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部编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

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

(提升)1.2019陕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

         

A                                    B

元朝疆域图(1330年)

 

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     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     (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          ,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小题计分)

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3分)

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

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

【考点】北宋的建立、辽西夏域北宋的对峙、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交通和对外贸易

 

 

(基础)2.2020改编)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

 

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    

 

【答案】(1)旱涝保收。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考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1)本题考查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的“……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可见灌溉工程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材料一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材料一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 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故答案为:(1)旱涝保收。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基础)3.(2019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案】(1)从平城迁到洛阳。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

【小题1】(1)据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可知,北魏都城地点从平城迁到洛阳。
【小题2】(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这些是北魏迁都的原因。据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迁都,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题3】(3)据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知,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汉化措施,涉及面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故答案为:(1)从平城迁到洛阳。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基础)4.2019湖北省咸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如图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1)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该措施有何作用?

【答案】(1)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考点】秦统一全国、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秦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其意义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 时间:公元前221年。制度:郡县制。

    2)措施:统一文字。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基础)5.2019湖南常德)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统一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7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4分)

    【答案】(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行省制度、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西北边疆的巩固、科举制、八股取士

    【分析】本题实际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解答第一小问的关键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皇帝指的是秦始皇,然后依据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提问直接,难度不大。

    2)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答题时要注意限定词元朝清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元朝可以从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方面入手;清朝可以从册封、设置机构等方面入手。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总结。

    3)解答本题时要学会抓关键词,依据材料可知明清为第三帝国,据此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明清时期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政治机关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选官上则是八股取士。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基础)6.2019贵州毕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


     

    材料一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之路相互交流的?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西汉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空前盛况?请举出两例唐朝走出去的具体事例。

    由上述材料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2)对外交往国家多,交流领域广。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
    3)开放带来繁荣,应坚持对外开放等。

    【考点】丝绸之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二则图片材料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小题1】(1)材料一标示出的实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流的。为了管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小题2】(2)根据材料二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的空前盛况是对外交往国家多,交流领域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走出去的具体事例有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小题3

    3)由上述材料得到的启示是开放带来繁荣,应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2)对外交往国家多,交流领域广。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
    3)开放带来繁荣,应坚持对外开放等。

    【点评】考查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基础)7.2019扬州)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的接力者和传播者。通过历史名人,了解文明历程,可以深刻感悟到文明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名人阅读提纲节选:

制度开创

思想传承

民族交往

秦始皇

唐太宗

孔子

董仲舒

张骞

文成公主

大一统的开创者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独尊儒术的建议者

出使西域的凿空者

唐蕃一家的开启者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请完成:

1)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哪两部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什么深刻影响?

3)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张骞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被后世称作什么?文成公主人藏和亲,传下千古佳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4)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

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名人的意义。

【答案】

1)郡县制;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

2)仁和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完整性、延续性;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做贡献的品质等。

【考点】秦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孔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三省六部制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隋朝隋文帝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其中刑部负责案件的侦办和审理。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贡献是他的思想核心是,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汉武帝在位时,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会使文明成果实现共享、共赢。张骞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被后世称作丝绸之路;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7世纪前期,吐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仰慕中原文化,几次向唐求婚。唐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据材料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延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是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完整性、延续性。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做贡献的品质等。

故答案为:

1)郡县制;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

2)仁和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完整性、延续性;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社会做贡献的品质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三省六部制、文成公主入藏的相关知识。

(基础)8.2019年山东菏泽)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阅读材料二,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贏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三: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分析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材料四:

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为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迁都洛阳、说汉话的措施。
2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3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4)两种方式:册封和平叛。启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民族融合是主流。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民族和睦、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分析】本题以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唐朝、宋朝、清朝民族关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

【小题1】(1)据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为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迁都洛阳、说汉话的措施。
【小题2】(2)据材料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贏得了他们的爱戴被称为天可汗
【小题3】(3)根据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小题4】(4)据材料四“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哥找借口进攻内蒙古,并扬言要联合沙俄攻打北京。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清军击溃噶尔丹的驼城大败叛军。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为册封和平叛。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民族融合是主流。
故答案为: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为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迁都洛阳、说汉话的措施。
2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3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4)两种方式:册封和平叛。启示: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民族融合是主流。
【点评】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唐朝、宋朝、清朝民族关系,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提升)9.2020改编)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1)请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思想的光辉】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请结合所学写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的魅力】

材料三  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请写出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

【中医的传承】

材料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011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4)根据所学写出东汉末年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名医和2015年因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的名字。

【文化的弘扬】

5)综合以上探究,围绕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

【答案】(1)甲骨文;商朝。

2)孔子。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4)张仲景;屠呦呦。

5)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考点】

【解析】(1)图中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2)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3)据材料三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东汉末年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名医是张仲景,他著有《伤寒杂病论》;2015年因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是屠呦呦。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故答案为:

1)甲骨文;商朝。

2)孔子。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4)张仲景;屠呦呦。

5)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重点)10.2019曲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的疆域分别是哪个朝代的?(2分)这两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是谁?(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的历史功绩。(2分)

材料三  从康熙到乾隆,都奖励开垦荒地,重视兴修水利,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16世纪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到乾隆中期,清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3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盛世?(1分)期间清朝统治者怎样加强对西藏的管理?(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概括学习的主题。(1分)

【答案】 1)秦朝;元朝。建立郡县制;创立行省制。

  1.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建立了国家的尊严;给了族群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其中两点即可)

