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性格?

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态度,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表:


父母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
过度照顾 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
保护 缺乏社会化、深思、亲切、非神经质、情绪稳定
溺爱 任性、反抗、幼稚、神经质
顺应 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性、粗暴
忽视 冷酷、攻击、情绪不稳定、创造性强
拒绝 神经质、反社会、粗暴、企图引人注意、冷淡
残酷 执拗、冷酷、神经质、逃避、独立
民主 独立、爽直、协作、亲切、沟通
专制 依赖、反抗、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大胆

从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学会的是指责;生活在敌意之中,学会的是打架;
生活在嘲笑之中,学会的是害羞;生活在羞辱之中,学会的是内疚;生活在宽容之中,学会的是大度;
生活在赞扬之中,学会的是自信;生活在公平之中,学会的是正义;生活在安全之中,学会的是信任;
生活在赞许之中,学会的是自爱;生活在相互承认和友好之中,学会的是爱。
所以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长意义重大。
湖北省曾经对167个11岁到18岁的违法青少年进行过调查。
这些违法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教养只占3%;粗暴教养占20%;放任教养占29%;而溺爱教养占44%。
换句话说,最糟糕的教养方式是什么?溺爱。
44%的违法青少年都来自溺爱家庭,所以爱孩子没有错,但溺爱孩子就错了。因为你不管,会有别人来替你“”。



01

反对专制型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一般都很严厉,过分的严格、粗暴,甚至是虐待。
孩子不顺心或者不符合父母的心愿、愿望,可能就会挨打、挨骂。
这种父母信奉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控制非常严。
这种环境下教育大的孩子,由于总是被专制,就会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敌意或者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的行为。
父母原以为棍棒下面能出孝子,最终会发现: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
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在爸爸妈妈身边厮守,没有真正快乐的孝子,又有多大意义呢?
专制的另一方面是剥夺孩子自己去做的权利。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吃饭喂;走路抱;睡觉哄;大便了,爷爷奶奶来擦;尿了,自己不冲,奶奶和姥姥来冲。
什么事情都由别人替他去做,最后的结果,比如说上幼儿园,就会有分离焦虑:哭的时间特别长,哭的特别狠,甚至拒绝上学,不愿意跟同学去交流,有退缩行为。
所以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容易有很多挫折感。
跟别人一旦有矛盾,就会有对立、有自卑、有仇视,人际关系紧张,这都属于过度保护导致的。


02

反对放任型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第二种是放任。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生活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他。
小的时候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上了学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不会有什么责任心,行为会放纵,会有太多不良习惯、个性和态度。

颜氏家训》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大致的意思是:当孩子还是婴幼儿的时候,他若能看懂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这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诲。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别做他就停下来。等他长到好几岁的时候,可以省去很多竹板的惩罚。
否则骄纵傲慢已经成了习惯,并且不断地重复,再去管教的话,就是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怕你,反而跟你之间的怨恨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伤风败德之人。所以教孩子一定是在婴幼孩的时候。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什么时候管?能看懂大人脸色的时候。
有的孩子三四个月就能看懂大人脸色了,有些十几个月的小孩,他要捣乱,你把脸拉下来,他就知道你不高兴,就不会捣乱了。
所以该管的时候必须管,你不管,孩子自控能力就差;
你不管,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薄弱,缺乏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对个人责任不清,对家庭责任不明,对社会责任不懂。
于是就会放纵、骄横、自私自利,跟别人交往,产生对立的几率就更高,产生仇视的几率也更高。
因为爸爸妈妈都溺爱他,什么都替他做,如果别人不帮他,他就会想:“你怎么不帮我做啊?”
他就开始计较人家,跟别人对立,侵犯行为特别多,这种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03

