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必刷试卷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夜猫子为什么鸣叫
①嘠、嘠……
②夜猫子又叫了,叫得很难听很神秘。夜猫子就躲在院子外面毛白杨的树冠里,隐身在夜色中。我们看不见它,它也许能看见我们。父亲抄起一把镢头,气冲冲地蹿出去,咣咣砸白杨树的树干,但是没用,夜猫子该叫还是叫。
③乌云遮住了天空,夜色墨汁般浓,寒风凛冽,呜呜……
④那年冬天,贼冷贼冷的,西北风很猖獗,夜猫子也很猖獗。
⑤爷爷盘腿坐在炕上,表情沉重。爷爷哀叹,夜猫子又叫了,看来我是活不过今年冬天了。母亲安慰他,别迷信了,夜猫子哪有那么大的神通?爷爷说,老一辈都这么说,还能错?母亲说,夜猫子是在别处叫呢,不是冲着咱家叫的,刚才孩儿他爹都去砸树了,夜猫子不在咱家的树上。爷爷说,砸树没用,夜猫子鬼着呢。听声音就在耳旁,就是在冲我叫呢。坏了,看来我活不过今年冬天了。
⑥我正在隔壁房间苦读。听着爷爷唉声叹气,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毛。煤油灯黄豆大的灯花,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我趴在炕桌上,试卷和书籍几乎将我的脑袋掩埋。室内的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寒冷猫爪般凌厉,如影随形,如蛆附骨。我围着被子,手上戴着露出半截指头的毛线手套,手上的冻疮此起彼伏,手背已经肿成一个小馒头。我是第二年复读。父亲说,明年再考不上,就下地干活儿。没有别的出路,我只有背水一战。
⑦连续几个晚上,爷爷都这样愁眉紧锁,叹气连连,家里笼罩着一种不祥的气氛。父亲的镢头,没用;母亲的咒骂,更没用,夜猫子该叫还是叫。爷爷让母亲把他的寿衣拿出来,放在炕头备着。母亲不愿意,但拗不过他,只好拿出来。
⑧爷爷的精神也越来越萎靡。父亲找来了村医生。村医生左看右看,左听右听,也没发现什么毛病,最后悄悄地跟父母说,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虚弱,天又冷,出什么状况都正常。爷爷让父亲把嫁到外村的几个姑姑都叫回来,说想见一面。父亲就骑着那辆破自行车,慌里慌张地去了。
⑨第二天,三个姑姑都慌里慌张地回来了,手里都满满的,都提溜着鸡或者鸭,还有挂面、油条啥的,都是好吃的,都是那时候农村的稀罕物。爷爷面带悲怆,跟姑姑们说,夜猫子老是叫唤,看来我是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⑩姑姑们也很悲伤,但仍然强打精神,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夜猫子就是个鸟,知道个啥……
⑪临走时,大姑紧紧抓着母亲的手说,弟媳妇儿,我看咱爹够呛。冬天是老人的坎儿,今年冬天又这么冷。赶紧给咱爹做点儿好吃的吧。经济上有困难的话,尽管说,有我们呢。
⑫之后的一段日子,家里就像是过年,天天吃好的。姑姑们带来的鸡鸭吃完后,母亲又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大公鸡也给宰了。那只大公鸡原本是母亲留着准备用来换油盐酱醋的。爷爷毕竟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自然,我就跟着沾了不少光。那一阵子,同学们都说我气色好了,不那么枯黄了,人也胖了。
⑬第二年的冬天,放寒假回家。吃过晚饭后,跟爷爷边喝茶边闲聊天。这时候,我已经是大学一年级学生。
⑭嘠、嘠……
⑮夜猫子又在外面叫起来了,在西北风的呼啸声中叫,还是很难听,很神秘。
⑯我打了一个愣怔,然后担心地凝视着爷爷。只见爷爷气定神闲,慢慢品着早已没了颜色的茶水,就跟没听见一样。
⑰爷爷,您今年怎么不怕夜猫子了?我很好奇。
⑱怕夜猫子?没有的事儿。那是迷信。其实我从来都不怕夜猫子。夜猫子就是个鸟,知道啥,有啥好怕的?爷爷很不屑地说。
⑲那,去年冬天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瞠目结舌,问道。
⑳去年嘛,哈哈,去年冬天太冷了,你那时候太瘦,学得太苦了,我心里不忍啊。但那时候咱家刚盖完房子,欠了一屁股债,也没办法给你改善生活。后来,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只是让你姑姑她们跟着受累了,她们的日子也并不宽裕。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哈哈……爷爷笑得很开心,透着一丝狡黠,极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作者:田杕)
7.本文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夜猫子还在鸣叫,爷爷精神越来越萎靡,姑姑们拿着好吃的来探望爷爷,“我”跟着沾光。波澜再起。
(3)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答案】①夜猫子鸣叫,爷爷觉得活不过今年冬天了,“我”内心恐惧
②第二年冬天夜猫子又叫了起来,爷爷却气定神闲,“我”明白了爷爷当年的苦衷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围绕夜猫子的叫声组织内容。开始在②-⑥段写听到夜猫子的叫声,“爷爷盘腿坐在炕上,表情沉重。爷爷哀叹,夜猫子又叫了,看来我是活不过今年冬天了”,“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毛”。接着,⑦-⑫段写夜猫子的叫声,让爷爷更加萎靡不振,于是父亲“把嫁到外村的几个姑姑都叫回来”并且带来好吃的,“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最后在第二年的冬天,当“我”再次听到夜猫子的叫声时,爷爷却气定神闲地告诉“我”真相。据此理解作答。
8.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要求分析下面句子。(4分)
(1)我围着被子,手上戴着露出半截指头的毛绒手套,手上的冻疮此起彼伏,手背已经肿成一个小馒头。(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爷爷笑得很开心,透着一丝狡黠,极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1)通过外貌描写,交代了因天气寒冷、家庭贫困使“我”手上的冻疮非常严重。为下文爷爷疼爱“我”而设置“骗局”作铺垫。
(2)“狡點”原指狡猾诡诈,在这里贬词褒用。爷爷用善意的谎言,给正在考学的“我”增加了营养,表达了爷爷对“我”深深的疼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我围着被子,手上戴着露出半截指头的毛绒手套,手上的冻疮此起彼伏,手背已经肿成一个小馒头”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写出了“我”的处境,为下文爷爷的“骗局”做铺垫。(2)“爷爷笑得很开心,透着一丝狡黠,极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句中“狡黠”的意思是本来是狡猾;刁诈。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是贬词褒用,传神地写出了爷爷的神态,表现了爷爷对“我”的爱。
9.联系全文,分析第⑳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文章的结尾处用爷爷的话,补充交代了去年冬天爷爷听到夜猫子鸣叫故意装病的原因。②点明文章主题,突出浓浓的亲情,表现了爷爷对孙子的爱。③用爷爷的话与前文“爷爷毕竟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自然,我就跟着沾了不少光。那一阵子,同学们都说我气色好了,不那么枯黄了,人也胖了”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严谨。④结局出人意料,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结尾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首先在内容上:第⑳段中通过爷爷的话交代了去年冬天爷爷精神萎靡的原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中暗示了爷爷对“我”的爱,点明主旨。同时在结构上:与前文的“爷爷毕竟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自然,我就跟着沾了不少光。那一阵子,同学们都说我气色好了,不那么枯黄了,人也胖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0.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小说的明线是夜猫子的叫声。小说的暗线是爷爷对“我”深深的爱与期待。小说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塑造了一个疼爱孙儿,有智慧、有爱心的爷爷形象,更突出了浓浓的亲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线索的理解。文章的线索是文章行文的关键,它贯穿全文。这篇文章的明线就是夜猫子的叫声,文章围绕它组织材料,同时在行文中还有一条暗线,它就是爷爷对“我”的爱,文章通过写爷爷装病和善意的谎言都表现了浓浓的关爱。明线和暗线结合,一方面能使文章内涵更丰富,同时也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必刷试卷2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有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冀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⑫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7.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4分)
小说情节 |
“我”的心理感受 |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
自卑 |
① |
嫌弃 |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
着急 |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
高兴 |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
② |
【答案】①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 ②感动(感激、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及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③段写我们搬到洋房后,父亲在小区内摆摊修车,在“我”多次劝阻后,仍然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文末父亲送“我”存折后,“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写出“我”的感动。
8.文章第⑪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三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4分)
