受到群众“点 赞”。

在眉山新区大市场的检测服务点,笔者见到工作人员向来往的群众发放图文并茂的食品 安全宣专单,讲解如何辨别食品质量、科学认识食品安全、破解食品安全谣言等知识。市 民反映,政府部门的快检服务帮助老百姓辨别食品真假、好坏,是一个很好的活动,通过活动 开展让大家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据悉,1 31 日至 2 10 日期间,眉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出动检验人员 39 人次,车辆 13 台次;监测和接受群众送检 285 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切实为人民群众饮食 安全站好岗、护好抗,快检服务将持续贯穿整个节日期间。

(摘编自李洋《眉山快检护航春节市场食品安全获群众“点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打造完善的追溯体系,关键在于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信息的采集与记录。国内已有多 个地方,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破解追溯难题。

B.强化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和风险管理,既有赖于政府部门,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有些地方尝试将追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手段,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

C.为应对全球农业食品环境的迅速改变,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食品污染的治理难度加大的 局面,新加坡成立单一机构监督食品安全。

D.眉山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规范化、公开化、痕迹化的操作实现了食品快检,护航春节 市场食品安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国家层面提供标准规范、法规建设等政策保障,部分省市出台本地的规章制度、数据共享 方案等,共同打造完善的追溯系统。

B.由材料三可以看出,眉山节日期间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检验力度,主要检测了热销食品的药 物残留、新鲜度等易出问题的项目。

 C.眉山节日快检除了突出了“快速”和“现场”特点外,还发放材料进行了食品安全宣传, 帮助老百姓增长该方面的知识。

 D.由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落地不易;而眉 山“快检”操作便捷,且大受群众欢迎,因此更值得推广。

 

 

 

6.以上三则材料,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 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 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 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 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 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 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 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 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 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 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 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 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 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 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 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 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 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 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 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 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 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 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 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 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 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

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 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 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 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 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孤独的守望”意蕴丰富,既有庄稼对土地的“守望”,也有文中老人对村庄 以及过往生活的守望,还有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B. 文章第一段中写“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表明“我”对繁华喧嚣的 现代城市的厌倦。因对乡村的向往,“我”“飞离城市”来到乡村。

C.第 8 段中“丰碑一样”的“石碾”,“装满生活的百般滋味”的“水井”,这两个意象 表现了作者对荒芜的乡村的惋惜。

D.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 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8.请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三个方面,赏析第 3 自然段。(6 )

 

 

 

9.7 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 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6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宣慰曾侯嘉政记 宋濂

今年春三月丙辰,西睦州陷。夏四月壬午,江浙行中书左丞杨公,以浦阳与睦州邻也,

命宣慰曾侯自杭率师来镇其地。师还,邦人德其善驭士卒而弗扰也,思之不置。县达鲁花 ①写云石不花君暨婺州路同知赵君,因民之思而相与树碑于县庭,谓濂颇从事于文墨,走 书来征记。曰:往岁,大将军赵野逊台②,首统军道浦阳。涂逢农贾及浮屠、黄冠,师不问 能不能,以徽缠絷颈,使肩辎重。或血流不止,出即杀以徇。民深患苦,或传有师至,咸 惊呼曰:“吾属将焉免夫!”亟奔避山谷。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 律,区分队伍,各从方部,以奠其居。夜漏既下,乃被铁衣,持弓矢,从一二骑,周巡近 郊,威加气詟,莫敢少恣。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晩始受 命,鸡初号,复就间道驰去。每出率一队,辄用数骑监之,若鱼贯,若雁行,无敢乱越。 县父老相与言曰:“曾将军其去矣乎?何为来不吾知而去亦不吾知也?”我等闻其言,弗 忍违用,以其事累吾子,幸有以详文云。濂发书,为之叹曰:“有是哉!何曾侯之贤于人 也?”濂虽不识曾侯,窃闻所至以爱民为务,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

 

然,亟白部使者罢之。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 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曾侯名华,字华叟,

武冈人。精悍而有智谋,通孙、吴、司马法,损家赀,招兵市马,为国宣力,前后屡建大

勋,今以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兼江浙行省都镇抚。

【注】①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②逊台:退出台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 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B.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 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C.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 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D.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 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壬午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B.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文中指官职名。

C.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D.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华善于驾驭士卒。每支队伍出发时,派数名骑兵监督,秩序井然;又披戴盔甲,手 持弓箭,带领士兵在郊外巡逻,部下慑于他的威严,没有敢放肆的。

B.曾华爱护百姓。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通常晚上接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天没亮就悄悄 出发。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免除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

C.曾华忠诚爱国,精通兵法。他精明强悍而足智多谋,熟悉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 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

D.本文刻画有力,写法新颖。对人物的刻画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和对比。在 文末交代人物的名、字、籍贯,不同于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5 分)

 

 

2)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5 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 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 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 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 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 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岳阳楼》“       ,        ”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 杜牧在《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 么“ ”;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 ”,又怎么会灭亡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18 年高考全国卷中三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 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 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 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 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 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 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 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 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B.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C.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D.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 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B.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 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C.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

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D. 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 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B. 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 C. 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D. 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

20. 下面是某大学的一则社团招新的声明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之处,请找出 并作修改。(5 分)

近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发现部分未经批准注册成立就假借学校社团名义的学生或社 会团体潜入新生寝室,进行宣传招新,并收取 20 元至 100 元不等的钱。根据《xx 大学学 生社团联合会章程》规定,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一经发现,校团委将联系相关学院,并 报保卫处给予负责人相应的纪律处分。请全体同学共同遵守,若发现非官方组织打着社团 的幌子招收新生、收取资金,请赶快向校团委办公室检举。

21.《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宪问》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上面两则《论语》中记述了子路和子贡质疑而孔子肯定管仲是“仁者”的对话。请简 要概括学生质疑和孔子肯定的理由,并说明孔子的回答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途。有时候我们主动寻求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们希 望维持一种状态,却又被外部世界无形地改变着。无论是主动寻求改变,还是“被改变”, 都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湖北省武汉六中等六校2018-2019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高一生物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