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易混易错点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

(1)相同点 

①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不同点 

①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②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源头活水”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使自己保持活力。这与孔孟仁政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故C项错误;这首说理诗是朱熹的作品,符合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故D项正确。

5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8.(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9.(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11.(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12.(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13.(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14.(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模拟突破

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通过实验途径,且格物致知也并非是寻求科学真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思想中没有涉及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故D项错误。

2.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次契(商业)。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B.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C.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

D.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认为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虽然行业不同,却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说明其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改变,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

3.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朱熹和王阳明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的核心内容便是道德伦理观念,说明两者都重视道德,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理欲之辩在理学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宋明时期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还未明显展现出来,且材料也未体现,故D项错误。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都对题干有曲解,排除。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大意一致,是正确选项。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 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

6.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项和C项只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只是朱熹的观点。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B项。

7.(2018·北大教育冲刺演练)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 A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地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

8.(2018·湖北襄阳考前调研)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

9.(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某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知,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

10.(2018·河北保定模拟)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宋理宗对理学和朱熹的肯定,有利于发挥理学的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下一篇: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