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说明: (1) 本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

(2) 请认真答卷,并用规范文字书写,注意卷面整洁;

(3) 所有题目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超出答题黑框区域的部分不给分。

 

积累与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__________》)

(3)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等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要求选择(5分)

(1) 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答案】1.(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

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2. D

【分析】

1、需要注意“受”字的字形;(2)需要注意词牌的记忆;(3)是考查典故“朱弦已为佳人绝”是伯牙、钟子期知音难觅的典故。“青眼聊因美酒横”是指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2、(1) A中“东风”指春风,春天;B“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景象;C“浅草”也暗指春天;三个选项为春天,D“凉如水”为夏天。

2)②句开头“这本书”紧接前一句句中提到的摄影集,①句开头的“认为”紧接④句的结尾“观点”, ③阐述“论证”放在最后。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沉默不是金

刘墉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   )坏人的喧嚣,(  )好人的沉默。”

③这显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于关注言说,因为言说总是推推搡搡试图挤进我们的视线,但在言说和言说的缝隙之间还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说,也有不同的光泽、质材、结构、密度,也千折百转,也惊心动魄。

④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⑤在英文里有个词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这种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10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11所以,我们应当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选自《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序言》,有删改)

3.填入第②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所以  不是  而是          B.但是  不是  而是

C.所以  既是  也是          D.但是  既是  也是

4.第⑤段加点词语“房间里的大象”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5.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化用了北岛的诗句,指出对沉默者而言,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B.第⑥段中“精神上的孤儿”指那些通过沉默来实现“精神合群”的群体。

C.第⑦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打破沉默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D.第⑧段中“合群”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说明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

6.第⑨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请具体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案】

3. B

4.指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

5. D

6.运用德国人的睁眼、苏联的醒悟及中国文革后的反思等一系列事实(1分),论证了无论沉默如何扩展,最终还是要被打破的道理,又推论出沉默造成的后果之严重的痛惜(1分),发人深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例证丰富、全面(或写:从国外到国内)极有说服力(1分)

7.首先用“沉默是金”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话题(或者从反面“沉默是金”说起),并提出作者的观点“沉默不是金”(1分);

其次列举了历史上和生活中源于集体沉默的悲剧,分析了人们沉默的原因:出于善意和礼貌、源于怯懦及害怕精神失群孤儿,从而将沉默作为自我保护的机制。(1分)

接着指出了随着沉默人数越多,打破沉默越难,导致的后果越严重,分析了两种后果:先知的悲剧和大象崩塌之可能(1分);

然后指出人们应当勇敢的发声,勇于承担(1分);

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本文的观点“沉默不是金”,应直视生活中的沉默(1分)。

【分析】

3.马丁路德金的话是对第①段“沉默是金”意思的相反论述,第③段中也指出马丁路德金的话与一般认识有所不同,因此要用转折关系“但是”;此外此处要强调的是“好人的沉默”是更大的悲剧,因此用“不是”“而是”更妥帖。

4.指出“状态”是鲜明的、明显的        1

“行为”是故意不揭露,故意不直说      1

“结果”是事实、现象、事件、感受      1

(倘若学生抄原句“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不给分)

5.D错在“特殊含义”错误,应是反语。

6.首先需要明确所举例子的内容,然后找出例子证明的观点,接着逐层推论,一步一步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首先明确文章整体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整体思路,分层次进行概括,然后用合适的关联词将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连接起来。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用意。3分)

     

  2. 作者在第段和第段两次提及梵高,试适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3. 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4.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案】

    8.画线句具体描绘了木心画作中的寂静、清幽、迷蒙甚至略带苍凉的场景(场景分析1分),写出其空灵、纯净、澄澈、缥缈的特点(画作特点1分),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画家情感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也有对画家本人的欣赏(作者对作品的体悟、对画家的情感,任写一点得1分)

    9.1、⑾段是从作者自己的视角(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由木心的手稿想起了梵高的《星空》(1分),意在表明木心先生如同梵高一样,虽然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但他创作的手稿和画作就如点滴繁星,让他始终看见了未来的希望,指引他不断前行(1分);

    2、第⒃段是从木心先生的视角,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1分),写出了对于木心先生而言,梵高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在艺术创作的路上不断追随梵高的高度,却又秉持着自我的初心,用多种艺术形式坚持信仰、保持纯净,在创作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执著前行(1分)。

    10.“人们看我的画”是指人们欣赏木心艺术创作的作品,而木心“看人们的眼睛”是指木心先生一生都关注着人们对世界的态度(1分),然而他的艺术作品大多处于孤寂的境地,“沉睡着” (1分),木心真切地希望能有读懂他的作品甚至读懂他一生的知音人来唤醒他的画作,他渴望得到世人的理解与目光(1分)。

    11. 