【答案】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四点即可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给出的提示,锁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找准人物、事件、结果,以简洁的语言分析理解即可。作答时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意思是父亲修车不仅仅是修车,而是当作一种生活追求,也就是与别的修车不一样的地方。此类信息在文中较多:第③段: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第⑥段: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9.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此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表现出父亲的无私;“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表现父亲的勤劳;“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表现父亲的细致。
10.文章第⑫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认同或不认同均可。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血缘关系的体现;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及文章内容来理解。“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是说父亲的生活状态,概括出父亲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知道“这样”的含义。从文中“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可以看出,父亲一辈子辛苦劳,最后都给了子女,而子女有时还不能理解,“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对于父亲的“这样”的生活状态可认同,也可不认同。认同的话可以从传统文化、血缘关系的角度分析;如果不认同,可以从独立的角度分析。
必刷试卷3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寄不够”的信
①“寄不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倘若要是按辈分来划分,我还应该规规矩矩地喊他“爷”。
②“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③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④“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
⑤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小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⑧新中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⑦后来,城市改造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他家的油坊再次遭殃,公家先在墙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拆”字。随后,推土机一声怒吼,一下就把油坊推倒了,那里变成了一座商贸城。公家很仁义,为了照顾“寄不够”年迈的父亲,就让他在商城里当了卫生监督员。
⑧“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⑨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⑩“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⑪ “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⑫ “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有街坊不解地问。
⑬ “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寄不够”笑笑回话。
⑭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的,说:“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⑮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⑯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⑰有仔细者清点,整整2236封信。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亲爱的自己。
⑱ “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⑲ “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⑳“亲爱的自己……”.
7.“寄不够”的信成为街坊邻居的谜,引起邻居诸多疑云,使情节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时开始寄?无从考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手机为何还寄信?笑笑回答。
【答案】(1)到底寄给谁 无人晓得 (3)寄给哪位亲戚 父亲不知
【解析】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文章第④段“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第一空应在第④段之前,①-③选写“寄不够”名字的由来,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引发的疑云在第④段: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第二空根据第⑩段“‘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设置的悬念是寄给哪位亲戚,父亲也不知。
8.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4分)
“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答案】作者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通过“踏”、“弯”、“背”、“拿”、“哼着”、“穿”、“过”、“去”等动词,表现出“寄不够”寄信时的轻松、悠闲的心理。以及从“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的细节,刻画出“寄不够”寄信时快乐愉悦的心理。
【解析】考查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踏”、“弯”、“背”、“拿”、“哼着”、“穿”、“过”、“去”等可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是人物的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寄不够”寄信时的轻松悠闲、快乐愉悦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寄不够”的赞美之情。
9.文章写的是“寄不够”的信,可是第⑤~⑧段的内容和信件无关,能不能刪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答案】不能。第⑤~⑧段是插叙,交代了“寄不够”的家庭情况以及“寄不够”的经历,丰富了人物形象。突显“寄不够”自信、坚强、乐观的性格特征;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为下文揭示“寄不够”能够拥有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的原因做铺垫。
【解析】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第⑤段“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可得知插叙了“寄不够”自己的人生经历,爷爷父亲等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寄不够”在如此家境下,自信坚强,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突出主题。为下文他写信给自己,鼓励自己要坚强乐观的情节做铺垫。
10.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让人掩卷深思,有人评价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为这一评价给出合理的理由。
【答案】①出乎意料是在文章中街坊邻居对“寄不够”的信给出了多种猜测,但在结尾却笔锋突然一转,和众多猜测所不同的是:原来这么多年,“寄不够”一直是在给自己写信,这样的结局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②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寄不够”的一生总是很自信、很乐观、很坚强,总是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他这种性格的铸就来自于自我鼓励,这是符合心理逻辑和他的家庭环境的,因此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考查对小说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尾的理解。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此文用大量的篇幅写“寄不够”的信成为街坊邻居的谜,引起邻居诸多疑云,信到底寄给谁?何时开始寄?寄给哪位亲戚?有手机为何还寄信?在文章结尾,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一生都在自己给“亲爱的自己”写信。结局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回忆“寄不够”的一生,他总是很自信,很乐观,像阳光般总是积极向上,他这种性格的铸就来自于自我鼓励,符合心理逻辑和他的家庭情况以及“寄不够”的经历,故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必刷试卷4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6分)
奔跑的鱼头豆腐
我骑着电瓶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郝大爷在家吗?”我冲屋里喊。
“门没锁。”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我推开门,拎着包进了屋。屋里光线昏暗,在靠右墙的旧沙发上窝着一个老人。
“您饿了吧?”我歉意地说,“来时半路上车子轮胎破了。”
“没关系。肉吗?我闻到了,还有什么?”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打包盒,老人装了一碗米饭,像往常一样念叨起来:“要是有一碗鱼头豆腐就好了。”
我提出一个保温桶,放到他面前,他说:“我没叫这么多菜啊,我每天只要10元的菜啊。”
“这道菜是免费的,店里对老客户的赠送。”我说。
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我转身要走,他示意我坐下。他第一次邀请我坐下。
“多大了?”他喝了一口汤后问。
“17岁。”我说。
“你没上学?”“没。”我局促不安起来。
“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你瞧,我这屋子要拆迁,几年前都要拆了,我不等那钱用,我有钱。”他岔开话题,“儿子在上海工作,两口子一年七八十万,催促我多回了,我不去,那地方没有我的玩友,还有她,你看,放哪啊?”
