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复大附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三)
一、积累应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作者)《劝学》)
(3)杜甫《月夜》一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担忧的诗句是“ , 。
2.(3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类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②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
③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
④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在各地不断推进。据报道,近日,上海要求16家平台企业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成为重要的“开垦地”。据了解,目前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已接入出租车。
②统筹传统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的融合,从而促进两个业态都能健康发展,其实是2015年《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不过,时隔三年后来看, 网约车合规化与传统出租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两者真正走向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此次在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加速的背景下,多地巡游出租车开始重新接入网约车平台,不啻为一次新契机。
③事实上,早在网约车平台刚诞生不久,一些地方的传统出租车企业也就开始效仿打造自己的出租车网络预约平台。但由于这些平台都有着严格的区域限制,加之运营经验不足,鲜有成功案例。相对来说,能够接入全国性网约车平台,既可免除运营成本,还可以借助平台的管理优势,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方便乘客并倒逼服务质量的提升。
④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审视,传统出租车改革,无法回避当前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预约叫车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选择,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就显示,2017年全国巡游出租汽车总量仅139.58万辆,且客运分担率连年下降,传统出租车确实得思考如何在服务方式上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另一方面,破除出租车“份子钱”模式,打造动态调价机制,探索新型的司企分配形式,在现有条件下,也很难完全撇开与网约车的融合发展,而另起炉灶。
⑤推动出租车领域新老业态的融合发展,出租车接入网约车平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借鉴和利用网约车模式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运营和管理成果,实现从运营模式到管理模式的真正革新。如上个月,交通部门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像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目前传统出租车领域还少有涉及。另外,前不久召开的“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发展政策研讨会”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巡游车企业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监督。这些其实都是传统出租车转型难以绕开的一环。
⑥当然,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_______只是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企业的事,______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当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无论在准入门槛,还是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出租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统一监管和新老业态融合发展,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漏洞。
⑦如在网约车安全整治加码的9月份,全国价格投诉分析报告就显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当月平台共受理出租车、网约车举报2713件,其中网约车类174件,环比下降16.3%,但出租车类则达到了2539件,环比上升2.1%.这直接说明统一监管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已有地方率先作出了尝试,安徽芜湖新修订的网约车细则就全面取消了缺乏上位法依据的网约车行政许可条件,将网约车与传统巡游车车辆标准拉平,可谓切中了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的肯絮。
⑧无论是之于网约车的规范发展,还是传统出租车的改革转型,两者融合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可以预见的多赢之举。当然,融合发展不是排挤竞争和多样性,而是借助技术优势和统一平台,实现新老业态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共同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进社会的出行福利。在这方面,从网约车平台到出租车企业,再到监管部门,都应该敞开心怀,转变观念,为新老业态的融合与革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摘自《光明日报》
