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原因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核心是“仁”
含义:仁者爱人
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2) “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同 |
仁的思想 |
仁者爱人 |
仁政 |
仁义、王道 |
民本思想 |
为政以德 |
民贵君轻 |
君舟民水 |
|
异 |
人 性 论 |
性相近 |
性善论 |
性恶论 |
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1)君主要以法治国
(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核心)
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
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背景(威胁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因素)
(1)诸侯国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3)匈奴为患(民族矛盾)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著作:《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2、主要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思想)
(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根本: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评价新儒学
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1)儒、佛、道相互影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3、唐朝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为什么说儒学面临严重挑战?――(1)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理学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宋朝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儒学面临挑战,儒学家复兴儒学,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2、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3、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
4、理学思想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5、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评价: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
(1)“心即理”,把“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等。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
(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1)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2、把握“理”的途径:
(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3、文化: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性格特征:“离经叛道”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进步思想主张(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
(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腐败、暴政)
(2)经济: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针对重农抑商,八股取士脱离实际)
(3)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针对陆王心学)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继承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理论思想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5)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前5-前4世纪)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背景
(1)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迅速发展;
(2)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智者学派(1)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2)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3)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4)评价: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制度、法律、道德约束力是相对的,忽视道德。
二、 “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
(1)产生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思想: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4)评价: 1)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2)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相同:(1)都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 (2)重视道德、知识和教育。
不同:
(1)内容: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体现民本思想;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2)目的和影响: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强调尊卑,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突显人的自由、平等,有利于个性发展。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1、柏拉图:《理想国》根据智慧和品德而非按照出身分工;鼓励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促进古希腊文化科学的发展;
(2)为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
1、原因和条件
(1)位置: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
(2)政治: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 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经济:生产力发展,商品市场形成
2、影响: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他们要求思想变革。
二、文艺复兴(14、15、16世纪)
1、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1)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资产阶级。
(2)政治:天主教会束缚人和人性,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2、实质:表面上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质是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
3、核心: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宗教蒙昧主义 |
以神为中心 |
禁欲和来世 |
等级观念 |
蒙昧主义 |
人文主义 |
以人为中心 |
现世的享受 |
自由平等 |
理性和科学 |
4、重要成就
(1)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以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
(3)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5、影响:解放思想,推动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宗教改革(16世纪)
1、社会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资产阶级。
(2)政治:天主教会精神禁锢和掠夺财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导火线: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教皇出售赎罪券
2、德意志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
(1)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2)基督徒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宗教改革的成果
(1)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 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宗教改革影响
(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时期;
(2)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3)两者都向古代文化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不同点
(1)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思想、信仰自由的运动;宗教改革形成的各种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2)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第7课 启蒙运动(17-18世纪)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
(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2、启蒙运动发展: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洛克分权学说),18世纪在法国进入高潮。
3、启蒙运动核心:理性――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内容:以理性为核心,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构建民主和科学时代。提倡科学、自由、平等。
理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性质: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法国启蒙思想
1、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经济: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加强;(可能性)
(2)政治:法国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矛盾激化(必要性)
(3)科学依据:近代科学兴起;
(4)思想实践:英国启蒙思想、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启发
2、启蒙思想家
(1)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论》和《路易十四时代》。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2)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著作《论法的精神》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立法权(议会);行政权(国王);司法权(法院)
2)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意义 “三权分立”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
1)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人民革命权利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总结
(1)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理性。
(2)强调人的重要性,人非工具。
(3)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但要自律和受法律限制。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
(1)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内容:贯穿人文主义精神;
(4)影响: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不同
(1)背景: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2)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重大进展的结果
(2)内容:1)文艺复兴提倡人和“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2)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追求民主、自由、 平等,建立民主法制社会。
(3)方式:1)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家借助宗教的外衣;2)启蒙运动抛开宗教的“外衣”。
(4)影响:1)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2)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级革命的浪潮。
欧洲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启蒙运动 |
时间 |
14-16世纪 |
16世纪 |
17-18世纪 |
中心 |
意大利 |
德意志 |
法国 |
矛头 |
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宗教蒙昧主义 |
罗马天主教会 |
封建专制制度、教权主义和 贵族特权 |
形式 |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
公开批判 |
核心 |
人文主义 |
因信称义 |
理性主义 |
领域 |
文学、艺术、科学 |
宗教 |
政治、经济、文化等 |
影响 |
思想解放、文化科学发展,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
新教派和民族教会、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发展。 |
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科技进步、影响世界。 |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
|
明清之际民主思想(16、17) |
欧洲启蒙思想(17、18) |
原因 |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2、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3、自然科学重大进展,近代科学形成。 |
内容 |
1、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2、提出“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
1、以理性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构建民主和科学时代。 2、为资本主义提出政治制度构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民主、平等,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
影响 |
冲击封建制度,但没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金文);竹木简丝帛。
(1)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纸。
(2)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隋唐出现,宋代是黄金时代,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2)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3、火药
