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关家一个月,这4件事正悄悄变好

在一个百叶窗紧闭的冷清街区,住在他楼上的那个女人突然打开一扇窗户,嗷嗷大叫两声,随后又放下百叶窗,关住房间里的浓重黑暗。


上面这段是小说《鼠疫》中的场景。


如果你仔细体会的话,这平常的寥寥几句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



如今,它也有可能发生在中国任意的小区内。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数亿人在家自动隔离了20天,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难见到的一幕。


在那篇小说中,还有更“瘆人”的话。


一个在隔离中的守夜人感叹说:

唉!真要是地震倒好了!剧烈震动那么一下,就再也没人谈论了……只是清点一下遇难者、幸存者,也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这种传染病也太歹毒啦!即使身体没有感染上的人,也有了心病。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身居武汉的网友描述自己的心情:

“不知道楼下救护车又拉走了哪位邻居?不知道你身边又有多少人是疑似患者?不知道这样的隔离还有多久结束?平时热闹的街道上此刻一个人都没有,到处都静悄悄的……”


传染病带来的,不仅是慢性而深入的“恐慌”和“隔离”,还有日渐焦虑的情绪。


它是我们在隔离的日子里,集体孕育出来的社会氛围。


而在这个氛围底下,我们生活和内心正在悄悄发生4个变化。


你闭了外界的联系却发现了生活

“多数人以习惯支撑生活,而不是热情。大家都没有时间,缺少思考,不得不相爱,却又浑然不觉。”

这是小说《鼠疫》里的描述。


瘟疫到来前,人们在城市里的普通生活,其实就是机械重复、日复一日靠着巨大的惯性在生活。


而疫情,带来了一种破坏性,打断了我们以往漫不经心的流程。


一开始,我们还在期盼,快点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以为这是一场可以快速结束的战斗;以为一觉醒来就能听到科学家宣布“恢复正常”。


但随着确诊数据的上升,随着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才渐渐看懂了现实:


是的,病毒就在身边,但我们还没看清楚它。恐怕,我们要与它周旋一段时间。


逐渐明朗的真相,将我们从熟悉中抽离,融入到了“疫情模式”。




👆网友晒出来,2020的新年目标全删掉,只在旁边写:活着


我们开始发现,来没有外卖,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不用逛街、呼朋引伴,也能在家里打发时间的……

如果说这所有的种种让你觉得“失常”,某种程度上它又让我们回归“正常”。

隔离中,当你不得不切断外界联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最真实的自己相处。


我们开始关心一些以前“忽略”的东西: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健康的免疫力如此重要。——你的身体健康吗?
与家人、爱人朝夕相处。——你们的关系让你满意吗?

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没有所谓的奋斗。——你感觉焦虑了吗?


隔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带着“未知和无常”的不确定感。

如何与巨大的焦虑和不确定相处?便是当下生活对我们的考验。


如果暂时没了奋斗所赋予的意义感,你是否还能热爱生活?你是否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隔离,是在提醒我们——生命是有界限的。


绝对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假象。真正的人生意义,是要回到自身的体验之中。


过去我们对平常的日子厌倦,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却是好好珍惜它。



不动的是身体心却在以各种方式集结

  在电影《传染病》中,一个热带雨林带病毒的蝙蝠,食物掉在了猪圈里,污染了一头生猪的饲料,一个中国厨师因为接触了生猪没洗手,而把病毒传给了一个美国女人,美国女人在澳门赌场里接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把病毒带到了全球……


蝴蝶效应,说的是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了美洲大陆的一场巨大风暴。

世界在一个整体之中,高度发达的交通、社会化大生产、全球化的经济体进一步把人们事实上连在一起。


正因这一点,瘟疫成了人类世界最致命的灾难之一。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展现了我们的“强大”。

虽然每个人肉体被隔离了,但你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团体变得更凝聚了——
在前线,医疗团体,源源不断的医疗支援救助来了;民族团体,海外的华人也在转运物资了;志愿者,慈善者,公民发声的团体……


在普通人的家里,虽然家家户户不再来往,但我们的心却在以各种方式集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懂得“惺惺相惜”、“守望相助”。

之前你在城市的奔走,车子、房子、票子……你在操心的都是个人生活的圆满。


 但现在,你身处一个巨大的背景之下,感受到共同体的悲欢


从确定共同“敌人”——瘟疫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个人命运不复存在,人处在集体的共同命运之中,那些新闻和消息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日子?不是。


我们不仅是在斗争,也是在以抽象的方式感受集体之爱。



从否认到承认我们更加客观、实事求是

  灾难刚发生时,人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否认」:坚信灾难一定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拒绝戴口罩、串门,轻视危险。直到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才被迫接受,仓促应战。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才感觉到自己活在疫情之中呢?