  1. 结构上,首尾呼应,“细雨如丝”呼应了首段“烟雨迷离”,再次展现了乌镇木心美术馆迷蒙、清幽、静谧的特点(1分,只写“首尾呼应”四字不给分,需要点明具体呼应的内容)

  2. 四字相对,给全文增添了文学色彩,读来充满诗意;语言上有顶真意味,给人连绵不尽的遐想。

  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绪”比成连绵不绝的“雨丝”,生动形象。

  4. 末段以景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情感体会的广阔空间。

  5. 尾段以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起到了情感的强调作用

  6. “雨丝”一语双关,既暗示了参观当日乌镇的天气,又暗合“思绪”一词

  7. 结尾段是对木心先生精神和灵魂的高度概括,对其虽历经苦难,却终能拨开黑暗、坚定不移地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执着前行的崇敬之情,强调木心先生的精神对后世之人的激励作用(1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主旨(1分,光写这句不给分,需要有主旨和内容相应的分析)。

     

    【分析】

    8.场景分析1分、画作特点1分、画家情感分析1分、作者对作品的体悟、对画家的情感,任写一点得1

    9. 两段的视角点明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

    10.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人们看我的画”、 “看人们的眼睛”、 “沉睡着”

    11.结构作用(1分),形式手法(2分),内容(2分)

    以下角度中学生必须回答到第(1)点结构作用1分,第(7)点内容主旨和情感表达2分,第(2)—(6)点中任选其一作答,点明手法形式1分,适当分析其效果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第12- 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

    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12.本诗押韵的字有(    ) 个? (1分)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忽降甘霖而诗人衣襟湿润,表明霖雨经时之长和雨量之大,也暗示居室之简陋。

    B.颔联化用“床头屋满无干处”和“春流岸岸深”两句,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优国之心。

    C.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并以“犹”字蓄势,自然地带出下句“何况”的递进之意。

    D.全诗写雨情,表喜意,雨之情和喜之意相互融合,炼字炼句,贴切自然,处处蕴喜。

  1.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1. D

  2. B

  3. 1)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2)炼字巧妙,贴切自然。“应”,表明诗人想象中的意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猛涨的溪水进而想象浙西一带千里平畴,渐趋枯黄的稻子经过甘雨的滋润,翻青透绿,吐穗扬花,满目秀色,一派生机。“最”表现诗人欣喜激动的心情。秋雨打桐叶之际,多为历代骚人墨客的惆怅只是,在他听来是“最佳音”,更衬托诗人内心的兴奋。、(3)视觉和听觉相互结合写景。前句秀色从视觉所获得的美,后句直抒对雨声的听觉之美,表达心中之喜,别具匠心,自成意境。“五更桐叶”指诗人幸福难以复寐,耳听半夜雨打桐叶的淅淅沥沥声,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最美妙的音响。整个诗歌充分表现诗人为农民的年景好转而无限欣喜的心情,全诗始终洋溢一片喜气,且随着是的意象的展开,欣喜情怀越趋越强烈,也反映出诗人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及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分析】

    12.首先律诗的押韵位置有5个,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即“霖、襟、深、音、心” 发现都押“in”,所以有5个。

    13,在“强烈的忧国之心”,此处是写诗人不因雨打湿床而忧愁,而是觉得雨打芭蕉的声音是最好的声音,因为可以滋润庄稼,表现诗人为农民的年景好转而无限欣喜的心情,全诗始终洋溢一片喜象的展开,欣喜情怀越趋越强烈,也反映出诗人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及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14.子,角度不止一个,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立足于手法分析诗歌内容,最后立足于情感主旨。“应”说明不是眼前之景,有虚实角度可以入手;“应”“最”字也是体现情感色彩的词汇,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入手;另外,多角度描写也是我们常见的描写手法,视听结合,最终要结合分析和情感主旨。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阖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殷实富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前后 2)起则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项。(2分)

1)供张一如帅所居()

A.供给安排B.供应之物C.陈设之物  D提供张罗

2)玠以微言挑之()

A.含蓄的话B.精妙的话C.秘密的话D.低微的话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玠微言挑之 ②如惠语让单于

B①遂不谋 ②晋人御师必

C.①士至者 ②居则具一日

D①供张一如帅②劳师以袭远,非闻也

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

 

  1. ②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余□□□□和□口□□的形象特点。3分)

  2. 文末提到“蜀中殷实富足”,余功不可没,联系全文,概述其原因。3分)

     

    【答案】

    16.(2分)(1)征召  (2)涂抹

    2分)(1)C     (2)A

    17. D

    18有策谋想要告诉我的人,在近处的就径直到公府来,在远处的可自行向所在的郡府去言谈,所属的官府要以礼节相遣送。朝廷也会提升(使…提高)爵位重金犒赏,没有任何吝惜而酬报功劳。

    19贤下士(礼待人才)、真诚待人(以诚待人、坦诚相待)、热情率真(直率坦诚)9.