(1)第1节中“开垦地”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第2节与第6节空白处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但 虽然……但
B.尽管……但 不仅仅……更
C.即使……但 不仅仅……更
D.尽管……但 虽然……但
(3)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出租车接入网约车,既能免除运营成本,又能方便乘客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B.因为网络预约叫车正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所以传统巡游出租车要改变服务方式。
C.网约平台为了加强安全管理,要求接入平台的传统出租车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
D.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可以使两种业态实现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
(3)第6节中,作者认为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后文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4)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纸上核桃 郑晓红
①最初对核桃的认知,是从纸上得来的
②《拇指姑娘》是我小时最中意的一本彩色小人书。一个善良温柔的女人修整好一枚光滑闪亮的胡桃壳儿,用蓝色的紫罗兰花瓣当床垫,用玫瑰花瓣做被子,让小小的拇指姑娘,每晩都在如水月光中睡在摇蓝一样舒适漂亮的胡桃壳里。这张舟一样荡荡悠悠的胡桃小床,从小孩儿无限扩张变幻的小念头里荡岀去,它旋转着升空,在风中起伏,在云朵里钻进钻出,触碰太阳的火焰,抚摸月光的冰凉……
③当父亲把从宁州大原上捎来的核桃放在我面前时,我有点发怔,深感失望,不愿相认。真正的核桃并不是两头尖尖,也没有闪闪发光,核桃壳里面迷宫一样的隔断那么粗糙,即使铺十层紫罗兰花瓣,也不可能让娇嫩柔弱的小美人儿舒舒服服睡在里面,何况,我不是还要乘着它云游天外吗?它怎能长成这样!小女孩的白日梦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核桃树姗姗来迟。
④胡桃就是核桃。它的原名意味着它庞大的根系原本伸展在异域的土地上。《名医别录》上如是记载:“此果出自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古时的羌胡分布在现今的东欧、南亚、新疆、甘南一带,也就是说,宁州大原并非核桃的故土,而是异乡。胡桃远离故土,唯有“胡桃”这个名字维系着一棵树对故土的渴慕,可是,它连一个名字也无力保有。公元319年,西晋大将军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成了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入塞的羯族人。他登基做皇帝后,对国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是制定一条法令:说话一律严禁出现“胡”字。如此以来,“胡桃”便名姓不保,世人因其长得跟桃核非常相似,于是与文核”二字颠而倒之,成为“核桃”。
⑤生长在宁州土地上的果木树种里,核桃树的体型是最雄壮的,叶片也是最阔大的。它的躯干里似乎注入了匈奴人强悍健壮的血液,主干千雄壮,侧枝粗大,细枝有力,它们向四周伸展,完全彻底地打开身体它的叶子安然张开,缓慢地调整角度,寻找从繁叶缝隙中漏下来的阳光。每片叶子上都印上了光斑,它们在风中翻动起来,让那些光斑成为嘴巴,似乎在齐声发出沉默的呼喊。在异乡的土地上,它们万众一心地活着。
⑥还和其他果木不同的是,核桃树天生就带着雄性气度,不屑于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甚至,它都不屑于开出美丽的花。核桃花,那也能算得上是花吗?绿色的花纽密匝匝抱紧花柱,呈长条形的花絮从枝干上搭垂下来,一条一条的在空中摆动,像跟核桃树没有关系似的。那些絮状的花若是落在你手上,那蓬松的弹性让它似乎动起来了一般,那突如其来的生命气息会吓你一大跳。
⑦它的果实未长成时,像患了孤独症的星星孩子,蜷缩在黑暗中,将自己层层包裹。青色外壳是苦涩的,諛褐色内壳是坚硬的,里面,还穿了一层棕色外套。它蜷得紧得不能再紧,一缩再缩,自虐到了极致,将自己蜷成沟壑纵横的模样来。要成熟了,它将自己打磨得稍稍坚强了些,一夜之间,青色的外壳裂开了但它不肯跳出来,对外面的世界,它心有余悸。人们举着杆子敲过来,哗,它们颤抖着,哔,它们掉下来。要食用它们了,两只核桃放在一起一捏,啪,碎裂的声音惊心动魄
⑧呵呵,我这样描述,让这雄性的果实简直成了一出人间悲剧里的角儿。但在诗人艾青眼里,它可不是这样,他写道﹣﹣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也像是黄杨木雕刻/玲珑透剔、变化无穷/不知是天和地的对话/还是风雨雷电的檄文。
⑨这样的诗句真让我服气,这才称得上核桃,这来自西域的、流淌着匈奴游牧民族血液的雄性果实。当我自顾自的为核桃流落异乡、更名改姓的命运扼腕叫屈时,一棵核桃树、两棵核桃树、成群成片的核桃树安稳地立在宁州大原上。看上去,它们泰然、大气而从容。
⑩宁州的大原很大,很大的大原上已经长了很多棵核桃树,但属于我家的,只有一棵。那棵核桃树是父亲用两节松木换来的,长在宁州西原西沟村我家祖上老庄子的大门口。那棵树大约已经活了好多年,伸进院子的树枝把两间箍窑顶都罩完了
⑪父亲从退休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归宿感。他离开林区,回到老家,将废弃的老庄子重新收拾起来,在他的领地里用心栽下小树苗,用他那些年积攒的失去生命的木料交换活着的树木,他还将一片人家废置不用的坚硬光滑的打麦场变成了一块肥沃的莱地……他回到自己的老家,却像奔往异乡,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夫,一点一点地积聚自己的江山。在他的领土上,最气派最让他感到笃定踏实的东西,就是那棵覆盖了半个院子的核桃树。
⑫他说,那是绵绵核桃。
⑬他说,格格核桃是要砸着吃的,绵绵核桃一捏核桃仁就自己捭出来了。
⑭他说,小时候家里的绵绵核桃都是卖钱和待客用的,娃娃只能吃上格格核桃,得用针挑着吃。
⑮说这些话的时候,父亲在核桃树下走来走去,步子踏得笃定、踏实、满足。
⑯对核桃树来说,扎根处即是故乡。对父亲来说,有了一棵核桃树,就找到了故乡啊!