他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我最喜欢吃她做的菜,特别是鱼头豆腐。这饭店的鱼头豆腐可以,但没有她做的那味道。”他眯着眼品着汤。“她走后,我就没那口福了,腿脚又不灵便,自己还不会做菜,就这么将就过着。你家里还有谁?”
“我还有……我爸一人。”我嗫嚅着说。我不愿告诉他我是弃婴,被父亲收养,我更不愿告诉他父亲今年66岁,每天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我赶忙起身,说:“我得走了,我还得回店里做杂活。”
以后,每逢节日或月底,我都会带着装着鲜美鱼头豆腐的保温桶,总以店里搞活动为由,带给郝大爷一份惊喜。
这天,看到他低头品味着鱼汤时,那半头白发在我眼前晃,我想起父亲,忍不住对他说:“我能用一下你家的电话吗?”
他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摆在大桌子上的电话机,笑呵呵地说:“怎么不能,你想用随时用。”
我拨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说:“爸,昨天我从邮局给你汇了1200元钱,注意查收。还有你不要太省了,中午也买点肉菜……”我看到时间有近3分钟了,连忙说再见,挂了电话。
“打给你爸的电话?”郝大爷看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点头。
“吃了鱼头豆腐,别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了,下午我得去把头发染黑了,哈哈,再年轻一回。”郝大爷满面红光地说。
看到郝大爷开心的样子,我头脑不断闪现父亲经常只吃着干饭,喝着白开水的情形。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另外买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鱼头豆腐。我在每个周日送外卖时,顺便送十几份鱼头豆腐出去。扫路工人、大学生、鞋匠、出租车司机和路人,我都给他们提供过热热的鱼头豆腐,当他们疑惑时,我会说:“店里搞爱心活动的。”
这天,我回到店里,店里的老板对我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
“老板,我没做对不起店里的事情,您不能解雇我。”我着急地说。
“这不是你的工资,郝大爷来过了,你这孩子,工资不高,做了好事,还不让后厨师傅说。这钱奖给你的,你为店里带来了生意,郝大爷为咱店介绍了不少客户,许多人家中午不做菜,就订我店里的菜。从今天开始,咱们店每个周日免费提供鱼头豆腐50份,打包盒没法用,就用定制的保温桶,这50份鱼头豆腐就由你送出去。”
我鼻子一酸没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说“谢谢”。
老板递给我一个手机,说:“这是郝大爷送你的,他说让你多给家里打电话。”
九月份第一天,我要离开饭店,到饭店几里外的一个技校念书,郝大爷为我找的学校,我的吃住费用都由郝大爷承担,他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周末带一份鱼头豆腐给他。
“你周日还得来啊,50份鱼头豆腐还得由你送。”临别时,老板叮嘱我。
我对老板深深鞠了一躬。
“这孩子挺懂事的。”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得感谢你啊,你为我店带来了好运。”
“是您做了善事。昨天我爸来电话了,说每周村里老人都能吃到一份肉菜,有鱼头豆腐或鱼香肉丝,每周都换花样,别人送的。他们几个老人聚到一起,商讨这个星期日送点什么出去。”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板感叹道。
(作者:薛长登 选自《天池》)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我”给郝大爷送去免费的鱼头豆腐;念及郝大爷和父亲,每周日“我”给陌生人送免费的鱼头豆腐;郝大爷知道“我”因家境贫困失学;老板给了“我”奖励,并安排“我”每周日送(50份)免费的鱼头豆腐出去;“我”在郝大爷的赞助下到技校读书,爱心继续传递。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这篇小说叙写辍学的“我”给郝大爷送外卖时,免费送去了鱼头豆腐;郝大爷知道“我”因家境贫困失学,便主动资助“我”到技校读书,“我”的行为不但感动了郝大爷,也感动了店老板,老板给了“我”奖励,并安排“我”每周日送50份免费的鱼头豆腐出去;在“我”的感召下,有更多的人加入了“爱心”传递。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8.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2)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
【答案】(1)运用神态、动作描写,通过“惊呼”、“跳”和“颤抖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郝大爷发现鱼头豆腐时的情景,表现出老人的惊喜和对鱼头豆腐的喜爱之情。
(2)运用神态、心理描写,“红着脸”和“局促不安地”写出了“我”被老板发现私自去送鱼头豆腐时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的尴尬、忐忑不安的心情。
【解析】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1)语句“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中的“惊呼”“眼睛闪着光”“跳” “颤抖着”,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郝大爷看到自己日日思念的“鱼头豆腐”时的惊喜。据此理解,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作答。
(2)语句“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写“我”时用“红着脸”“局促不安”等词语,运用了神态和心理描写,细致而形象地写出了“我”被老板叫去办公室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联系全文内容试做分析。
【答案】主题:爱的付出必有回报或者爱的传递。“我”送外卖时为老人送鱼头豆腐,老板因“我”的行为萌生公益之心,每周免费送鱼头豆腐汤,在老板的每周的公益善举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帮助别人;郝大爷送“我”手机并资助“我”到技校读书;这是一个善念引起的爱心传递(或者爱的付出必有回报)。
【解析】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文学作品主旨的归纳,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即可作答。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本文叙写“我”送外卖时,给郝大爷免费送去了鱼头豆腐;郝大爷知道真相后便主动资助“我”到技校读书,“我”的行为也感动了店老板,老板也加入了免费送菜之中;于是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爱心”传递。可见这篇小说的主题讴歌的是“爱心的传递”,赞美的是“善有善报”。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0.体会题目“奔跑的鱼头豆腐”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含义:①我每周忙于为需要的顾客送鱼头豆腐; ②忙碌的、热气腾腾的爱心的传送。作用:①“鱼头豆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暗示文章中心:爱心举动在奔跑中不断拓展延伸;③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1)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的标题是“奔跑的鱼头豆腐”,表层含义是指“我”为顾客送鱼头豆腐,深层含义是指爱心的传送。
(2)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标题是“奔跑的鱼头豆腐”,文章围绕着“鱼头豆腐”来组织材料,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奔跑的”来暗示文章中心——“爱心”在奔跑中不断传递、拓展;从修辞的角度看,“奔跑的鱼头豆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必刷试卷5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6分)
我亲爱的摆渡人
一
