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组成核酸的单体(如图)中,不含氮元素,且在DNA和RNA分子中不同的成分是( )
A. ① B. ② C. ①和② D. ②和③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工具,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的结构有( )
①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液泡
②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内质网
③果蝇唾液腺细胞巨大染色体
④水绵的细胞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噬菌体(如图 )能够在细菌细胞内利用细菌的“装备”和“原料”快速增殖,其中结构a的合成场所是细菌的( )
A. 拟核 B. 核糖体 C. 内质网 D. 高尔基体
在探究酶的活性实验中,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 )
A. 能说明酶的专一性 B. 能说明酶的高效性 C. 会有气泡产生 D. 发生了合成反应
营养物质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化,其中氨基转换作用可发生在( )
A. 糖类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中 B. 蛋白质水解时
C. 氨基酸脱氨基的反应中 D. 氨基酸供能时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可产生的物质是( )
A. O2 B. CO2 C. 乳酸 D. 丙酮酸
如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该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刺激后X处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 B. 神经冲动会达到Y和Z处
C. 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D. Y可与肌肉或腺体相连
在分离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无菌操作的是( )
A. 划线接种 B. 制备培养基平板 C. 稀释土壤溶液 D. 配制培养基
注射抗体或疫苗均可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如图是人体获得某种抗体的两条途径及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途径①注射的是抗体
B. 途径①不会产生记忆细胞
C. 途径②可代表二次免疫反应
D. 途径②中有细胞分化现象
给健康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a表示实验鼠的血糖浓度
B. 血糖消耗速率与注射胰岛素浓度成正相关
C. 曲线b表示血浆胰岛素浓度
D. P点时血糖的消耗与补充速率相等
高的动脉血压引起降压反射.发生降压反射时( )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C. 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 D. 依靠正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受到不利因素(生存威胁)影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乙 D. 丙
某动物细胞在细胞周期进程中,当DNA分配至细胞两极时,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模式最可能是( )
A. B.
C. D.
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在浆细胞中可发生的过程是( )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如图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由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元素是( )
A. 35S B. 32S C. 32P D. 31P
研究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9号染色体比正常人长一小段,而22号染色体比正常人要短一小段,据图判断造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是( )
A. 染色体倒位
B. 染色体易位
C. 染色体片段缺失
D. 染色体片段重复
若孩子的血型为AB型,则孩子父亲的血型不可能是( )
A. A 型 B. B 型 C. O 型 D. AB 型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是由体细胞诱导而成的干细胞。能准确表示诱导形成iPS细胞过程的术语是( )
A. 细胞去分化 B. 细胞再分化 C. 细胞分裂 D. 细胞生长
在某区域内进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获取的数据可研究该地区的( )
A. 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境多样性 D.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在大麦中,高杆基因(Br)与抗锈病基因(T)不完全连锁。某高杆抗锈病大麦的基因型为,将其测交,下列对其子代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高杆抗锈病植株明显多于矮杆易感染锈病植株
B. 矮杆抗锈病植株明显少于高杆易感染锈病植株
C. 高杆易感染锈病植株比例较高
D. 矮杆抗锈病植株比例较低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回答有关细胞生理和植物激素的问题
为获得棉花的优质高产,研究者对棉花植株生长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分布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1)如图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______,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______。摘除①后,②和③中侧芽生长速度较快的是______。
(2)如图中棉花植株靠下端的棉桃容易脱落,在脱落部位含量较高的植物激素是______(多选)。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3)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
(4)在田间试验中,研究者给棉花幼苗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棉花幼苗相比,幼苗高度增长明显,侧枝的形成数量减少。若要改变这种情况,促进侧芽的生长,应对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作出的调整是______。
(5)研究者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棉花细胞,得到如表数据,根据数据可推断该生长素类似物能______(多选)。
细胞内物质(相对值) |
处理前 |
处理后 |
DNA含量 |
1 |
1 |
RNA含量 |
3.1 |
5.4 |
蛋白质含量 |
11 |
21.7 |
A.促进细胞内的转录过程
B.促进细胞的伸长
C.促进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D.促进细胞的分化
(6)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为了避免香蕉在运输中的腐烂,采摘的是不太成熟青香蕉,在出售前用植物激素处理催熟,常用的激素是______。请再举1个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或植物种植等方面的应用实例:______。
回答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体温调定点提高进而导致发烧。图示病人机体中参与调节生理活动的相关器官和组织,其中数字表示激素,字母表示结构。
(1)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______形成寒冷感觉。
(2 )病人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机体发生调节活动有______(多选)。
A.①②③均上升
B.③上升、①②下降
C.骨骼肌非自主颤栗
D.皮肤血管舒张
(3)产热加强时肝脏细胞中发生的物质转化有______(多选)。
A.甘油三酯→葡萄糖
B. 葡萄糖→糖原
C.糖原→葡萄糖
D.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4)激素④对肾脏的作用是______。
A.促进abcd处水分的吸收 B.促进bcde处水分的吸收
C.抑制abcd处水分的吸收 D.抑制bcde处水分的吸收