(1)第④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其效果。
(2)第⑤段对核桃树的描写很有特色,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本文围绕“核桃”进行构思,独特巧妙,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6.(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宋)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注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A.游学 B.宦游 C.交游 D.游历
(2)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方着笔 B.比喻新颖贴切
C.以落花写离情 D.以西江梦点题
(3)后六句不抒离情而写别意,结合内容作赏析。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③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次于泗口 (2)众号百万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
A.开辟 B.庇护 C.征召 D.躲避
②将趣城,为贼所获
A.通“趋”B.通“促”C.通“取”D.通“赴”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B.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C.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D.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4)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怎样的态度?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讶 B.赞赏 C.嫉恨 D.不满
(6)有人认为淝水之战高度地体现了谢玄的军事才能,请结合第③段谈谈你的看法。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 ,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矣 B.尔 C.耶 D.焉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写作70分
9.(7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市复大附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10分
1.【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重点考查字形的书写。
【解答】故答案为:
(1)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澄)
(2)吾尝跂而望矣;荀子(重点字:跂)
(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重点字:遥)
【点评】《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分析】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广泛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解答】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此处应是对“同桌”晋级失败后的鼓励和安慰,不合语境。
故选:A。
【点评】对于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作品,要深入阅读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感情、手法等,结合选项仔细比对。
3.【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这个考点,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
【解答】本段文字在阐述学会一类艺术的话题。前面提到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②属于理论,在最前面;③说只有理论还不行,引出①的还需要实践掌握,最后④再阐述第三方面,在最后。所以选D项。
故选:D。
【点评】做此类题时要多注意上下文的衔接,注意一些关联词的使用,事情的先后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符合生活实际和我们日常表达的习惯。
二、阅读70分
4.【分析】(1)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词不离句和上下文兼顾的原则。
(2)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关联词语,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
(3)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4)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并给出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是文章的末尾,答题时具体的分析。
【解答】(1)要求分析第1节中“开垦地”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目前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已接入出租车”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2)第一处前后的句子是“网约车合规化与传统出租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两者真正走向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即使”表示假设性的,然而“网约车合规化与传统出租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是事实,应该用“尽管……但……”,第二处前后的句子是“只是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企业的事”“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语义表示递进,根据文意,强调的是后者,用“不仅仅……更……”。故选B。
(3)C.“要求接入平台的传统出租车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错误,原文第五段是“像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目前传统出租车领域还少有涉及”。故选C。
(4)此题重点考核文章的论证思路,注意文中的句子“当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无论在准入门槛,还是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出租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统一监管和新老业态融合发展”“如在网约车安全整治加码的9月份,全国价格投诉分析报告就显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安徽芜湖新修订的网约车细则就全面取消了缺乏上位法依据的网约车行政许可条件,将网约车与传统巡游车车辆标准拉平,可谓切中了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的肯絮”由此可以看出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