①灿黄的阳光从油绿的叶隙筛落,老电扇把夏日的阳光搅拌得又稠又倦。我正埋首写字,汗水打湿的纸面浸透窗外的枝条疏影,身后传来打水回来的室友的尖嗓子:“楼下有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逢人就问认不认识你。”
②王老太坐在花丛边低矮的石凳上,扇动着手里的报纸,脸上的汗珠正大把大把地往下滴。她确认我的学生证后,拿出一张折得很整齐的纸:“这是你的稿费单,问了许多人才知道你住在这一栋楼。你留个电话号码给我,下次来信我给你打电话。”我捏着稿费单,第一次觉得南方的夏天这么动人。
③王老太是在教学楼后的一间小平房工作,窗子上用铁丝拴了一块小黑板,写着“传达室”。房内被水泥墙隔成两间,里屋做了卧室,外屋安置了许多柜子和书架,塞满了大大小小的信,像白鸽翩飞的广场。王老太踮脚在架子上层取下我的信,用袖口擦了擦,双手给我,眼睛笑起来,周边的皱纹就开成一朵雏菊。
④“像你这么爱写字的孩子不多了,你真厉害!
⑤她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到门外,塞给我两个大橘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⑥初遇王老太时,我正处于一段无比灰暗的时光。我每天敲敲打打写了不少文章,把一篇篇稿件像塞满希望的漂流瓶般送出去,然后再无音讯。而王老太穿过万里冰封,为我衔来了第一枝橄榄枝。
⑦无论我多久才幸运地发表一篇文章,收到样刊的王老太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她握着话筒告诉我是某某杂志社寄过来的,话语间满是祝贺与称赏。取完信,王老太总会扯着我的袖子,拉我一起吃饭。她平日里吃得很简单,我留下,她会多做一个辣椒炒蛋,或者烙一块分量很足的韭菜饼,小小的屋子瞬间便飘满油香。
⑧可能是王老太的韭菜饼极大地满足了我的五脏庙,我开始疯狂地写字。寒来暑往,夏雨冬雪,我成了每天清晨最先候在图书馆门前的那一个,独自坐在角落,密密地蚕食着书本,直到阳光透过树梢漏进屋里只剩三寸。
③我和王老太形成了默契,每次我的样刊到了,她可以先拆开看。王老太坐在门口小凳上,手捧杂志,戴着金丝细框的老花镜,慢悠悠地读,表情和拉斐尔画里的人物一般安恬。
⑩那两年,我是一头扎进文字海洋里的孩童,她是我的摆渡人,风雨无阻地把我从此岸护送到彼岸。
三
⑪王老太读过那么多我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很久以后我才翻开第一页。
⑫大二那年的中秋节,室友都回了家,偌大的寝室徘徊着我一个人的脚步声。我去取信时,王老太正在小厨房里擀面皮,昏黄的大灯泡给她的身影染上一层光晕。
⑬“快去洗菜,今天留下来吃饭。”
⑭ “天啊,都是我最爱吃的菜!”
⑮王老太抿嘴笑,我才想起来自己曾在某篇文章里写过饮食喜好,脸一下子羞得通红。她去卧室拿出新鲜的莲蓉月饼,推开那扇木门,月光涌入狭小的房间,落在床头柜的相框上,穿着碎花裙的女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笑容很甜。我才知道王老太也有一段疲倦的过往。她近四十岁时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娟娟。上初中那年,娟娟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医院找不到与她相匹配的骨髓。她睡在病床上,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渐渐失去了呼吸。
⑯王老太从抽屉里取出几本泛黄的卡通日记本,里面写满稚嫩的正楷字,每一笔一画都很用力认真。“孩子,她和你一样爱写字。”王老太瘦弱的身影慢慢矮了下去。我蹲在地上,把泣不成声的王老太拥入怀中,心酸得说不出话。
四
⑰落叶染黄窗台的时候,我进入了大三。经过一个漫长暑假的沉淀,我猜小信箱已经被喂得饱饱的。于是,我吃饭、走路、看书总是下意识地看手机,连上课也开着响铃,生怕错过王老太的消息。
⑱手机平静得像二月的海。我跑去传达室,门边坐着一个烫着卷发的中年女人,我去查找信件,她眉眼一斜,没好气地说:“你有好几张稿费单,都快要过期了!”我连连道歉,小心地询问王老太的情况。“假期时,王姐犯心脏病,被她儿子接回老家了。”“阿姨,以后如果有我的信,你可以给我打电话吗?”我迅速写下一串电话号码,不等对方回答就连忙道谢跑走了。可是,我的手机再也没有响起过。
⑲大学毕业后,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搬过很多次家。给我送信的有笑容可掬的保卫处大叔、穿着绿衣服的邮局小伙儿、满口乡音味儿的阿姨,他们在晨光熹微的清晨或红霞漫卷的黄昏赶来,再匆匆离去,缘分温柔而清浅。
⑳王老太,时隔多年,我依然是那个以梦为马,奋笔疾书的少年。我成了文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这家杂志搬到那家杂志,想着某一天远在他乡的你能在无意间看到我的名字,看到我未说完的话。那年中秋,不知是月色太浓,还是热腾腾的馄饨烫出了我的泪,我差点就脱口而出那声“妈妈”,为那无数个日日夜夜,最真的相知和最暖的时光。
(作者 刘斌 选入试卷时有删改)
7.文章记叙了“我”与王老太相处的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与王老太相处的经过。(4分)
(1)王老太费尽心思给“我”送稿费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时间祝贺“我”发表文章,并拉我吃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二那年中秋节,“我”到王老太家吃饭后,才了解到她的辛酸事。
【答案】(1)王老太为“我”取信,夸赞“我”爱写作,并送给“我”两个大橘子。
(2)“我”得到鼓励,不断发文。我们达成默契,她可以先拆开看样刊。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根据题目可确定答题的范围是文章 的3~10段。本题第一空,可依据文章3~5段概括:王老太为“我”取信并夸赞“我”,还送给“我”橘子。第二空,可依据8~10段内容概括:“我”受到鼓励疯狂写作,并与王老太形成了默契。据此概括填写即可。
8.简要赏析文中第③段的画线句子。(4分)
王老太踮脚在架子上层取下我的信,用袖口擦了擦,双手递给我,眼睛笑起来,周边的皱纹就开成一朵雏菊。
【答案】示例一:①使用了“踮脚”“取”“擦了擦”“递”等一系列动词,写出王老太给“我”取信的过程,表现出王老太对“我”的尊重。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王老太笑起来后眼睛周边的皱纹比作雏菊,生动地描绘出王老太给“我”取信后慈爱的神情。
示例二: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地写出王老太给“我”取信的过程,表现出王老太对“我”的尊重。②运用肖像描写,写出王老太给我取信后慈爱的神情。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王老太踮脚在架子上层取下我的信,用袖口擦了擦,双手递给我,眼睛笑起来,周边的皱纹就开成一朵雏菊”,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的是动作描写,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而具体地写出王老太给“我”取信的过程,表现出王老太对“我”的尊重和慈爱的神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请根据上下文,在第⑤段画横线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补写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我”此时的心情。(4分)
【答案】示例:路边的花开得正艳,满满当当的紫红色汇在一起,像天边遗落的一朵火烧云。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环境描写往往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从文章第一部分看,“我”的作品发表并得了稿费,王老太对“我”又是如此的热心,此时的“我”应该是愉悦的。再依据前文的“窗外的枝条疏影”,可抓住窗外的“阳光”“花草树木”等,烘托“我”内心的喜悦之情来拟写作答。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0.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其他送信人,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案】通过写其他的送信人,从侧面衬托出王老太的热情与善良,表现出王老太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我”对王老太的想念与感激之情。