(1)中国古代练丹家发明;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3)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世界市场。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东汉成书)
1)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明(马克思称十进位值制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
2)地位和意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算筹---算盘
三、天文学—《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成就显著原因:(1)农牧业生产活动的需要;(2)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尧设火正、羲和观察日月星辰
3、重要成就
(1)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100多颗恒星赤道坐标数据。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郭守敬改进成简仪。
(4)历法:《夏小正》,殷历;元朝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
历法精确原因:(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历法与农业密切相关;(2)天文学水平高,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
四、农书
1、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介绍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
③创果树栽培可通过扦插、嫁接方法培育优良品种。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3、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是“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内容: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和理论探究。
3、影响: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和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
1、经济:固守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1)重农抑商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
(3)科举制度重人伦,轻技艺
3、文化:
(1)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2)儒学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理学、心学唯心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诗经》
1、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采用楚国方言,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楚辞的影响突破文学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汉赋
1、形成: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直接源于骚体诗,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汉赋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四、唐诗
1、唐诗歌繁荣的原因
(1)经济发展,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直接)
2、内容
时期 |
风格 |
代表人物 |
初唐 |
|
王勃 陈子昂 |
盛唐 |
边塞诗 |
高适 岑参 |
山水诗 |
孟浩然 王维 |
|
浪漫主义 |
李白(诗仙) |
|
现实主义“诗史” |
杜甫(诗圣) |
|
中唐 |
现实主义讽喻诗 |
白居易 |
五、宋词
1、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2、宋词派别及代表:
婉约派: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
(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柔情为主)
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六、元曲
1、组成:散曲(宋代民间兴起诗歌形式)与元杂剧。
2、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作:关汉卿、马致远创作成就最高。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
1、中国小说发展: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朝短篇小说传奇和宋代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工商业城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使一些批判现实的力作出现。
3、著名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思想艺术性最高)
吴敬梓《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八股取士),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形式上,句式由文言文发展到白话文,逐渐适应平民化;
内容上,明清出现大量反封建制度、反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六千多年前出现的“图画文字”。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
汉字的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总趋势:由繁到简
作用:(1)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少数民族。(2)起到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2、书法艺术
自觉阶段: 魏晋时期开始
名称 |
特点 |
书法家 |
楷书 |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性强。 |
魏晋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唐代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
草书 |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 |
行书 |
行书的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 |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起源:远古绘画艺术,彩陶画《颧鱼石斧图》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中国画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3、中国画成就:
|
特点 |
代表作 |
背景分析 |
魏晋 |
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
总结精辟的绘画理论 |
隋唐 |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
宋 |
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画坛最大亮点 |
北宋 张择端 创作的 《清明上河图》 |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
元明清 |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元代 王冕 《墨梅》 明代 徐渭 《牡丹蕉石图》 清代 郑板桥《墨兰图》 |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思想文化专制 |
三、京剧的出现
1、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艺人)――元杂剧(中国戏曲艺术成熟)――明昆曲
2、京剧的出现(清乾隆—同治、光绪)
1)产生原因:(1)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
(2)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环境。
(3)广大艺人的努力和徽剧、汉剧等剧种的融合。
2)形成:
(1)乾隆末年,安徽徽班进京;
(2)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其他民间曲调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京剧。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清朝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
2、伽利略
(1)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2)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据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1)牛顿提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
(2)标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3)特征: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4)意义:
1)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19世纪科学得到飞速发展
(2)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会发生空间尺缩效应和时间钟慢效应。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2)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2、过程:
(1)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3)丹麦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
(4)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3、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开阔了人们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
2、教会的精神独裁
二、生物进化论
1、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思想: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4)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细胞学说的确立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早期生物进化思想: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3、达尔文与进化论
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生物进化论。
(1)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有力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巨大震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
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B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A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B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 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
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 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
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
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 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 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
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2) 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 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
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
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
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
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 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
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
(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
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
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
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
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萌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
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
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
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
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
要指导作用。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
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特点——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
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始。
(2)邓小平理论
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
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组成
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
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
(2)提出者:江泽民。
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
写入党章: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 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
“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
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4)1983年,银河-I型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文革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 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 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1年上海市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 下一篇: 2023年上海市高二化学复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