    20.(1)能够礼贤下士,积极听从冉氏兄弟的建议,不贪己功;

    2)耐心、有决断;

    3)能积极布防,具体策略有实效。

    【分析】

    16实词的积累,属于简单实词,要求学生能够熟记并掌握这些词语,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重点词,帮助学生巩固和背诵。

    17.D选项两个“所”都是所字结构用法。A选项第一个“以”是介词,表示“用、拿”;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B选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同、和、跟”,第二个“于”是介词,表示“在”。C选项第一个“之”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第二个“之”是助词,表示“的”。)

    18.考查实词的积累,“近”“径”“诣”“远”“所在”“高”“不吝”“言于郡”,有8个点,错1个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本题需要对于人物的事件有总体把握,再提炼为四字词语,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常用词语有较熟悉的记忆。

    20.本题需要对于人物的事件有总体把握,从文章中具体罗列出主人公的措施。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说:“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要告诉我的人,在近处的就径直到公府来,在远处的可自行向所在的郡府去言谈,所属的官府要以礼节相遣送。朝廷也会提升爵位重金犒赏,没有任何吝惜而酬报功劳。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到的士人,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个人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声),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21-25题(13分)

    盲者说

    【清】戴名世

    ①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吾方以为吊也!”

    ②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③“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④某生无以答。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所之愧焉。

    【注】①橾日者木:从事占卜职业。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1. B C、乎D

22、对第②段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列举自己“盲”的事实和表现,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虽盲实不盲”。

B.多侧面多角度叙述自己“盲”久而成习惯,并没有因“盲”而带来烦恼。

C.作者以自己盲的事实引出下文天下皆盲的严重后果,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D.本段先叙后议,列举自己“盲”的表现,为后文进一步揭示主旨做铺垫。

23、对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2.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3.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4.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24概述第③段中今世之人不盲者却尽为盲的具体表现。3分)

  1. 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

    21.C

    22.B

    23. A

    24. 

  1. 事在眼前却视而不见的盲目与无视是非,看见了却无法看长远的短视。(依据:“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2. 不分贤愚、不分邪正、不审利害、不识治乱,是非对错不加区分。(依据:“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治乱之故不能识”)

  3. 不得要领,倒行逆施,颠倒是非黑白。(依据: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

    25.作者借盲者之言,叙述了“盲者”虽看不见,但是心神健全,其实不盲;而天下的“不盲者”,倒行逆施,反倒都是“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的现象(1分)。以此来讽刺抨击当世那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1分),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中自视甚高的读书人颠倒昏乱、不分是非的这一现状极度愤慨,(也希望后世之人看到此文心有所愧而做出改变)(1分),本文借事说理,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1分)

    【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既然这样,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大小、日月光明、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道:“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的原因不会乱动啊。对别人,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是与非。行走时,靠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行业,不让自己的精神在不相干的事务上操劳,不使用自己的力气在没有益处的事上,出来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没有因为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烦恼。”

    “当今世上的人,喜欢打扮成不合礼教的相貌,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益、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平安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丢失那些老天所赋予的本能,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有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自悲却悲我,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而安慰您啊。”   

    某生没有言辞来作答。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三、作文(70分)

 

  1.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有人说:学校教导我们要告别平凡走向优秀,而社会却教育我们告别优秀走向平凡。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材料中的两个名词平凡和优秀,界定这两个名词的区分度,首先明确出平凡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平庸的人,材料中要求学校要求优秀是否是真的优秀,社会中的平凡的是否就是真的平凡。这是需要学生在文章中分析清楚,中心可以是:人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光芒,将自己融入集体需要他优秀的时候再大展拳脚。

     

    从优秀走向平凡

    当代社会,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及对学生的要求,无外乎都是激励学生们变得更加优秀。然而,社会却教导我们应该告别优秀、走向平凡。

    优秀与平凡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在我看来,一个平凡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平庸的人,甚至他有可能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组织者或执行者,而是他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光芒,将自己融入集体需要他优秀的时候再大展拳脚。

    而为什么学校与社会教导我们看上去完全相反的原则呢?本质上来说,我认为是两者的性质不同。

    学校作为一个教导学生、开拓学生才华的平台,它的义务是发现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优点,从而指引学生们向着自己擅长且喜爱的领域继续前行,为社会输入每个领域的专才。所以,它的功能在于培养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然而,在毕业的学生们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社会打磨棱角,学会了如何融入社会。这是因为社会的性质在于使其更和谐稳定地加速发展。这时,那些由学校输出的优秀专才们会被社会磨合到一起,他们的棱角被打造成与他人契合的齿轮,使社会正常运转,这是社会的作用与职责所在。

    不仅仅因为两者的性质不同,同时,人们自己也起到了一定的主观因素。

    从学校生活步入更加复杂的社会交往,人们的内在心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转变。仍在学校的学生们还可以在老师的包容、同学的善意下肆意妄为。但步入社会之后,仍何人都没有理由与义务照顾一个个体的感受与想法。多的是优秀的天才们、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无法融入社会而导致了最悲惨的结局。

    所以,当一个人发生心态的转变从而更能控制自己去接受、包容一些的时候,无论你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人,你都可以作为一个平凡的螺丝钉融入社会,也可以任意转化自己的平凡与优秀。

    而更多地处在于社会中的我们更需要学会的是从优秀走向平凡,而非肆意散发你炙热的光芒。所以,真正优秀的人在于平凡之时也能照亮他人、平添温暖。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市普陀区曹阳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下一篇: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年高三第二学期语文三模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