【解析】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中18、19段提到了“我”所遇到的其他送信人对“我”的态度,与王老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王老太的热情与善良,表达了“我”对王老太的深切的想念和感激之情。本题也可以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必刷试卷6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金鱼马
它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匹金鱼马。
物以稀为贵。人类视它为无价之宝。冬天怕它冻着,夏天怕它热着。研究它的专家在5位数以上。为它拍电影电视使用的胶片和录像带的总长度使人类中最红的超级影星妒忌得死去活来。
金鱼马能在大地上像马一样奔跑,也能在水里像金鱼一样游弋。看一次金鱼马表演,费用是6000美元。
人类为金鱼马的传宗接代问题所苦恼,他们不惜耗费人力财力把地球像梳头那样几乎篦了一遍,愣是没有发现第二匹金鱼马。
金鱼马的来历是困扰人类的一个大谜:
专家们的目光最后不得不投向太空,他们推论说金鱼马是外星生物。
其实,金鱼马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生物,土得掉渣儿。
金鱼马本来是一匹普通的马,它觉得世界上千篇一律的马太多了。好不容易作为生命在地球上生存一次,与众不同和有自己的特色,才对得起这千载难逢只有一次的生命机会。这匹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金鱼。它喜欢金鱼那雍容华贵的风度和体态,它决定把自己变成金鱼马——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形式。
信念的魔力是所向无敌的。
它坚信自己能成为金鱼马,它的头脑将它的这一信念传达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每一条神经、每一块肌肉,并且命令它们毫无保留地协作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转变。
它丝毫不怀疑自己能成功。这是它成功的关键。
在一个晴天的早晨,它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匹金鱼马。它至今还记得地球上的万物头一次见到它时的那种惊讶和喜悦。
马们羡慕金鱼马的地位。它们赞赏金鱼马的运气好,它们哀叹自己的运气不佳。它们说上帝偏心眼。它们只好认命。
其实,每一匹马都可以成为金鱼马,只是它们不敢想或不会想。
上帝在赐予每个生物生命的同时,还恩赐给它一项特异功能——敢想就成功了一半。可惜绝大多数生命只顾埋头活过程,忽视了上帝对每一个生命的公平恩赐。
金鱼马的生命是完整的。
(作者:郑渊洁。有删改)
7.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死去活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超级影星对金鱼马的羡慕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死去活来”的本义是死过去又醒过来,形容极度悲哀或疼痛。结合前文内容可知,用“死去活来”形象地写出了为它拍电影电视使用的胶片和录像带的总长度使人类中最红的超级影星妒忌的程度。
8.人类视金鱼马为“无价之宝”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案】①生活上对它极度呵护;②研究人数众多;③宣传近乎泛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从“冬天怕它冻着,夏天怕它热着”可概括出生活上对它极度呵护;从“研究它的专家在5位数以上”可知对它研究人数众多;从“为它拍电影电视使用的胶片和录像带的总长度使人类中最红的超级影星妒忌得死去活来”分析可知,对它的宣传近乎泛滥。
9.马和金鱼本来是绝无可能结合的,但这匹原本普通的马却做到了,其原因是什么呢?(4分)
【答案】首先,这匹马敢想、会想且信念坚定;其次,这匹马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能成功;再次,它付出了坚决的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它喜欢金鱼那雍容华贵的风度和体态,它决定把自己变成金鱼马——地球上前所未有的生命形式”分析可知,这匹马敢想;“信念的魔力是所向无敌的。它坚信自己能成为金鱼马”“它丝毫不怀疑自己能成功”可以看出这匹马信念坚定;“它的头脑将它的这一信念传达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每一条神经、每一块肌肉,并且命令它们毫无保留地协作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转变”分析可知,这匹马有了信念会把它付诸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这则童话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案】示例:人要让自己的生命放出奇异的光彩,要敢于想象,要敢于创新,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童话给人的启示。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文体。通读全文可知,其实金鱼马就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生物,土得掉渣。其他马羡慕金鱼马的地位,它们都可以变成金鱼马,它们只是不敢想或不会想。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诉我们:上帝在赐予每个生物生命时,还赐予它了一项特殊功能——敢想就成功了一半。可惜,绝大多数生命只顾埋头生活了,忽视了上帝对每个生命的恩赐。由此分析可得出: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敢于想象,要敢于创新,要有坚定的信念,像文中的那匹马一样去努力,去脚踏实地地奋斗,那么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条“金鱼马”。
必刷试卷7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6分)
母亲的橙皮
①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②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莱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③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④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未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糖”,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⑤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⑥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莱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⑦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莱,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⑧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放得湿软。
⑨ “他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⑩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⑪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⑫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⑬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作者:李芝桂。有删改)
