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学年高二(上)历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练习题(含答案)

2019学年高二(上)历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  )

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

2.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初

3.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A.实施“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

B.提出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C.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D.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7.“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下列选项与该对联相匹配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8.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为“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D.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9.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当时国际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者的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10.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种招生办法存在着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

A.开展扫盲教育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1.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2.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也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哪些内容?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学会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  )

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B

2.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初

解析图片所记录的场景,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这是推行扫盲教育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工作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答案A

3.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答案C

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选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初期,故C项错误;“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项错误。

答案A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A.实施“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是指1978年以来。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958年、1977年、1986年和1950年。故选C项。

答案C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

B.提出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C.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D.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解析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C项错误;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A项正确。

答案A

7.“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下列选项与该对联相匹配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上联重在强调科技与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故B项合适。

答案B

8.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为“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D.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为海底世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侧重“取”“用”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故排除。

答案A

9.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当时国际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者的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相关的专门人才,这推动了高校改革。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0.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种招生办法存在着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

A.开展扫盲教育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为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果断作出恢复被停止的高考的决策,故选C项。

答案C

11.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答案A

12.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也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因此宣传册的最早印制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哪些内容?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大量人才。

意义: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2)内容: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关系:材料一中“三个面向”为教育立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教育立法的健康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学会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广泛;与社会生产、社会改造相结合。

作用:将文化知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

(2)状况:教育发展速度快;专业设置重视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3)“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在科学和教育战线上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学年高二(上)历史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练习题(含答案) 下一篇: 2019学年高二(上)历史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练习题(含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