主张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的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换句话说,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民主型父母,对孩子行为更多的是分析和指导,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更多的是帮助、鼓励。
民主型的父母,会合理运用奖励和处罚手段,让孩子从父母的行为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但民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去跟孩子商量。
孩子十二岁之前,好多事儿用不着商量,因为他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他对社会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所以这时期的民主,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去商量,然后来通知孩子。
不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听到,尤其是家长对孩子,他们不会去害孩子,他们的目的就是保证孩子沿着正确的社会规范去发展,这就对了。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可以让孩子拿主意、做决定,锻炼他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随着孩子成长,教育方式也要调整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管教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反抗期。


阶段 年龄 目的 对策
第一反抗期 2-3岁 寻求自主 放任顺应
第二反抗期 7-8岁 挑战权威 坚决镇压
第三反抗期 青春期 自立自理 交流疏通
表:不同时期孩子的不同管教方式


第一反抗期  两三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比如妈妈给他喂饭,他不好好吃,妈妈生气走了,他自己拿着勺子倒啊倒,尽管跟种饭一样,可他很乐意;

或是有台阶他要上来,家长把他抱上来,他又自己下去了:“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这是孩子寻求自主的表现。

这个阶段的孩子,强烈建议做两件事:
(1)安全:
看好孩子,比如说他想捅插座,不能让他试;坐车要坐在前面,绝对不行;自己开车门,绝对不可以。开水绝对不让碰、火不让玩、煤气不让动······
(2)规则:
规定不能做的事情或者承诺能做到的事情,必须去履行。
“说好了,我们玩到这儿就要上床睡觉。”
如果他不愿意,说话不算数,要坚决拒绝:对不起,不行。
 除了安全和规则,剩下的随他去,鼓励他,顺应他。
家长们,可不要把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探索能力,研究的好奇心,扼杀在两三岁的时候,否则这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哀。


第二反抗期 七八岁

七八岁的孩子,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七岁八岁遭狗嫌”,意思是狗看着七八岁的孩子都嫌弃他,不理他。
在学校里,他知道哪个老师可以欺负,哪个老师不能欺负;他对爸爸妈妈也有很多了解。
七八岁的孩子,拿老师骗家长,拿家长骗老师,女孩撒谎翻白眼就是这时候会的,男孩拿别人东西,打架,也是这个时候会的。
为什么呢?他挑战权威,这些权威就是爸爸妈妈,是老师,是校纪班规,他觉得:我要这么做,你能拿我怎么样?
遇到这些现象,我的建议是坚决管教,绝不留情。如果一个孩子七八岁时候没管住,这一辈子就很难管得住他了。
所以做家长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糊涂。

第三反抗期 青春期

这个时候主要是因为荷尔蒙分泌多,分泌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三十倍。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性能力,却让他憋着,他就会跟火药桶一样,点火就着,动不动就跟谁急。
而且你发现,他急的一定是两种人:一种是自己很亲近很熟悉的亲人,还有一种是完全陌生的人。
如果孩子冲你发脾气,说明把你看作是最亲近的人,他认定:对你发完脾气后,你不会去计较他。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要反抗?因为想自立,想自理。
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千万不要像两三岁时一样放任顺应,更不能像七八岁时那样坚决镇压。
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是坐下来和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就能慢慢把孩子的心拉回来。



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一些具体的事项要注意:
(1) 管教忌讳场合不恰当
别在饭桌上训孩子,别在人多时揭孩子的短,数落孩子的不是,因为场合不对。
(2)管教忌讳愿望错误
你总是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这不行。
有时候孩子确实不一定都对,但如果你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的话,很容易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十二岁以后。
所以有些事情要跟他商量着来。

(3) 管教忌讳态度错误
要么就不说,一说就是训斥、责骂、讽刺,这态度不对,没有平等坐下来谈。

(4) 管教内容错误
你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了孩子的优点,你把孩子全盘否定,没有人愿意,谁也不爱这样。

(5)管教方式方法错误
单方面的说教效果不明显,有时候需要你以身作则,更多时候需要环境去引领他。

所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家长在管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尽早带他见这4种世面 下一篇: 早期教育得从这5个方面入手,你做对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