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A--尝试练习)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懂得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 线;(3)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及这 些交点的位置情况.
1.数学课上,小明进行了如下的尺规作图(如图所示):
(2)分别以点 D、E为圆心,以大于DE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AOB内的一点 C;
(3)作射线 OC交 AB 边于点 P.
那么小明所求作的线段 O P 是△A O B 的 ( )
A.一条中线; B.一条高; C.一条角平分线; D.不确定.
2.在图 2 中按要求尺规作图并完成填空:
(1)画出 BC 边的中线 AD;
(2)画出 BC 边的高,垂足为 E;
(3) ∵AD 是 BC 边的中线,
∴ SDABD SDACD
3. 已知 AD 、 BE 是△ ABC 的中线, AD 、 BE 相交于G 点, AD = 6 ,那么 AG = .
4. 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
5. 在△ ABC 中,AD、BE 分别是 BC 、 AC 上的中线,若 AB=20 米,那么 DE= 米.
学习目标:(1)知道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2)懂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 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是 2:3:4,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110º,则该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 ) A.35º B.70º或 110º C.70º D. 55º或 70º
3. 如图 3, D 是 AB 上一点, E 是 AC 上一点, BE 、CD相交于点 F ,∠ A = 62°,
∠ ACD = 35°,∠ ABE = 20°.则∠ BDC = , ÐBFC = .
图 3
4.下列图形中,能确定Ð1一定大于Ð2 的是( )
1
2
(A) (B) (C) (D)
5. 如图 4,已知 AC∥ED,∠C =26°,∠C B E =37°,则∠B E D 的度数是 ( ) A.63° B.83° C.73° D.53°
图 4
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2)会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对三 角形的构成做出正确判断.
1.已知在△ABC 中,AB=3,BC=7,那么第三边 AC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2. 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cm,3cm,4cm B.3cm,6cm,76cm
C.2cm,2cm,6cm D.5cm,6cm,7cm
3. 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AB=2cm,AC=4cm,那么△ABC 的周长为 cm.
4. 菱形 ABCD 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6,边 AB 的长是方程的一个根,则菱形 ABCD 的周长为 .
5. 已知 n 是正整数,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n + 2、 n + 8 、3n ,则满足条件的 n 的值有( )
A. 4 个 B.5 个 C.6 个 D.7 个
学习目标:(1)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初步经历和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
1. 已知在△A B C 中,∠A =25°,∠C -∠B=15°,那么∠C= 度.
2. 在△ ABC 中,已知∠ A :∠ B :∠C=1:3:5,那么∠ A 、∠ B 、∠ C 的度数分别为 .
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 7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 度.
4. 如图 5,在 △ABC 中,AD 是高,AE、BF 是角角平分线相交于点 O,∠BAC=50°,∠C=70°, 则∠DAC= ,∠BOA= .
A
C
B E D
图 5
5. 如图 6,已知在△A B C 中,∠BAC =70°,D 是边 BC 上一点,且∠CAD =∠C,
∠ADB = 80°. 求∠B、∠C的度数.
图 6
学习目标:(1)懂得基本的逻辑术语,并懂得演绎推理的规则和规范表达;(2)懂得命题、定理、 证明的意义(3)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及相互“转译”(4)懂得逆命题与逆定理.
“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 , 这个命题是 命题.(填“真”或“假”)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有一个角为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不在同一直线的三条线段联结所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下列定理中,具有逆定理的是(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
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相 等”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3年沪教版 八年级 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中考考纲词汇A-词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