(5)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请写出此调节过程反射弧______。
回答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苔藓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其叶色越亮绿,观赏价值也越高。实现苔藓的规模化生产是解决苔藓资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现研究光照强度对3种苔藓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通过增加遮阳网层数进行光照强度的梯度设置,分别为全光照(FL)、1 层遮阳网处理(L1)、2 层遮阳网处理(L2)、3层遮阳网处理(L3)。
(1)苔藓植物青翠的叶色主要由哪种色素的含量体现的?______,若要检测该色素含量,可采用哪种试剂提取色素?______。
(2)光合色素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其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有______(多选)。
A.捕获光能 B.传递光能 C.夺取水中的电子D.促进CO2的吸收
表是不同光照强度下3种苔藓植物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含量。光补偿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表示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强度。
|
|
光补偿点 |
光饱和点 |
最大净光合速率 |
叶绿素含量 |
|
FL |
99 |
480 |
2.11 |
0.48 |
L1 |
54 |
513 |
3.27 |
0.71 |
|
L2 |
66 |
597 |
2.34 |
0.90 |
|
L3 |
43 |
282 |
1.82 |
0.73 |
|
|
FL |
51 |
243 |
0.89 |
0.39 |
L1 |
15 |
249 |
1.30 |
0.40 |
|
L2 |
15 |
177 |
0.76 |
0.57 |
|
L3 |
15 |
186 |
0.70 |
0.62 |
|
|
FL |
138 |
441 |
0.79 |
0.51 |
L1 |
39 |
258 |
1.63 |
0.51 |
|
L2 |
33 |
324 |
2.53 |
1.08 |
|
L3 |
33 |
234 |
1.68 |
0.81 |
(3 )据表中数据,开始积累光合产物时所需光照强度最低的苔藓植物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4)最不适合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苔藓植物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5)若要提高大灰藓的观赏价值,可采取什么方法?______。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______。
回答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进入老年后发病。A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T/t)发生突变。 某家族的AD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其中,Ⅲ-7是一名女性,目前表现型正常。
(1)据图分析,AD的遗传方式是______。Ⅱ-5的基因型是______。
(2)Ⅲ-7与一名家族中无AD遗传的健康男性结婚,在准备生育孩子前是否需进行遗传咨询?若去咨询可获得哪些分析结果及建议?______。
(3)若Ⅱ-5为纯合子,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Ⅲ-7携带AD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若Ⅲ-7已怀孕,她是否有可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______。Ⅲ-7在怀孕期间定期进行B超检查,无其他产检措施。你对Ⅲ-7的做法有何看法和建议?______。
回答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问题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采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进行防治。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技术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片段导入酵母细胞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让重组后的酵母或CHO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产生HBsAg,将其分离、提纯之后制成乙肝疫苗,部分生产过程如图。
(1)下列①~④表示获得重组CHO细胞的步骤,其中步骤④是______;①-④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
①重组DNA分子导入CHO细胞
②筛选成功导入HBsAg基因的CHO细胞
③人工合成HBsAg基因
④______
(2)大量培养重组酵母和重组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过程中,需将培养液中HBsAg与其他杂质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多选)。
A.破碎细胞 B.加入硫酸铵 C.改变pH D.冷冻干燥
(3)利用重组酵母和重组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分别属于生物工程中的______、______领域。
(4)利用重组CHO细胞和重组酵母生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目前都在进行规模化生产,但两种方法各有不足和优势。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编号填入表对应的空格中,以表示你对此问题的分析(编号可重复选用):
①结构简单、遗传操作较为容易
②表达的HBsAg更接近天然形式,疫苗稳定性好
③表达的HBsAg与天然形式存在差异
④培养条件要求高,生产成本较高
⑤可将HBsAg分泌到胞外,易于分离提纯
⑥易于培养、繁殖迅速,生产成本较低
|
利用重组酵母细胞 |
利用重组CHO细胞 |
优势 |
______ |
______ |
不足 |
______ |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AC、①为含氮碱基,其中含有氮元素,AC错误;
B、②为五碳糖,在DNA和RNA中不同,组成DNA分子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分子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
D、③为磷酸,在DNA和RNA分子中相同,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为核苷酸的结构式,其中①为碱基,③为磷酸。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核酸的基本单位,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基本单位,掌握DNA和RNA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C
【解析】
解:①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液泡属于显微结构,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①正确;
②内质网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②错误;
③果蝇唾液腺细胞巨大染色体经过龙胆紫染色后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③正确;
④水绵的细胞核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④正确。
故选:C。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②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③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本题考查了教材中有关观察类实验,意在考查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解:图示结构a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所以结构a即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故选:B。