(5)首先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两者融合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可以预见的多赢之举”“融合发展不是排挤竞争和多样性”“都应该敞开心怀,转变观念,为新老业态的融合与革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概括堕落的内容;从结构看,段落的内容辩证的分析,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延伸。
答案:
(1)网约车平台使用新的运营模式,开始接入巡游出租车。
(2)B
(3)C
(4)作者首先指出现状,即对网约车的管理要求比出租车高,不利于新老业态的融合发展然后以9月份全国价格投诉分析报告为例,指出网约车与出租车在被投诉额的巨大差异,阐明目前对两种车监管标准的差异之大;最后再说安徽芜湖融合了两种车的监管模式,将网约车与传统巡游车辆管理标准拉平,从而促进了新老业态的融合发展。
(5)内容:指出网约车的规范发展与传统出租车的改革转型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同时阐明融合发展并非排挤竞争,而是借助统一平台,实现新老业态更公平的竞争,增进社会的出行福利。
结构:总结全文,呼应题目: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分析,增加了文章的辩证性,使议论更全面,逻辑更严密。
【点评】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5.【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把握文体,然后从语言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切入。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段或文句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文段和文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句对手法的效果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行文思路的整合的能力。这类试题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对文本从前至后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概括。
(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文本的主题思想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认真研读文本,首先从文本内容中找到体现主题的事物。
【解答】(1)本题中文体是抒情的散文,可是第四段用了很多的说明文的方法,如“古时的羌胡分布在现今的东欧、南亚、新疆、甘南一带,也就是说,宁州大原并非核桃的故土,而是异乡”,引用(举例如“此果出自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突显出核桃在异乡泰然、大气从容的特点,使得语言很朴实却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同时为下文张本,使得文本更具艺术力。
(2)考生要注意把握第五段中的文句:核桃树的体型是最雄壮的;它的躯干里似乎注入了匈奴人强悍健壮的血液;让那些光斑成为嘴巴,似乎在齐声发出沉默的呼喊。在异乡的土地上,它们万众一心地活着。以上文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核桃树的雄姿,表达了作者对核桃树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3)本文选材组材都围绕“核桃”来展开。先从纸上得来的对核桃的认知写起,抒写核桃虽远离故土,更名改性,却用顽强的生命力,泰然大气扎根他乡。接着出核桃和父亲的联系,父亲通过栽种核桃树,收获核桃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实现了自己的值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对核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而引发了当生命失归宿的时候应有怎样人生态度的思考。这种构思,新巧独特,耐人寻味。
(4)本文中体现主题的事物是“核桃”,作者通过对核桃的描写,塑造了核桃优良的坚毅的品质,同时也给人以成长和成才的启发。其次是结合作品的主题进行生发,例如本文“核桃”是父亲故乡的象征,这里充分的体现出核桃树在家人眼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核桃的大气和坚毅的品格是我和父亲两代人的追求。
答案:
(1)在抒情散文中,第④段却运用说明性的语言,又引用著名典籍的记载,平实地介绍核桃的原产地以及名字的来源,为人信服。由此强调核桃流落异乡,更名改性的特点,为下文抒写核桃在异乡扎根的生命力量张本,从而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2)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核桃树人格化,说它强悍健壮,“打开身体”,“万众一心地活着”等,又将光斑比作嘴巴等,都生动形象地突出核桃树旺盛的雄性气息和生命力量。用词富有情感色彩,如“最”“完全彻底”“齐声”等,充分写出了核桃树的生机和力量,极富感染力。另外,动词的选用很有特色、形色结合的描绘等也可。
(3)先从纸上得来的对核桃的认知写起;接着写出核桃和父亲的联系;我对核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而引发了当生命失归宿的时候应有怎样人生态度的思考。
(4)作者认为当人失去归宿感的时候,应该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点一点积聚力量,扎根新的生活。这种人生态度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正面意义和教育作用。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离开故土成者找不到归宿这样的情况,也应该自强不息,泰然大气从容,直面困境,踏实劳作,开创新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
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涵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解答】(1)依据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歌着重表现出的是一种游学的精神,其中夹杂着诗人游历人生的目的,突出一种交友的人生感慨,而“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很显然,与诗歌表达的内涵不相符合。故选B。
(2)C.“以落花写离情”在诗歌中无体现。
(3)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最后两句“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突出一种期望。
答案:
(1)B
(2)C
(3)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 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 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 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
译文:
客人的心像草木在萌芽,与春风一起摇曳。
又像随落花飘飞,像在梦中飞到了西江。
我家没有梧桐树,怎能留住你这只凤凰呢?