  2. 康乾盛世。确立了后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特创金瓶掣签制度。(其中两点即可)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考点】秦的统一、元朝的统一、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行省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清朝前期的兴盛、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解答】(1)观察材料一图一、图二及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的疆域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疆域。秦朝管理地方的方式是建立郡县制。元朝管理地方的方式是创立行省制。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是汉武帝(刘彻)。据材料二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可知,汉武帝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建立了国家的尊严;给了族群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确立了后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特创金瓶掣签制度。

    4)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可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康乾盛世、清朝对西藏的管辖等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故学习的主题可以确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1)秦朝;元朝。建立郡县制;创立行省制。 (2)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建立了国家的尊严;给了族群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其中两点即可) (3)康乾盛世。确立了后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特创金瓶掣签制度。(其中两点即可)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基础)11.(2018台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材料三: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明清两朝开始酝酿解决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据制度。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明清两朝是怎样解决土司割据制度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

    1)推恩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3)行省制度。改土归流。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解析】(1)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采取的推恩令体现了这一主张。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认为宋朝的衰弱是由于削夺了节度使的权力。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这是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3)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改土归流开始于明朝后期,在清朝大规模实施、尤其是雍正时期收效巨大。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根据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

    所以答案是:(1)推恩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3)行省制度。改土归流。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

    (重点)12.(2018邵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秦朝疆域图            图二西汉疆域图             图三清朝疆域图

    材料二 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北魏、辽、金、元、清在中国的史书序列中也都成为了中国正统。近代史上,大片边疆地区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疆域急剧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疆域进入了稳定和巩固时期......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今天,中国疆域虽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但九二共识的达成表明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疆域从秦朝到清朝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完成下列清朝疆域示意图。

     

    2)完成下列关于民族与建立的政权的简易表格。

民族

契丹族

女真族

满洲(满族)

建立的政权

北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疆域在近代史上急剧缩小的主要原因。

4)分别指出我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并谈谈你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1)疆域扩大并得到巩固;太平洋,南海诸岛,西伯利亚。

2鲜卑族,金,蒙古族。

3)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

419971999;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考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女真的兴起、成吉思汗的崛起、清朝前期的兴盛、香港澳门回归

 

3)分析材料二的近代史上,大片边疆地区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疆域急剧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疆域在近代史上急剧缩小的主要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1997年年7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年1220日,澳门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应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势力及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分裂图谋等。

(重点)13.2019泰州)地方行政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分权治理国家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

——摘编自黄安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元朝相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权力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宪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案】 1)机构:郡。  

影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和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基本格局。


2)制度:行政制。特点:分割地方权力。
3)格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治理(权力分享)。
4)理解:维护统一,发挥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的影响,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1)据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立郡县。清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与元朝相比,宋朝的地方治理的特点是分割地方权力。宋朝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3)据材料三“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权力格局是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了。一般来说回答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可以从中央政府的管理角度,也可以从地方的灵活性的角度入手,还可以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如正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地方管理是维护统一的需要;中央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同时须适当放权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故答案为:(1)机构:郡。
影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和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基本格局。
2)制度:行政制。特点:分割地方权力。
3)格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治理(权力分享)。
4)理解:维护统一,发挥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地方行政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为切入点,考查了秦朝、元朝、宋朝、美国在地方行政管理中采取的不同措施以及启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基础)14.2018泰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服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请回答:
1)写出秦朝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一历史事件终结了中国封建帝制?革命党人又是通过颁布哪一法律文件,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答案】(1)秦朝监察官:御史大夫;汉武帝监督地方官:刺史;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考点】秦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三省六部制、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分析】(1)本集主要考察秦朝中央监察制度设置情况,及其目的,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以及它的特征,要求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准确把握。
3)本题重点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帝制;革命党人是通过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本题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监察制度对权力的制约表现,要求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联系古今中外政体发展的史实来回答问题。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置的中央监察官员为御史大夫;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及地方官员,设立了司隶校尉和刺史。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督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依据材料一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可知,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其主要特点是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相互制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帝制;革命党人是通过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可知他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间的区别体现在,从实行总统制,转而实行责任内阁制,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人民的权利规定,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因为要防止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要求学生从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事实中得出认识,学生可以从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得出,要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同时又不断的创新监察制度,从中央官制的发展和近代政体的演变,可以得出,坚持制度创新,要完善法制建设的结论。从临时约法政府组织大纲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要提高人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的结论,防止个人专制权力的复辟。
故答案为:
1)秦朝监察官:御史大夫;汉武帝监督地方官:刺史;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们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点评】材料时间跨度较大,考查知识点较多,要求同学们了解从秦朝到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作答时,学生要准确回顾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材料。
(重点)15.2019湖北恩施州)材料解析题:
2019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

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

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

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

唐朝有这样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

播四方……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并对不同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材料四: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材料大意:强大的华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区传达皇上的诏令。庞大的船队在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中航行,隐约看得见两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明)马欢:《瀛涯胜览》

材料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说说这条路有何作用?请列举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一例史实。

1)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图2所示人物在清朝前期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在西藏地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3)郑成功为台湾的收复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4)宣慰使司。
5)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考点】丝绸之路、唐代中外的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元朝的统治

【分析】本题以“2019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为切入点,考查了丝绸之路、孝文帝改革、鉴真东渡、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析】

【小题1】(1)材料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请。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一例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小题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小题3】(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2所示人物在清朝前期的重大历史功绩是郑成功为台湾的收复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4】(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西藏地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宣慰使司。

【小题5】(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的影响是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
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3)郑成功为台湾的收复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4)宣慰使司。
5)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点评】考查了丝绸之路、孝文帝改革、鉴真东渡、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部编版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11 中国近代史材料题25题 下一篇: 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