  相信大多数人,是从“武汉封城”开始的。那之后,人们分析着拐点、平台期、下降期、结局……

  我们的担心和信心在摇摆不定,总想找一个确定性的依据。


然而,我们得到的答案却是:人不是无所不能的,科学也不是。



科学家说,我们刚给病毒命名,我们还在分析它的结构,我们没有特效药,我们还没有疫苗,只能靠人体的免疫力对付病毒…… 

难以解决的困境,或许赋予了我们一种品质,就是客观


就好比,2月13日当天,仅一天的确诊病例就增加了近15000人,数据飙升本令人恐惧,但很多网友却说这更接近真实,让人感到安心;


也好比,当张文宏主任谈疫情的三种可能的结局:成功(两三个月的到控制)、胶着(需要抗疫半年到1年)、失败(席卷全球)时,很多人不是盲目相信“一定成功”,而是承认“可能的失败”。


  我们更维护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我们也更实事求是地面对死亡的数据——尽管它们残酷,但真相可以缓解恐慌。


冷静静的武汉街道,有一种沉默的张力,经过无数的呐挣扎后,人们理智地回到我们到了真实的境地。


学会尊重多数普通人的平凡力量

  在一场极端的灾难中,人们往往将获得足够的信息和材料,新闻故事就发生在每一刻,它们都是反思我们内心的材料。

人们呼唤英雄,英雄是那关键的一抹光亮;但能真正改变社会的,不过是普通人的选择


英雄也是普通人,是那些选择去挺身而出、保持善意的普通人。


些灾难中做错了事的恶人,被恐惧占有、丢失了善意的人,同样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的应对和选择方式不同。


比如那些拖延了危机治理的决策人,也是在危机时刻只看得到自己利益的普通人——他们不能迅速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一种“短视”的不明智的方式去应对危机。


比如,那些浑水摸鱼、贩卖野生动物的人,他们不是刻意为了伤害他人,而是被生存恐惧遮蔽了良心的普通人——他们用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去选择自己的行为。


普通人身上都有一种天生的懦弱,就是面对危险时本能地逃避。


并且这种逃避和蒙蔽是非理性的,这是人性,它的传染性比我们面对的瘟疫更致命。

因为事实有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无法诚实面对,克制人性的阴暗面,就会间接地在「天灾」的基础上继续制造「人祸」。


相反,英雄很简单,是审时度势,看清本质,明知有风险,但却选择尊重事实的人。

像李文亮一样,在别人没发现异样的时候,用自己的专业见识诚心发出警报,没有考虑个人得失;
像钟南山一样,在关键时刻担当,明确地作出决定,掷地有声。


这个社会的所谓英雄,其实只是专业的人


们用清晰的语言、明确的行为,作出了善意的选择和担当。

而更多的普通人,警察、医护人员、公务员、快递员、志愿者……追随的也许不是什么英雄主义,而只是简单地不能当逃兵的角色感。


他们,和英雄一起构成了我们普通人的保护伞。


  如果瘟疫相当于一种暴力和封锁的象征,那么,在极端困境面前,人爆发出了怎样的意志力,来自你内在自我角色的一种自尊心和认同感。


俗话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应该承担责任。

  

  试图成为平庸之恶的帮佣很容易,只需要随波逐流就可以了;难的是,在灾难时分,普通人能有所选择,能懂得:逃避无法获得安宁,只有谨慎地完成自己的角色,才能最终认同自己。


那些与瘟疫搏斗的人最终赢得了什么?

所能赢的,无非是见识和记忆。

他们所拥有的是人生的深度体验,以及成为自己的价值感

*本文作者: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咨询师,前大型婚恋网站主编,多家媒体心理专栏签约作者,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housewife-online),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假期延长,开学即考试......这届初三生究竟有多难? 如何致胜中考看这里! 下一篇: 教育部回应:“停课不停学”不单纯等同于上网课!不得强行要求学生上网“打卡”!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