凤凰的巢就在那片遥远的桂树林,希望你不要与乌鸦同行。
富贵之后不要忘记了我们,那就举起酒来算是给你送别。
赏析: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这首诗纯用比喻,语言素朴,精致细密,韵味悠长。
【点评】【单项选择答题攻略】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7.【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解答】(1)①“次”所涉及语境是“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泗口”是地名,又是形容军队,所以“次”应是动词,可解释为“驻扎”;
②“号”所涉及的语境是“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百万”是形容军队的数量之多,这里“号”据揣测可解释为“号称”。
(2)①“辟”所涉及的语境是“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大意是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朝廷多次( )他都没有去,据揣测可译为“征召”,选C项;
②“趣”所涉及的语境是“将趣城,为贼所获”,大意是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所以这里“趣”是通“趋”,趋向,奔赴,应选A项。
(3)根据句意断句。“然”是代词,这样,做的是“以为”的宾语,应是“融亦以为然”,排除AD;“麾使”,指挥军队,“遂麾使”,于是指挥军队干什么呢?没有阐述,不能断句,应是“遂麾使却阵”,排除B,选C项。这段话翻译为: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
(4)“诏”,皇帝命令;“人丁”,民夫兵丁;“遣”,派遣;“军”,名词作动词,率领军队;“以为”,让……成为;“形援”,军事布局上的声援、呼应。句子翻译为:(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
(5)首先要理解第一段划线句的大意,意思是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虽然与谢玄不和,但是对于谢安举荐谢玄他还是心悦诚服的,认为谢玄是难得的人才,认为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是英明的,说明对这件事他所持的态度是赞赏,应选B项。
(6)首先他派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趁其不备,初战告捷。后来淝水边时派人告知秦将苻融,希望前秦的军队退后,让其过河,然后双方可速战。苻坚苻融刚愎自用,认为可让谢玄的军队过河,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岂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谢玄帅军趁机过河,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谢玄取得淝水之战的大胜。当然这场战役反映了谢玄高超的军事谋略,同时也与苻坚等人主观轻敌,一意孤行,部下意见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决战不无关系。
答案:
(1)①驻扎;号称
(2)①C;②A
(3)C
(4)(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
(5)B
(6)淝水之战反映了谢玄高超的军事才能,采用的是心理战,抓住了苻坚目中无人,骄傲自满的弱点,得以渡河而击。
参考译文:
①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②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表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半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③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上诏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以及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各支军队,和他的叔父征虏将军谢石等抗击,军数八万人。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拼一拼。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我们人多,产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等到他们过来了,我们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给谢玄加授前将军、假节的称号,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阅读第二节内容,读懂立意,然后结合选项内容,比对文意,加以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把握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理解这几句的含义,再比较和本文的异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意,注意上下文。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审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念是否一致。
【解答】(1)第一节空格处的语境是说,我已经把小室的名字刻下来了,句子末尾应用表陈述的语气词“矣”。“尔”,是罢了的意思,不合语境。“耶”表感叹,不合语境。“焉”可作陈述句末尾的语气词,但后面句子末尾已经用了。
(2)A.“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曲解文意。语境“径不通一马之足”是说庭院中的小路很窄,连一匹马的也通不过。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分析有误。语境说“夫裕者,宽广之谓也”,解释“裕”的意思。语段后面是作者对裕的理解,并不是王元实的理解和看法。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说法太绝对,文中说“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只是推测。
(3)答题前,先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把握王元实对“物”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分析各选项中所表达出的对“物”的观点和看法。文中写王元实对“物”的态度的内容是“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王元实对“物”要求很低,很容易满足,也能保持心安的状态。A.只表达对物质没需求。B.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与文中王元实对“物”的态度一致。C.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强调人要追求真理。D.表达的意思是,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强调的是要有宽容的胸怀。