7.本文从“母亲招待客人”写起,主要写了母亲与我们子孙辈之间的哪些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答案】(1)母亲在待客时以各种理由把我们赶出去。(2)母亲因橙皮丢失审问我们并惩罚三弟让他长记性。(3)母亲教导我们在亲戚家做客要讲规矩。(4)母亲因儿孙不喜欢吃橙皮不再晒橙皮。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筛选梳理概括。首先通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和段落层次,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和关键句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模式: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要求概括母亲与我们子孙辈之间的事情,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即母亲是事件的主要人物。第①②段“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 提炼概括为:母亲待客时会以各种理由把我们全骗出去。第⑤段“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 “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提炼概括为:母亲藏的橙皮被三弟发现偷吃,为此,母亲打他,让他长点记性。第⑦段“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要讲规矩。第⑨段“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 “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 “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提炼概括为:母亲因儿孙不喜欢吃橙皮不再晒橙皮。
8.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写了橙皮制作过程的繁琐、精细、讲究,表达橙皮成为待客点心的原因之一。②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辛苦、不易、表现母亲勤劳能干。③橙皮原料、工艺、色彩很诱人,表达“我”对橙皮的喜爱。④为后文写三弟偷吃橙皮的事件做伏笔。⑤与后文母亲不再晒橙皮形成对比,表现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橙皮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是“很烦人”的事情,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解释了母亲用橙皮待客的原因;详细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还凸显了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品质和“我”对橙皮的喜爱。在结构方面,为下文第⑤段母亲藏橙皮被三弟发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为第⑨⑩段现在母亲做的橙皮不受子孙欢迎而决定不再做橙皮形成对比。
9.细读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
【答案】示例①:通过人物的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神秘兮兮”“郑重其事”“一本正经”等词语表现母亲对橙皮的格外珍视,母亲分橙皮的仪式感传达出内心的自豪与喜悦。示例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一看到”“捧”“分配”等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橙皮的格外珍视以及对孩子们的喜爱。示例③:通过一些量词、副词表现人物的心理。“每次”“总要”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喜爱,希望孩子们能吃到自己亲手晒制的橙皮。
【解析】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这是对母亲的人物描写。“神秘兮兮郑重其事”是母亲的神态描写,通过神态来反映人物心理,反映了母亲对橙皮格外珍视,“捧出、分配” 是母亲的动作描写,通过动作、表情反映人物心理,体现了母亲对橙皮的珍视和对子孙的喜爱。从词语角度赏析,“每次”“ 一看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回家很期盼,希望孩子们能吃到自己亲手晒制的橙皮,表达母亲对子孙的喜爱。
10.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答案】在物质僵乏的年代,橙皮对小孩极具诱感力,是很香甜的;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橙皮对小孩已失去诱感力,甚至让人腻得反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中一些美好东西日渐消逝的无奈和感伤。也含蓄地传达了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更新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句中的“昨天”指的是物质贫乏的年代,“今天”指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作者昨天与今天对橙皮的不同态度,表现生活在变,很多事物也在变,“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暗含有对那些代表传统生活、传统文化的某些事物的消失的伤感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喜好也在变化。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即可。
必刷试卷8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带他回家
周海亮
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尽管他像在熟睡,但他的确已经死了。他死在战壕里,怀里紧搂着他的步枪。
几个小时以前,他还与特雷西并肩作战。三个兵顽强地猫在战壕,坚守了一天一夜。清晨时他们开始撤退,他对特雷西说,不管发生了什么,只管逃命。他一连甩出六颗手榴弹,三个人一起跃出战壕,但他却没有跟他们一起逃掉。后来特雷西知道,他在跃出战壕的瞬间为两个战友打了掩护,却因此被子弹洞穿。
特雷西和史密斯逃进树林。他们藏进灌木丛,看敌兵风一般刮过来,因没找到他们又风一般刮回去。但他们不敢出来,便一直藏匿着。树林里一片死寂,[A]苍蝇如直升机般从头顶隆隆飞过,一只虫子摔到地面,如同引爆一个炸弹。待他们颤抖着走出丛林,已是正午。太阳火一般炽烈,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他们重新潜入战壕,他看到了他。
特雷西走上前,试图将他背起。
“别动!”史密斯慌忙将他制止,“先看看!”
特雷西只是个新兵。战场上隐蔽的那些危险,他还知之甚少。
史密斯告诉他,常有敌兵将地雷埋在尸体下面。当有人试图搬动尸体,就会被炸上天。这是最有效的袭击方式,他的两个兄弟就是因此送命的。
他让特雷西躲到远处,趴下,护头。[B]然后他蹲下来,检查尸体周围的地面。他甚至将鼻子凑近泥土,像狗那样嗅来嗅去。稍后他扭过头说:“他们真的埋了地雷。”“怎么办?他们埋了地雷。怎么办?”
特雷西焦急地问道。看着他,等着他。
泥土显然被铲过,这些石块也被动过。史密斯说,还有,他们翻动了他……他倒下时不该是这样的姿势,更不该这样紧搂着枪……尽管他们做过伪装,但骗不过我……
怎么办?
他们埋了地雷。
怎么办?
“只能放弃。”史密斯站起来,“尽管我很伤心,但咱们绝不能动他。”
他们已经在战壕里呆了太久。敌兵随时都可能返回,他们必须马上离开。特雷西看着死去的兄弟——他已经死去,他那样孤独。“能不能……把雷挖出来?”特雷西试探性地问。
“很难。”史密斯说,“我们都没有排雷经验,而且据我所知这种地雷极其难排,再加上这里到处都是石头,地雷挤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之间,这更增加了排雷的难度。听我的特雷西,尽管我也不想把他留在这里,但咱们没有选择。咱们只懂开枪,不懂排雷……”
两个人离开了,留下战壕里孤独的战友。他们走进树林又走出树林,脚步越来越慢。阳光更加暴烈,头顶上似乎有无数根滚烫的钢针倾泻下来,特雷西的心却愈来冰冷。每走一步,他都能听到自己颤抖的呼吸和心跳。终于他停下来。他说:“我们得回去。”
我们帮不了他……
我们试着把地雷挖出来。
肯定会爆炸。我们回去就是送死……
不能把他留在那里。
“可是我们带不走他,地雷会爆炸……”
“必须试一试。”特雷西说,“他死了,他应该回家。”
特雷西往回走,走得很快。
史密斯追上他,不是要随他回去,而是试图阻止。特雷西说:“你留在这里等我。”史密斯说:“信我的,你真的是回去送死。”特雷西说:“让开。”史密斯说:“求你。”特雷西将枪口对准他:“给我让开!”
