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年上海市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考点梳理:

(一)王位世袭制

1.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2.方式:采用世袭制,有时是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

(二)分封制

1.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

2.内容:

1)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力)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在封疆内还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评价:

1)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局限性: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三)宗法制:

1.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4.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6.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约束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政治上,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血缘上是父子兄弟。

7.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

(四)礼乐制度(了解)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具体看书第6页。)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皇帝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1)确定“皇帝”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规定,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3)规定皇权至上,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和发给。

(二)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本质为君主专制。

(三)三公九卿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九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郡县制的作用: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郡县制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视具体情况看是否展开回答)

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官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有利于国家统一的维护。3.有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4.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5.易形成暴政、腐败和专权。

Ø(阅读)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重点梳理

1、表一、历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秦朝 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官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时推行内(中)外朝制度。 在地方上实行推恩令。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的分裂,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设参知政事分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军事上,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元朝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废行省,设立三司。设立布政使司掌管地方的财政,设立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设立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

清朝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注意:识记每一个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的措施,具体的措施的内容、作用要了解。

Ø重点: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评价(作用): 1.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内容、作用见书第13.

注意: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及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2、表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 制度 选官标准

汉代 察举制 品行(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以后 科举制 才学

Ø重点:评价科举制度:

利:(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没有实际功用,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除丞相的原因:

1.吸取元朝臣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二)内阁

1.时间: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

2.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

1.最初目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大臣的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权力,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4.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使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②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铸就了希腊人的民主性格。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社会政治腐败。③举手表决的方式过于简单。④抽签选举官员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误用。

5.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见书。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法的内容。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按形式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罗马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按适用范围可以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单元导读:

1.世界近代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结束。

2.本单元讲述了英、美、法、德四国在近代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也叫政体。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指一个国家中统治阶级用何种方式来组织政权,统治国家。如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与政体相对还有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如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美国的国体是资本主义;中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国体决定政体。

3.欧美各国近代政治制度(政体)的重大成果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代议制度又称国会制或议会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议会(或者说国会)就为代表民意的机关,议会(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资产阶级通过掌握议会将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限制总统或君主对行政权力的滥用。立法的执行者称为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叫内阁(或者叫政府)。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根据国家权力中心的不同,君主制立宪制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国体

 

              封建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政体: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君主立宪制(英)    总统制共和制(美)

君主立宪制(德)    共和政体(法)

二、时空定位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前提)

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背景:(1)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要求限制王权。(2)政治上,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是革命的导火线。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期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过共和国。(3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继承王位。历史上把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2.《权利法案》的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权力。

3.《权利法案》的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起来。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责任制内阁形成)。

1.责任制内阁的起源:光荣革命之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当时的内阁还不是法定的组织,只是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2.内阁的组成: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

注: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上议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议会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3.内阁的职能:(1)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由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首相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命内阁成员制定国家重要决策,且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

4.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占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5.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合为一体的产物。

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化道路。2.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有巨大影响

七、英国的政党。

    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了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他们是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19世纪,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工党和保守党成为了当今英国议会中两大主要政党。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1787年宪法

1.1787年宪法,标志着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

2.背景:(1)美国独立之初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邦联政府无中央集权。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保护本国经济,保障国家安全。(2)人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3)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3.内容:

1)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宪的情况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2)实行三权分立,规定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拥有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评价:

作用(1)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3)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4)这部宪法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87年宪法也存在缺陷:(1)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2)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3)没有保障人民权利的内容。

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权与制衡的具体内容。

1.分权

1)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立法权。

2)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司令。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法律,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内阁各部部长、最高法院大法官、驻外使节等),缔结对外条约等权力。政府(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

3)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解释权,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2.制衡

1)国会与总统:

国会通过的法律需要总统批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否决的法律,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通过即为有效。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需得国会参议院批准方可生效。

2)总统与最高法院:总统可以提名任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违宪。

3)国会与最高法院:经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还需要经过国会的批准,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为由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不合法。

三、美国的两党制。

1.美国的两党为民主党和共和党。

2.两党制的特点:(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2)他们不仅控制国会,也左右着地方选举和总统选举。

3两党制的实质;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具体政策不同,根本立场一致。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2.确立的背景

1)法国大革命之后,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斗争激烈,政体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

2)普法战争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3)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4)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内容

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提出的议案,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力的制衡力量。