(4)理解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意思,依据四个选项提供的位置加以分析。第①段只是交代轩子由来及我之作记的原因;第②段是写一般人和王元实对“裕”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一般人追求外物的丰裕,王元实追求内心世界、精神的丰裕。第③段是具体讲如今一般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贫乏,不能称之“裕”。与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故排除ABC三项。而第④段是具体讲王元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物的要求很低,有饭吃,有酒喝,有衣穿,有书读就行,不谈论别人是非,远离官场,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追求精神的愉悦。而题干的这句话“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是说这个小轩子不宽广,却有宽广之名,是因为王元实是这个轩子的主人。这个结论句正是对前面王元实日常生活中“裕”的表现的总结。因此应放在第④段结尾,故选D项。
(5)考生要仔细阅读这两段内容,分析理解这两段中“物”的概念是否相同。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这种题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可回答一致,也可回答不一致。无论答哪种,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比如,如果答一致,则要分析“人之裕在物”与“王子之裕在我”的关系,“物”与“我”的含义及分别指什么。而第③段所论的“物”的具体内涵,从而概括“物”的概念是否一致。如答不一致,则要分析从“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的其他所指,表明前后不一致。
答案:
(1)A
(2)D
(3)B
(4)D
(5)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点评】文言虚词复习策略:1.学会判断具体语境中单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用法灵活,必须综合上下文的文意和词语的语法特征,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其意义。在辨析异同时,应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可以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2.了解常见双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表揣测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三、写作70分
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写作重在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寻找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中说的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和“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辩证逻辑关系。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容易导致人们的失败,所以要在二者之间找准一个度,在写作的时候考生要注意充分结合自身和社会现实,挖掘社会中的深刻的内含,只有这样作文才能写的深刻,才能符合考试中作文的要求。
参考立意:
1、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2、适当的重视别人的看法;
3、要有自己的主见;
4、成功就在于合理利用好别人和自己。
【解答】
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人的一生中,做过太多的事情,有些是出于本意,但大多都相反。总会受这样那样的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心之事,或是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事后常常叹惋。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能力,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混杂的社会中,很难保持本心,很少有不被淤泥污染的植物,大家互相影响,渐渐的,这成了所谓的“潮流”,成了所谓的“进步”,于是大家随着这些浪潮被拍打在了沙滩上,这时,无知的他们还在喊着“落后就会被淘汰”而被卷入洪流中。
但,总有那么一些金子是沉积下来的,比如:陶渊明。这个令无数学者,无数官员倾佩的名字。有些人说他逃避现实,不够坚毅,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隐于田并不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而是他自己的本心,他不在意他人的讥笑与嘲讽,只是决心做好自己,顺着心意。所以他在那时是那样的不合群,世俗生活对他来说原本就是极其煎熬的,故“退隐”是他最好的诀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好一个“但使愿无违”,诠释了他的人生。或许,有些人只适合闲钓明月清风,而有些人则适合在官场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又如,屈原。这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峨冠博带,形销骨立,长发蓬乱如草,却毫无颓志,宁可怀沙赴死,也要坚守内心的信念,手扶着腰间的长剑,行吟泽畔。他像一只仙鹤一般卓尔不群。在那满朝的谄媚与排挤中,安然不顾个人安危,尽心尽力规劝楚王。他只是个爱国者,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这个国家,在被流放后,他依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自己的处境,想方设法地唤醒这个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在国破的那一刻,他依然没有听他人的意见,没有在意他人的看法,坚持了自己那颗赤胆忠心,毅然投江。可以说,他这一生所做之事尽出其本心,毫无所违。他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他的《离骚》也像他的本心一般,流芳千古。
但丁有一名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确实是这样的,亦像陶潜与屈原那样,不违背自己的本心。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谈谈你的思考。考生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立意,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自身对材料的理解,深入挖掘社会中的现象。这样才能符合考场作文内容深刻的要求。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上海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高频词汇(分类整理) 下一篇: 2019届上海市奉贤区高考化学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