由于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侵染细菌的过程,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体内,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模板)来自噬菌体,而核糖体、酶和氨基酸原料都来自细菌,因而合成场所在细菌的核糖体中。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明确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4.【答案】C
【解析】
解:A、要证明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者底物种类,与图示不符,A错误;
B、要证明酶的高效性需要酶的无机催化剂对比,与图示不符,B错误;
C、过氧化氢在自然状态下,或者在酶的作用下都会分解,故两组都有气泡产生,但是冒泡速率不同,C正确;
D、该图过氧化氢发生了分解反应,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图中两组的变量是酶的有无,能证明酶的催化作用。
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5.【答案】A
【解析】
解:A、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对应的非必需氨基酸,A正确;
B、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不需要转氨基,B错误;
C、氨基酸脱氨基的反应中没有氨基转换作用,C错误;
D、氨基酸供能是通过氧化分解完成的,不需要转氨基,D错误。
故选:A。
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对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成糖类。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一般情况下,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蛋白质的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
解:根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三羧酸循环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产生的物质是[H]和CO2。
故选:B。
有氧呼吸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酵解(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答案】C
【解析】
解:A、刺激后X处,钠离子内流,导致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刺激X处,神经冲动会达到Y和Z处,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而Z处为树突,所以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C错误;
D、Y是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相连,形成效应器,D正确。
故选: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解:A、用接种环进行划线接种时,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A错误;
B、制备培养基平板需要无菌操作,B错误;
C、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C错误;
D、配制培养基不需要无菌操作,配制完成后要进行灭菌处理,D正确。
故选:D。
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有一“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该营养物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选择培养基(如在含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分离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在不含N的培养基上分离圆褐固氮菌);或根据分离对象对pH、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喜好,改变培养环境的理化性质,使环境条件最适宜该微生物的生存,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第二种办法可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菌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经培养后,原来占优势的微生物生长受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乘机大大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在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分离真核微生物)。
本题考查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营养构成、种类及功能,掌握从混合样品中获得某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
9.【答案】C
【解析】
解:A、注射疫苗能让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为途径②,而注射抗体表示免疫治疗,刚注射时抗体含量较高,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下降,为途径①,A正确;
B、途径①注射的是抗体,不会刺激人体产生特意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
C、途经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是人体初次接触抗原引起的,不是二次免疫,C错误;
D、途经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途经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途经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本题考查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0.【答案】B
【解析】
解:A、曲线a表示实验鼠的血糖补充速率,A错误;
B、由图可知,血糖消耗速率与注射胰岛素浓度成正相关,B正确;
C、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C错误;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的消耗与补充速率不相等,D错误。
故选:B。
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据图分析: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
本题重点考查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能。解本题时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1是单纯将血浆胰岛素含量当成胰岛素体外注射剂量;2是将血糖含量、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等3个概念混为一谈。本题考查了学生如何通过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11.【答案】C
【解析】
解:A、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增加,A错误;
B、动脉血压升高时,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B错误;
C、发生降压反射时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C正确;
D、血压调节是依靠负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降压反射的有关知识.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降压发射调节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收缩压值的高低取决于心肌的收缩力大小和心脏搏出血量的多少.当心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
12.【答案】D
【解析】
解:受到生存威胁后,甲和乙种群的表现型种类都减小,只有丙种群的表现型种类增多,即只有丙的遗传多样性增加。因此,最易形成新物种的是丙。
故选:D。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物种的形成,要求考生掌握新物种形成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B
【解析】