特雷西走进树林,却不是一个人。史密斯静静地跟在后面,眼晴里流出泪水。两个人重回战壕,死去的战友仍然在孤独地等着他们。特雷西将枪放到一边,蹲下来,轻轻抚摸战友的脸,笑笑。
他说:“兄弟,咱们要回家了。”
7.这篇小说的开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答案】倒叙。开头先交代了和特雷西、史密斯并肩作战的战友孤独地死在战壕的故事,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引出了后文对于他死因的交代,为后文特雷西和史密斯想要背他回家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记叙顺序,文章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序、插序、补叙等。文章开头交代了他孤独地死在战壕里的故事,然后叙述特雷西、史密斯和他并肩作战的情节,这是运用了倒叙的顺序。作用:先写出他的牺牲,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同时,为特雷西和史密斯想要背他回家埋下伏笔。
8.赏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4分)
[A]苍蝇如直升机般从头顶隆隆飞过,一只虫子摔到地面,如同引爆一个炸弹。待他们颤抖着走出丛林,已是正午。太阳火一般炽烈,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从修辞角度)
[B]然后他蹲下来,检查尸体周围的地面。他甚至将鼻子凑近泥土,像狗那样嗅来嗅去。(从描写角度)
【答案】(1)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苍蝇比作直升机,把虫子摔在地上比作引爆炸弹,从侧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空气中阴森的静穆,表现出战场上的危险气氛。(意思相近即可)
(2)运用动作描写,“蹲”“凑近”“嗅”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史密斯检查敌人是否在战友身下埋下地雷时的谨慎和小心翼翼。(可从其他描写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A句将苍蝇比作“直升机”,将虫子摔倒地面比作“引爆一个炸弹”,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且将小事物夸大成比它大得多的事物,这又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此句从侧面突出了树林的死寂,表现出危险的气氛。B句,由“蹲”“检查”“凑”“嗅”这些动词可知此句运用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史密斯检查是否埋有地雷时的谨慎,突出当时的危险性。
9.为什么“太阳火一般炽烈”而“特雷西却觉得寒气逼人”?请揣摩分析当时特雷西的心理感受。(4分)
【答案】对战场上弥漫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危险和恐怖感到紧张害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虽然“太阳火一般炽烈”,但是“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这是特雷西内心极度恐惧的表现。特雷西刚刚和史密斯从敌人的枪口下逃脱,且危险还在继续,所以恐怖的气氛让他觉得寒气逼人。
10.小说刻画了特雷西和史密斯两个人物,结合文章相关情节说说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4分)
【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特雷西。在故事中,特雷西虽然是一个新兵,但是他不惧地雷的陷阱坚持要带死去战友的尸体回家,可以看见他的身上有更多的对于死亡的虔诚和敬畏,对战友的情意甚至超越了个人的生死和战场上的危险(重情重义),所以我更欣赏他。
示例二:我更欣赏史密斯。在故事中,史密斯能敏锐地察觉到战场上的危险,发现埋在战友尸体下的地雷,并阻止警告特雷西,可以看出他细心谨慎,战争经验十分丰富,所以我更欣赏他。(也可以答重情重义,围绕虽然知道危险重重,仍冒着死亡的危险跟着特雷西回到战壕去背死去战友的尸体回家这个情节作答)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时,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如果欣赏特雷西,可围绕“他不惧地雷爆炸的危险,坚持将战友背回家,这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来回答。如果欣赏史密斯,可围绕“他能敏锐地发现埋在战友身下的地雷,及时阻止了特雷西,减少了无谓的牺牲,这体现出他作战经验丰富,细心谨慎”来回答。
必刷试卷9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山 果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又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柬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涧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红薯面饼子。”
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上。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妺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宇: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然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作者:蒋依。有删改)
7.读完文章,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漂亮(脸蛋俊俏,面容姣好);瘦小、贫穷(很瘦,脸上带着菜色,衣服到处都是补丁);能干(独自背一大篓核桃远途跋涉去卖);阳光、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伙伴,对卖一趟核桃能赚十五六块很满意);淳朴(车上人多,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最低价卖给顾客核桃);懂得感恩(文中多处描写她感激的微笑,重笔描写了她感激的泪水)。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文章中对小姑娘的描写,即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五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文章第二段对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她的俊俏、瘦弱和家境的贫寒;“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可见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她叙述的经历中又可以看出她的懂事和孝顺;据此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用两个字和四个字词语概括即可。
8.请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时的心理。(4分)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答案】“我”的心理:被小姑娘山果的情绪所感染,更被山果的淳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心所感动(默默在心里说,多好的姑娘啊!)。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描写角度和用词角度分析。这句属于“我”的心理描写,而“我”的情感变化是被小姑娘山果的情绪所感染,更被山果的淳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心所感动的。故围绕“感动”描摹此时心理即可。
9.文中描写四位农民工每人给小姑娘50元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衬托主要人物小姑娘,表明小姑娘的淳朴、懂事感动了他们。(2)深化文章主题。同样衣衫不整、不很富裕的农民工也尽力帮助小姑娘,进一步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民风淳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力。文章中四个人的身份是农民工,他们也是生活底层的劳动人民,但是他们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深化了主题;同时衬托主要人物小姑娘,表明小姑娘的淳朴、懂事感动了他们。
10.文章标题换成“卖核桃的小姑娘”可以吗?与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4分)
【答案】答案示例:可以。“卖核桃的小姑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没有原标题好。原标题既点明主要人物,又暗示小姑娘像她的名字“山果”一样淳朴、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题目是“山果”,就是文章中的小姑娘的名字,她卖点的核桃也是“山果”,而且贯穿全文,成文线索,所以可以换成“卖核桃的小姑娘”;文章的故事情节又暗示小姑娘像她的名字“山果”一样淳朴、美好,所以如果换成“卖核桃的小姑娘”就不能体现这层意思,而且过于直白,所以没有原标题好。
必刷试卷10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我只能陪你到这里
①从四岁起,小年就在附近的医学院体育馆学习打羽毛球。
②我家通往体育馆的那条路,先前就是普通小路,突然推土机开来,推山移海,灰沙满天,走过去一步一个脚印。南方多雨,我打伞,伞离小年太高她会淋到,她打伞,我又怕伞针撞我眼睛,只好给她裹上雨衣,我把伞正正地、低低地覆她头顶上三寸,自己半个身子湿个透。
③推土机的消失和它的出现一样突然,眼前多了一条敞亮的六车道大路,人行道上铺了砖,还在零星地挖坑种树植草坪,但都是小打小闹了。而小年,已经九岁多。我说:“小年,路修好了,以后打球不要妈妈送了。”小年很惊骇:“不行!不行!不行!”来回拉扯了几盘锯,最后商量好了,我送她到医学院门口,里面车辆甚少,行人都是大学生哥哥姐姐,安全得很。她下课后,我再去门口接她。
④到点了我稍微磨蹭下,等到了楼底下,她已经扛着羽毛球拍、拎着水杯进了院子,看到我很高兴:“妈妈,你不是说在门口等我吗?医学院门口没有,我以为你在小区门口,原来你在楼门口呀!”