2)总统由参众两院联系会议选出,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4.意义

1)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君主专制和帝制独裁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2)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德国统一

1.德国统一的背景: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统一的方式: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四、德意志帝国宪法

    1.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德国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年)

    2.内容:

    1)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心。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皇帝任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2)议会是立法机构,又联邦议会(上院)和帝国议会(下院)组成。

联邦议会的议长为宰相,议员又君主任命,受皇帝摆布。

帝国议会负责立法,但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需要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权力较小。

    3.意义:或者说作用

1)宪法的颁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标志着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德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2)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局限性

1)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

2)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发两次世界大战。

单元总结

比较英、美、法、德四国的政治制度。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一、五四运动:

1.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2)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运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意义:

1)五四运动是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大区别在于:领导者(前为资产阶级,后为无产阶级)。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工人阶级的壮大(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4)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2.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月,地点先在上海,然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船上)

1.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四、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上海),

1.内容:

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合作:1926年,进行北伐战争;

 ①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②概况:1926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取得巨大成功。收回汉口和九江的租界。    

3.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4.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5.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192781日)

1.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192787日)

1.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三个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五、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长征原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主张。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③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六、遵义会议

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略(见书)

3)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课   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

3、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过:

国民党 共产党

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战略地位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上升为主战场(发动百团大战)

联系 两个战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抗战胜利原因:

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美苏)。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7课   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

1.原因:(1)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迫于国内外和平的压力。

           2)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争取政治主动。

2.结果:1945年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二、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1946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用运动战的方式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1947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点)

3.战略大决战阶段:发动辽沈(19489-11月)、淮海(194811-1月)、平津战役(194811-1月)。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1949421日开始,渡江战役。4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4.主观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注意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共产党宣言》

1.发表时间:1848年。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内容:⑴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⑵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⑶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4)他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三、巴黎公社

1.成立:18713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措施:政权建设:(1)经过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2)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3)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主观:(1)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3)没有发动广大农民;(4)公社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

根本: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缺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条件。

5.巴黎公社失败的意义:

1)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公社战士英勇斗争的精神永垂史册。

    6.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通过暴力革命打破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

客观:(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2)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主观:(1)布尔什维克党日益壮大。(2)工人阶级的壮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人民的支持。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1.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2.《四月提纲》:1917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①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提出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革命)。1917117日攻下冬宫。

三、苏维埃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经济上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3.外交上通过《和平法令》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十月革命成功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1949年到1956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

答: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

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文革时期这一制度遭受到践踏破坏。

5.文革后这一制度得到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先成立。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4.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之前的职能是:代替全国人大行使权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之后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它的性质是统一战线组织。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了解)

1.党内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2.毛泽东的错误认识。3.江青、林彪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二、课后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

1.民主建设

1)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2.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4)1999年,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4、“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

119977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2199912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实行三通。

3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4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相继成立,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

6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实现。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政策如下: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二、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1.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国际声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70年代成就:

11971年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三、新时期外交

1、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活动特点: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条件)

2.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势均力敌。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根本原因)。

二、美苏的冷战的具体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冷战的序幕)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标志着冷战开始) 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2.冷战导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3.美苏还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发生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四、美苏冷战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1.冷战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避免世界大战爆发;

2.客观上两强竞争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

消极: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导致局部性冲突不断,给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

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成立发展壮大,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

2)日本的迅速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5)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

二、欧洲走向联合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欧洲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在国际社会重新发挥作用。

2)根本原因:欧洲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

3)政治原因:两极格局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思想因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

5)关键因素:法德矛盾和解。

2.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

1)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1)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3)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

三、日本崛起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日本政府进行了民主改革,铲除封建落后因素。

2)美国大力扶植

3)朝鲜战争的刺激

4)日本政府制定了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日本政府加强政府投资,注重教育。

2.日本崛起的影响

1)日本经济崛起后,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开始摆脱美国控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着两极世界格局。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目的: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

3.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和发展。

4.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5.倡导者:南斯拉夫、埃及、印度。

6.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2)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3)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世界格局。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典型: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3.原因:

1)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2)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

3)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2)历史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影响:两极格局结束,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

3.如何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三、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但总趋势是缓和。

四、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²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1欧盟的成立和发展(1993年)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谋求政治经济一体化

3.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注意:1.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主要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生物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 下一篇: 2019年上海市高一化学上册第一次月考重点知识点精编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