解:动物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因此一定是有丝分裂,DNA分配至细胞两极时,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是图B所示的时期。
故选:B。
图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列期,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列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纺锤体解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4.【答案】C
【解析】
解: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但仍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其中①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③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本题结合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考查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明确只有能增殖的细胞才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两者答题。
15.【答案】C
【解析】
解: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DNA注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存在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实验结果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说明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
故选:C。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B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第22号染色体的一部分移接到第9号染色体上造成的,说明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故选:B。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和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
17.【答案】C
【解析】
解:若孩子的血型为AB型,其基因型即为IAIB,而这两个基因一个来自于父亲,一个来自于母亲,来自父亲的基因可能是IA或IB,则孩子父亲的血型可能是A型、B型或AB型,不可能为O型。
故选:C。
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ABO血型的遗传特点。
18.【答案】A
【解析】
解:体细胞诱导形成的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类似功能,既经过该过程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全能性变大,是细胞的去分化过程。
故选:A。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9.【答案】B
【解析】
解:在某区域内进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获取的数据由物种数目、种群密度,此数据可研究该地区物种多样性。不能研究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故选:B。
一、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内容,属于基础题。
20.【答案】D
【解析】
解:由于Br基因与T基因连锁,br与t基因连锁,故基因型为BrbrTt与brbrtt测交,理论上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rbrTt(高杆抗锈):brbrtt(矮杆感病)=1:1,又因为题干“高杆基因(Br)与抗锈病基因(T)不完全连锁”,说明抗锈病基因(T)与感病t基因会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交叉互换,但不论怎么交叉互换,BrbrTt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最多只有4种,且BrT配子的概率等于brt配子的概率,brT配子的概率=Brt配子的概率,且BrT配子的概率、brt配子的概率大于brT配子的概率、Brt配子的概率。
A、高杆抗锈病植株等于矮杆易感染锈病植株,A错误;
B、矮杆抗锈病植株等于高杆易感染锈病植株,B错误;
C、高杆易感染锈病植株比例较低,C错误;
D、矮杆抗锈病植株比例较低,D正确。
故选:D。
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
(1)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4)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
(5)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6)验证实验:测交实验。
本题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主要考查基因的连锁与交换,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1.【答案】①②③ ② ② CD 主动运输 降低浓度 AC 乙烯 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无籽果实(无籽黄瓜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枝条的下端促进其生根等
【解析】
解:(1)图中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④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幼叶,幼芽,所以选①②③,顶芽产生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从而导致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②. 摘除①后,②和③中侧芽生长速度较快的是②。
(2)解:乙烯抑制生长,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棉花植株靠下端的棉桃容易脱落,在脱落部位含量较高的植物激素是脱落酸和乙烯,CD正确。
故选:CD。
(3)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田间试验中,研究者给棉花幼苗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棉花幼苗相比,幼苗高度增长明显,侧枝的形成数量减少。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下,侧芽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若要改变这种情况,促进侧芽的生长,应对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作出的调整是降低浓度。
(5)解:从表中可以看出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DNA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导致RN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AC正确。
故选:AC。
(6)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在出售前用植物激素处理催熟,常用的激素是乙烯,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或植物种植等方面的应用如: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无籽果实(无籽黄瓜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枝条的下端促进其生根等。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②②
(2)CD
(3)主动运输
(4)降低浓度
(5)AC
(6)乙烯 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无籽果实(无籽黄瓜无籽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扦插枝条的下端促进其生根等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②和③是合成生长素旺盛的部位,其中②中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图2表示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分析表格: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后,细胞中RNA和蛋白质含量比值增多。