⑤一路无恙,下一次,我索性建议她全程独自往返。听着她咚咚咚下楼,我脑子里的“妈妈地图”自动启动,为她导航:出大门右拐,直行五十米,等绿灯过马路——呀,万一她看还是红灯就闯了,万一她忘了左顾右盼——当然我是讲过千百次的,可她要是忘了呢?
⑥匆忙披衣追下楼。一出院子就着急地往远看:她刚刚走到路口,正好是绿灯,她就大摇大摆过去了。新路,车辆不多,两边的高楼都隔得很远,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完全是“千山我独行”的气势。
⑦快下课的时候,我听见窗外“刷拉拉”,是樟树新生的绿叶,痛快地淋在雨里。推开窗,雨声夹着风声,是一声声的提醒。院子里有人没打伞,只是低着头,稍稍加快脚步。
⑧我忍了忍,拗不过自己,抄伞出门。大路上,迎面来位老先生,打把伞,手里还提把伞,突然站住脚向马路对面喊。我循声望去,是位老太太,正拿随身的包挡着头,碎步快走。听到被喊,老太太抬头也向老先生喊回来。不断有车来来往往,把他俩的喊话切得七零八碎,两人就全靠比手画脚。老先生扬起手里的伞猛摇,意思是:我来给你送伞。老太太就一直摆手,往前指,往路口指:有护栏,你也过不来。虽然,也许在心里,他与她,都很想惊喜交集地在马路中间抱个满怀。
⑨在体育馆的小年看到我,一脸不以为然:“不是说好我自己回去的吗?你怎么来了?”我竟然气短:“下雨了呀,我给你送伞。”她三两步走到雨地里,仰脸承接细密的雨点,快快活活地喊:“我最喜欢这样的雨了,我不要打伞。”我莞尔:其实,这样的雨我也喜欢。像女孩子的小嗔小喜,遇着了或恼或笑,都是可爱事儿。避着躲着,徒留一身干爽,又图了个什么。
⑩她走得雄赳赳气昂昂,我也收了伞,在后面跟。经过每个烂熟的路口,经过一蓬蓬盛放的花,经过绿荫深深的小树林,经过雨里还照旧闪烁的红绿灯……她的小辫子随步伐一甩一甩,我亦步亦趋,乐观地想:羽毛球班看来是再也不必接送了。下一个她独去的培训班是什么?离家20分钟的书法班吧!那再下一个呢?
⑪总有一天,每一次的出发是她自己整理所有行囊,自己决定行程,自己踏上迢迢长路,身边是爱她、喜欢她的同路人。而我,会微笑止步,对她说:我只能陪你到这里了。
7.“我”送小年时的心理可谓是跌宕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我”鼓励九岁多的小年自己去体育馆学习打羽毛球,小年表现出惊骇,很不情愿。“我”内心平静。
(2)______,“我”内心担忧。
(3)______,“我”内心欣慰。
【答案】(2)小年独自去体育馆,走得趾高气扬
(3)下雨天“我”下课去接小年,小年一脸不以为然,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由⑤⑥段中“一路无恙,下一次,我索性建议她全程独自往返”、“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等内容,可概括出:小年小年独自去体育馆的情形;由⑧⑨⑩段中的“一脸不以为然:‘不是说好我自己回去的吗?你怎么来了?’”“她走得雄赳赳气昂昂,我也收了伞,在后面跟。”等内容可概括出:下雨天“我”下课去接小年,小年一脸不以为然,走得雄赳赳气昂昂的情形。
8.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两个“万一”形象地写出“我”对小年的担心,表现了“我”对女儿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要从词语体现出的人物心理活动入手,“万一”两次出现,形成反复,写出“我”担心女儿路上有危险的心理活动,是母爱的体现。
9.读第⑥段和第⑨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⑥段:________
第⑨段:________
【答案】第⑥段:运用神态描写,“匆忙”“着急”表现了“我”对女儿的担心。“大摇大摆”“趾高气扬”表现了女儿的勇敢。
第⑨段: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我”和女儿的对话,表现了女儿的成长。“雄赳赳气昂昂”这样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女儿的勇敢和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语句进行赏析。第⑥段:“匆忙披衣追下楼。一出院子就着急地往远看”中的“匆忙”“着急”是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独自去体育馆的不放心;“她就大摇大摆过去了”、“她个小人儿,走得趾高气扬”是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小年能够独自上学,很自信,也表现了她向往独立的意识。第⑨段:“不是说好我自己回去的吗?你怎么来了?”我竟然气短:“下雨了呀,我给你送伞。”写的是母女间的对话,是语言描写,表现了女儿开始独立。“雄赳赳气昂昂”神态描写,写出了女儿走回家时的样子,表现了女儿的勇敢和自信。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蕴含的教育理念。(4分)
【答案】示例“自己整理”“自己决定”“自己踏上”表现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羽翼,独立生活,身为家长对孩子要勇敢放手,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含义。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来进行理解,本文通过让女儿逐步走向独立,表达了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的主题,标题“我只能陪你到这里”点明了这个主旨,再联系生活实际,孩子总要长大和独自面对生活,该放手时就放手。可据此回答。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3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 下一篇: 2022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默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