本题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为切入点,涉及到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式、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根据顶端优势判断不同部位植物激素浓度高低及根据特定的图表信息判断植物激素作用的机理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2.【答案】寒冷 大脑皮层 AC AC B 血管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解析】
解:(1)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此时会在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2)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故机体发生调节活动有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骨骼肌非自主颤栗使产热增加。
(3)产热加强时肝脏细胞中会合成葡萄糖,发生的转化有甘油三酯→葡萄糖、糖原→葡萄糖。
(4)激素④为抗利尿激素,对肾脏的作用是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即促进bcde处水分的吸收。
(5)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此调节过程反射弧为血管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故答案为:
(1)寒冷 大脑皮层
(2 )AC
(3)AC
(4)B
(5)血管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分析题图: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抗利尿激素,a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答案】叶绿素/叶绿素 a 无水乙醇 ABC 白发藓 因为 3 种苔藓植物中,白发藓的光补偿点最低 鼠尾藓 因为鼠尾藓在全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比遮荫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低 可采取2 层遮荫处理 此时叶绿素含量最高,观赏性最高
【解析】
解:(1)植物呈现绿色是因为绿叶中含有叶绿素。光合色素的提取常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剂。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色素能够捕获光能、传递能量并夺取水中电子。故选:ABC。
(3)据表分析可知,白发藓在 3 种苔藓植物中的光补偿点最低,超过光补偿点植物才能积累有机物,所以开始积累光合产物时所需光照强度最低的是白发藓。
(4)表格中的数据说明鼠尾藓在全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比遮荫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低,故最不适合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
(5)要提高大灰藓的观赏价值,可采取2 层遮荫处理,此时叶绿素含量最高,观赏性最高。
故答案为:
(1)叶绿素/叶绿素 a 无水乙醇
(2)ABC
(3)白发藓 因为 3 种苔藓植物中,白发藓的光补偿点最低
(4)鼠尾藓 因为鼠尾藓在全光照下的净光合速率比遮荫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低
(5)可采取2 层遮荫处理 此时叶绿素含量最高,观赏性最高
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苔藓的种类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回顾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认真分析表格数据即可正确作答。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探究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24.【答案】常染色体显性 TT 或 Tt 是(需要)因为 Ⅲ-7 有遗传病 AD 的家庭史,通过遗传咨询可以评估子代再发风险率,提出进行基因检测等预防措施,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100% 是(有可能) Ⅲ-7 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B 超检查无法确定胎儿的基因型,应提取胎儿细胞,对其 DNA 进行分析
【解析】
解:(1)由分析可知,A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5的基因型可能是TT或Tt。
(2)Ⅱ-5的基因型是TT或Tt,比例是1:2,Ⅱ-6的基因型是tt,因此Ⅲ-7的基因型可能是tt或T_,如果是T_则会患AD,因此要评估子代再发风险率,提出进行基因检测等预防措施,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3)若Ⅱ-5为纯合子,基因型是TT,Ⅲ-7基因型是Tt,携带AD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00%;Ⅲ-7已怀孕,该孩子可能是健康的孩子,也可能是患病孩子;确定胎儿是否健康,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确定。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显性 TT 或 Tt
(2 )是(需要) 因为Ⅲ-7 有遗传病 AD 的家庭史,通过遗传咨询可以评估子代再发风险率,提出进行基因检测等预防措施,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3)100% 是(有可能)Ⅲ-7 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B 超检查无法确定胎儿的基因型,应提取胎儿细胞,对其 DNA 进行分析
由题意知,AD是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分析遗传系谱图,双亲患病,后代有不患病的个体,因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Ⅰ-2的基因型是Tt、Tt,Ⅱ-3和Ⅱ-6的基因型是tt,Ⅱ-4和Ⅱ-5的基因型可能是TT或Tt。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要求考生依据遗传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判断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遗传咨询,指导优生优育,避免遗传病孩子的出生。
25.【答案】HBsAg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 ③④①② HBsAg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 BC 发酵工程 细胞工程 ①⑤⑥ ②⑤ ③ ④
【解析】
解:(1)由分析可知: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故步骤④是HBsAg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
(2)大量培养重组酵母和重组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过程中,需将培养液中HBsAg与其他杂质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是加入硫酸铵或改变pH。
(3)利用重组酵母和重组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分别属于生物工程中的发酵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工程)。
(4)利用重组酵母细胞生产乙肝疫苗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遗传操作较为容易、可将HBsAg分泌到胞外,易于分离提纯、易于培养、繁殖迅速,生产成本较低,而不足在于表达的HBsAg与天然形式存在差异;利用重组CHO细胞生产乙肝疫苗的优点在于表达的HBsAg更接近天然形式,疫苗稳定性好、可将HBsAg分泌到胞外,易于分离提纯,但培养条件要求高,生产成本较高。
故答案为:(1)HBsAg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 ③④①②
(2 )BC
(3)发酵工程 细胞工程
(4)①⑤⑥②⑤③④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下一篇: 2018-2019学年上海市虹口区北虹高中高二(下)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